他是留学德国的博士,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国外专心学习,致力救国图强,并于抗战全面爆发后归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兵工学校、重庆大学等执教,抗战胜利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
他是中国兵工界的硕儒耆宿,全国解放后,他先后任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8月,代表华东军区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
他是哈军工创始人之一,任哈军工筹委会副主任参与学院的创建,许多教授的请调工作都是由他列出;他是哈军工首任科教部部长,主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贡献力量。
他是我国弹道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是著名弹道学专家,为培养和造就新中国第一代弹道学教师队伍和新中国第一代兵工弹道学科人才付出了毕生努力,无愧为新中国兵工弹道学的先驱和创始人。南京理工大学鲍廷钰、浦发等都是他门下的弹道学界杰出代表。
张述祖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音频特邀江苏新闻广播制作,欢迎读者朋友分享转发,媒体请获授权
作者:李梦瑶
播讲:铁锟
张述祖(1900-1972),江苏南通人,1923年入东南大学学习,1927年毕业于学校物理系(东南大学1927年合并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一度改名江苏大学,后定名国立中央大学),1929年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德资格,193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著名弹道学专家。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副主任,哈军工筹委会副主任委员、首任科教部部长,兼任炮兵工程系内外弹道学教授会主任。
1900年,张述祖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幼时在南通张氏小学校(由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张氏高等小学就读,1918年毕业后,凭借优异成绩考取通州师范,期间阅读各类新思潮书籍,并笃信“读书救国”。1923年入东南大学理科物理系学习,1927年夏,张述祖毕业,适值大革命时期,他听从思想进步的吴有训教授劝说,联合东南大学及金陵大学同学,回乡举办农民协会。1927年秋,张述祖返校任物理系助教。1929年夏,江苏省派遣留英、法、美、德、比利时、瑞士学生,张述祖选择了科学发达的德国,由于他的英文、数学和物理基础扎实,他成功考取,官费录取。
在柏林,目睹德国科技发达、经济繁荣,而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仍然在时代的浪潮下风雨飘摇。这样的现实情境激发了他科技救国的理想和抱负,他将满腔愁绪与热血转化为孜孜不倦的学习动力,在柏林大学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朗克教授和纳恩斯特教授,研究课题为“电压下不同浓度电解质”,并于1932年11月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时值九一八以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各类报章所载消息均给心系祖国、身在遥远德国的张述祖以刺激,他思索中国国势不振之根由,最主要在于军事科学不发达。柏林大学所习物理学知识无法像军事科学一样更为直接实现“救国”理想,于是他几经波折,终于如愿进入柏林工业大学工程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弹道学家克朗兹教授,研究弹道学。他如饥似渴地钻研着国防工业技术,随着进一步学习和解决现实中的生产技术问题(1936年,他曾到枪炮、弹药、汽车发动机、船舶发动机、摩托车、光学仪器、钢铁冶炼等工厂实习,从而获得实际经验),他在内外弹道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论文《几个重要外弹道解法计算精度的研究比较》收入克朗兹1936年出版的专著《弹道学—补遗》。
张述祖的德国博士学位证书
张述祖于抗战全面爆发后归国,作为一个具有深厚专业基础的专家,交通大学等几所名校争相聘任,张述祖最终决定前往中央大学任教。1938 年,张述祖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受聘于兵工大学(原南京兵工专门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兵工专门学校于1937年11月奉命西迁至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7年迁至上海,后于1949年迁往台湾)。在外部环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张述祖仍然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他认真授课,在校期间教授普通物理、枪炮构造及理论等兵器工程、兵器设计课程。他尽可能多地开设相关课程以传授更多的知识,为培养国防技术人才、振兴中国国防尽绵薄之力。他的付出也结出了硕果累累——他培养出了众多国防科技人才,南京理工大学浦发教授(1917.9—2002.8,弹道元勋、外弹道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著有《外弹道学》、《火箭外弹道学》等)、鲍廷钰教授(1918.11—1998.8,弹道元勋、内弹道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著有《特种武器内弹道学》、《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等兵工专家,均出自张述祖的门下。1937-1948年间,张述祖还曾在交通大学机械系、重庆大学航空系和物理系、同济大学机械系等学校兼职授课。
鲍廷钰 浦发
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是建国初期华东军区为发展军事科技、改进部队武器装备而在陈毅的直接关心下在南京设立的军事科研机构。它是新中国第一个进行较完整的兵工研究的军事单位。军事科学研究室是组建哈军工的基础之一。研究室成立后,在经费极其缺乏,设备简陋,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张述祖和同事们依然保持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工作干劲,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开始试验研究,完成了军区首长交给的各项任务,为解放初期军事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9年5月27日,即上海解放的第二天,身在上海的原兵工大学教授张述祖在家接待了几位解放军同志,其中两位干部分别是祝榆生和许哨子,他们受上海军管会的委托,也是陈毅司令员的指示,找到顶着国民党压力没有去台湾的张述祖教授,希望通过他在兵工界的影响,将没有去台湾的兵工专家、同事或学生组织起来,支持共产党恢复经济建设,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能够为新中国建设出力。
解放初期,陈毅在上海视察工作
张述祖教授爽快地答应了祝榆生的请求,心中感到报国终有出头之日了,他立刻开始行动,一边与许哨子联络,一边四处奔波,寻找散落在沪宁一带的兵工学校的同事或教育界的朋友。经过张述祖的努力,联系了10多位专家教授,于6月的一天,在张述祖家里召开的一次会议,大家商讨了为新中国国防建设和教育事业做贡献的思路和想法,并希望许哨子将他们的意见转告给上海军管会。大家分别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和从事专业。
在张述祖家开会的兵工专家签名
会后,张述祖又陆续召集了一些专家教授,商议起草了一份给陈毅市长、粟裕司令员的报告,希望成立一个类似兵工大学的军事技术学校,将他们平生所学奉献给我国军事建设。陈毅将报告批转给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经过许哨子多次沟通联络,于9月华东军政大学的军事科学研究室成立了。首期报到的有13位专家教授,其中包括与后来的哈军工二系炮兵工程系有密切联系的沈正功、张述祖、金家骏、鲍廷钰、任新民、赵子立等。
军事科学研究室成立后又隶属于华东军区司令部。解放初期,专家教授们以极高的热情抓紧研究用于实战解放台湾的各类军事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1952年,陈赓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技术学院,陈毅为了支持哈军工建院,将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整建制划归于哈军工,作为哈军工初期筹建及师资的重要来源之一。如哈军工筹建委员会10人小组中有5位来自该研究室,分别是:张述祖、任新民、赵子立、沈正功、胡翔九。华东军区军事研究室的老兵工专家是南理工各军工学科创始人的主要力量,为南京理工大学办学及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这个团队人员放弃跟随国民党逃亡台湾,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国防建设,一生初心不改,真正体现了家国情怀。
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成员合影,左六张述祖
张述祖曾任哈军工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是创建哈军工的众多高级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1952年8月22日,中央批准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于9月1日开始正式办公,筹委会的设立,标志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踏上了筹建之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部分干部为哈军工建院的组织基础,而张述祖是军事科学研究室的代表人物。1952年12月底,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的人员设备从南京全部迁到哈尔滨。军事科学研究室的人员,构成了哈军工的教学、科研骨干力量。
哈军工一期开学典礼
创建军事工程学院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科技人才寥若星辰,学院急需师资力量。为了请调专家教授,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陈赓院长亲自抓,他依靠筹委会的干部、教授,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央人民政府各部、科学院、高等院校的教授、专家和中央军委系统中大学理工科毕业生情况。张述祖教授最早提出了一个37人的推荐名单,每个人的所长及其详细工作单位,他写的清清楚楚。后在和其他同志的推荐名单整合后,拟定了一份首批选调的80名专家教授名单。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军队第一批选调了62名教授、专家,他们都是国内各专业的顶尖人才。
1952年12月18日,军事工程学院营房建筑委员会正式组成,张述祖为建委会委员。1953年4月2日,张述祖任军事工程学院科学教育部部长,主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长期参与军事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每月召开全体教员会议研究教学问题,是学院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述祖日复一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为哈军工创建和初期的发展付出了许多汗水,但他在生活上却非常艰苦朴素,以陈赓等老干部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当时哈军工为老教师安排了条件较好的宿舍楼,可张述祖不去住,而是住进条件简陋的小平房。
他为了配合苏联专家共同抓好学院的科研和教学,53岁开始纠正俄语发音;他经常到沈正功等朋友家,谈论军工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编写教材和世界兵器工业的发展。
1954年,张述祖教授在学院召开的第一届教学方法研究会议上作报告
各系专业教授会成立后,张述祖曾兼炮兵工程系203(内外弹道学)教授会主任。1955年4月改任学院科教部副部长,集中精力抓科研,专到炮兵工程系蹲点,总结师资培养经验。1955年11月25日,归国不久的钱学森访问学院。当天下午,钱学森由徐立行、张述祖等陪同,参观了炮兵工程系,与任新民谈了“二战时德军V2导弹袭击英国,落点散布服从泊松原理的现象”,看了固体火箭试验车。
1958年8月反右斗争后期,张述祖主动提出到炮兵工程系工作,任系军械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秋末,张述祖把建立数理力学班,培养青年教师的想法向刘居英院长做了汇报,学院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院教务部数理力学科主任,他也兢兢业业抓好数理力学班的工作。1962年,为将较有影响的老教师安排在适当的职务上,发挥他们的独特作用。经学院党委研究,恢复张述祖同志为教务部副部长。张述祖的复职在哈军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后排从右到左,第六人(未戴帽者)为张述祖
1965年,在海军工程系蹲点教改时,张述祖突发脑溢血,长期住院治疗。1972年10月,张述祖在哈尔滨逝世。1989年,张述祖教授和夫人的骨灰由儿子亲手撒入滚滚奔腾的长江之中。
回顾其一生,张述祖教授身上展现出了兵工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他为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国防科学技术的进步,贡献出了毕生精力。正如书中所言:“他坎坷多舛的人生苦旅,浓缩着中国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梦想与追求、挫折与痛苦、奋斗与愿景。”
在哈军工成立70周年华诞前,2023年8月29日上午,国防科技大学在长沙校区三号院隆重举行张述祖、慈云桂等四位校史人物雕像落成仪式,雕像融入校园雕塑成为新地标。张述祖塑像的树立,折射出今人对其深切的缅怀与敬意。塑像更成为精神标杆的隐喻,化作历史长河中的明星,指引着代代心系军工、心怀祖国的后来者献身军工、壮大国防。
本文系2022年度南京理工大学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档案编研视角下南理工‘献身’精神融入学校思政工作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SKT22031);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科研课题“高校档案育人体系构建及功能作用研究”(项目编号:jsgdz2023-05)阶段性研究成果。
- END -
作者:李梦瑶
河南开封人,历史学硕士,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校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播讲人:铁锟
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故事》主播。
美编:张一晢
发布:朱莉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