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满爱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上周写了一半的晋祠游记,有朋友来催下篇。
那我们就继续。
过了金人台,是对越坊。
这个牌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年。前面蹲着的两座铁狮,为北宋铸造。
从牌坊往里看,层层障障,很容易让人体会到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牌坊上的匾额“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
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高应元,太原晋祠东庄村人,善长书法,对父母极孝顺。相传,有一年,高应元的母亲突患头疼之症,久治不愈,高应元朝夕不安,一日沐浴更衣,在晋祠为母焚香祈祷并许愿,母体一旦安康,将捐资修祠。半年后母病痊愈,于是高应元捐资白银三百两,修建了对越坊和钟鼓楼,并亲笔书写"对越"匾。宣扬报答圣母邑姜的神灵庇佑之功,同时也暗喻对父母祖先积德行善的颂扬之意。“对越”二字,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峭丽,不可揣摩。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被誉为是雄奇之笔。(摘自百度百科)
穿过对越坊,就进到了晋祠三宝的圈子。
这三宝沿中轴线排开,从下往上依次是献殿 、鱼沼飞梁 、圣母殿。
先说献殿。
献殿,是供奉祭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95年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
讲解员说这是古代的天然冰箱。
在对越坊和献殿的两侧,有两座亭,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日出敲钟,日落击鼓,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
从这张图,我们正好可以观察一下对越坊和献殿的斗拱区别。
金代的献殿,斗拱保持了唐代的苍劲雄大之气。
明代的对越坊,斗拱繁复纤巧,有花团锦簇之感。
斗拱的计数单位很有意思。宋元时期,斗拱称为一“朵”;明清时期称为一“攒”。
穿过献殿,眼前很开阔。
远处是圣母殿,圣母殿前方是有“世界最早的立交桥”之称的鱼沼飞梁。
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水池为方形又沼内多鱼,故名为“鱼沼”。“架桥为座,其型如鸟之展翼若飞也”故称“飞梁”。
对于晋祠鱼沼飞梁,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上有“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述。据专家考证,其中34根石柱及柱础造型仍保留着北朝风格,其它部分则具有宋代建筑特点。由此可知,这座被人传颂的十字桥北魏时已建成,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仅晋祠“鱼沼飞梁”一座实物遗存,即使放眼世界,也是惟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古十字形桥。难怪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赞叹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摘自百度百科)
鱼沼里有红鱼游来游去。
走过石桥,就来到了晋祠的核心建筑,也是最壮观,蜚声海内外的圣母殿。建于北宋。
圣母殿,堪称九百年前的营造传奇!
对建筑,我完全不懂,但我一位姐姐是学建筑的。她给我讲了这座大殿的建筑细节,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殿前的8根廊柱。
每根廊柱上都盘有木龙,鳞片分明,形态各异,有飞天之势。
这些木雕盘龙,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栩栩如生。
(这条龙,仿佛在拍照片时喊“耶”,比出了剪刀手势,成为了网红。)
大殿檐廊的前后左右都挂满了匾额,估计有几十块之多。
千百年来,圣母殿在人们心中神圣的地位可见一斑。
大殿正中悬挂的匾额“显灵昭济圣母”,是北宋原物。
(图片来源于晋祠博物院官网)
坐落在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和难老泉、周柏,合称为是“晋祠三绝”。
殿内彩塑共有43尊,圣母邑姜像,以及四周环立侍从42尊,其中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
这些彩塑生动地还原了宋代宫廷生活的场景。
圣母邑姜,姜子牙的女儿,唐叔虞的母亲。
她居中而座,凤冠蟒袍,雍容华贵。
侍从塑像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个个眉目传神,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据说戴红色头巾的这位侍女得到了梅兰芳的青睐。
正面看,她含羞带笑,喜溢眉梢;侧面看,她眼角下垂,泫然欲泣。
梅兰芳曾在塑像前久久凝视,给予了“一笑一颦,似诉平生”的高度评价。
“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就在圣母殿附近。
难老泉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
周柏位于圣母殿另一侧。
相传,这棵柏树为周初所植,距今有3000余年。
如今,这棵巨树已经向南倾斜生长,歪倒在另外一棵古柏树上,像一条横卧的巨龙,被称为“卧龙柏”。
晋祠除了三宝、三绝、三匾之外,还有供奉唐叔虞的唐叔虞祠,王氏祠堂,关帝庙,都可以去看看。
关帝庙里绘有满墙的壁画。
这些明清时期的壁画有80余幅,是根据《三国演义》所绘,讲述了关羽的生平。
我们去晋祠的时候正值牡丹盛开,这棵牡丹据说已经有400多年。
晋祠,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长、保存最为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祠庙式古典皇家园林。
所有溢美之词都不能表述它的“晋善晋美”,那就用《晋祠志》的这句话结束全文吧——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