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满爱
不到晋祠,枉来太原。
晋祠是这次山西游的重头戏,我早早做了攻略,发给了同游的姐姐们。
在去晋祠前,先要知道一个成语:“剪桐封国”,又称“桐叶封弟”。
这个成语源自《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言》: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
(圣母殿的“惠普桐封”牌匾,就是说的这个典故。)
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姬燮(xiè)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晋侯燮父为纪念父亲唐叔虞而建。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
现在我们看到的晋祠,却是在北宋时期重修的。最主要的大殿也不是唐叔虞祠,而是圣母殿,供奉的是圣母。圣母是谁?也是说法不一。
追溯起来,这段历史就更有意思了。
晋祠离太原25公里,位于晋祠公园内。晋祠公园是免费的,晋祠收费80元。
我们一早打车来到晋祠公园。正好赶上第一批进园。晋祠8:30开放。电瓶车是10元往返,从公园大门到晋祠博物馆有点远,还是有必要坐的。
坐在电瓶车上,在公园里穿梭,正值绿荫幽草胜花时,伴着朝阳微风,无比惬意。
晋祠的东大门到圣母殿,是东西向中轴线,绝大部分游客是沿着这条线游览的。
到晋祠主要看其三绝,三宝,三大名匾,三泉,以及周柏和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的石碑。
晋祠虽然地方不太大,但宝贝很多。现存的古建筑包括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时期作品,还保存了有3000年树龄的周柏。所以,想好好的看晋祠,怎么也要两三个小时。
进门后,先看到水镜台。这是一座明清戏台。
据说西游记里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化身为土地庙的原型就是这个水镜台。
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对着圣母殿。前后由两面围廊连成一体。
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
这块匾额便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被誉为“秀丽之笔”,与傅山先生的“难老”、太原举人高应元“对越”,并称晋祠三大名匾。
“水镜”语出《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思是忠奸是非尽人皆知。
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增强音响效果。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来自晋祠博物馆官网)
水镜台后面有一条水渠,不算宽,但它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智伯渠。
传说,这条河渠是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瑶所开,所以就起名为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后人将智伯开挖的这个水渠加以修浚,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
智伯渠的修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逼迫韩、魏两家与他联手攻取晋阳城,并开凿此渠引晋水围灌晋阳。因韩、魏两家倒戈,决开河堤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大败。之后赵、韩、魏三家又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来自晋祠博物馆官网)
站在会仙桥上,看着水渠中摇曳的水草纠缠着古树的倒影,回顾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徒增几分沧桑。
金人台,也叫“莲花台”。台为方形,四周砖砌低栏,东西辟台阶,供游人通行。台中央建了一座明代的琉璃小阁,高4米,为祭祀时焚烧祭文所用。
台四角各站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别称“铁太尉”,镇守四方。因铁是五金之属,所以该台被叫做“金人台”。
西南角的铁人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当时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
关于这个金人台,有段铁人逃跑的传说,基本上导游走到这儿都会讲。可以提前网上搜搜,也挺有意思的。
说句题外话,我喜欢旅游,但很少请讲解。
一则是我来景点之前大都做了功课,网上查找别人的游记攻略以及看官方纪录片也是很不错的学习方法;二则讲解员的水品参差不齐。讲得乱七八糟的也就罢了,还有讲错的。
比如说唐叔虞的儿子燮(xiè)父,一位不知道哪来的讲解人员给读成了“变”父。
还有,我在孔庙,听一个讲解人员讲驮碑的赑屃(bìxì),说这是龙的儿子。说到这儿的时候还没啥问题,她好死不死的加了一句:龙一百多个孩子中的力量最大的一个。游客纳闷了,问了一句:龙不是九个儿子吗?她回答说:九在古代是虚数,可以是千万个。
笑死。
(晋祠的内容太多了,未完待续)
广告时间:🎀精选七家中国著名博物馆,百余件博物馆珍藏全方位呈现,深度揭秘每件瑰宝的身世之谜,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领略中华文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