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版教材九下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一篇以劝谏治国为主题的文章。河南中招:2012年与《资治通鉴·周纪一》节选(主人公是齐威王)比较考查。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精彩的谋略议论,整体行文酣畅淋漓、气势磅礴。本文讲述了邹忌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讽谏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现将本课考点进行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委婉劝谏,说服力强,易于齐威王所接受。
2、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
理智冷静、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进谏
有勇有谋、深谋远虑、有责任担当,忠君爱国
齐威王:
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有错就改、行动果断、励精图治的明君
3、齐威王的善于“纳谏”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语言上:齐威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一个“善”字表明他虚心纳谏的态度。
②行动上:齐威王果断下令采取措施,凡是能够指出君王错误的,都会给予不同等级的奖赏。
4、如何理解齐威王说的“善”?
①说明齐威王对邹忌劝谏内容的接受、认同、肯定、赞赏。
②齐威王认识到纳谏、广开言路的必要性。齐威王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性。表明齐威王改革的决心之大。写出了齐威王虚心纳谏的态度和作为国君的胸怀。
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纳谏后的效果?
①对内:内政修明、国家强大,三赏的命令颁布后,一年之内,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到“无可进者”,进谏人数越来越少,从这个变化可看出齐威王纳谏后效果明显。
②对外:燕、赵、韩、魏四国都到齐国来朝见,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由此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的道理。
6、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①在给他人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②要胸怀宽广,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的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7、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结合原文,谈谈本文“三叠”式结构的相关情节及作用。
“三叠”式结构的相关情节:①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②妻、妾、客的三答;③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④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⑤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
“三叠”式结构的作用:“三叠”式结构,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体现了故事的一波三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又活泼灵动,精巧严谨又摇曳多姿,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8、对比齐威王与鲁庄公的形象
不同:齐威王性格果断、广开言路、赏罚分明;鲁庄公虽然政治见识浅薄,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同:两人都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谦虚好问
9、对比曹刿和邹忌劝谏艺术
邹忌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委婉劝谏,说服力强,易于齐威王所接受。
曹刿以发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启发引导鲁庄公,让他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劝谏比较委婉含蓄。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呈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德,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又有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决心。
河南中招:2021年与《宋史·苏轼传》节选比较考查,2019年与《容斋随笔》节选比较考查。那么,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复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文章开篇就指出蜀国当时面临的危急形势和有利条件有何作用?
(1)危急形势: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作用:暗示刘禅现在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刻,如果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有利条件:内外臣子都忠心耿耿,“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作用:告诉刘禅复兴希望犹在,只有重用、依靠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复兴先帝之业。
2、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建议刘禅广泛听取忠臣的意见。
②严明赏罚:对国家官员实行赏罚,应当用同样的标准。
③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最重要的建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3、阅读第⑤段,分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一句的作用。
(1) 这是文章主旨,也是三条建议的核心。
(2)运用对比手法,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强调了“亲贤远佞"的必要性,发人深省、谆谆告诫、意味深长。
(3)并以先帝的叹息痛恨为告诫,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进行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远佞。
4、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了哪几件事?有什么用意?
追述的事情包括:
①先帝三顾茅庐②自己临危受命③先帝临终托孤
用意:(变式提问:第6段追述21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1)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2)表明对刘备父子的忠心
(3)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
(4)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亲贤远佞,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5)在情感上打动刘禅,希望后主信任自己,认同北伐的决策。
5、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俗语很多,搜集有关资料,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人物形象)
①知恩图报:为报答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接受任命,患难与共。
②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
③深谙治国之道、颇具政治远见: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分析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6、课文中有些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沿用至今。把这些短语找出来并说说由它们演变而来的成语及其含义。
①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②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③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④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⑤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⑥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⑦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⑧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⑨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⑩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7、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用人,请简要分析诸葛亮的用人理念体现了怎样的人才观。
①知人善用,让人才能被用在合适的地方。②建议君主合理使用内政人才。③劝谏君主亲贤远佞。
8、邹忌进谏齐威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方式?
方式: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谏的方式,从自身经历的家庭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设喻说理、类比推理,委婉劝谏齐威王。诸葛亮采用了奏表直言劝谏的方式。
启示:在与人交往时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