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内古诗词梳理

教育   2024-12-16 23:13   山东  

(一)野 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析】

1、谈谈首联“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1)“望”字总领全诗:写“望” 的时间、地点、心情及“望”中所见与所感。

2) 颔联与颈联都照应“望”字,描绘的全是诗人的所见之景。

2、“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1)诗人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2“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3、简析颔联和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美景?有什么特点?

1)颔联总写秋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望”中所见:远景、静景,侧重宏观描绘。

颈联是特写镜头: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望”中所见:近景、动景。这些最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道、悠闲恬谈,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自己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2)颔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之景衬托诗人的孤独落寞之情。

4.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运用典故。

2)诗人运用伯夷,叔齐归隐采薇的典故,意在表明在现实中知音难觅,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3)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品质,再次表达了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中心思想】《野望》写的是隐居之地的山野秋景,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令人惆怅。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上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赏析】

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异的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虚中有实,抚今追昔,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颈联: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明丽的景象,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反衬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本句情景交融:将日暮和烟波浩渺的长江与诗人漂泊思乡之愁情融为一体。又通过“愁”字直接抒情,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

【中心思想】 全诗借景抒情,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多抒发报国的豪情、战地生活艰苦、对战争的痛恨、对统治者的不满、对家乡的思念等。

【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作为使者,我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在萧关碰到了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赏析】

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土。“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2.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3.请你用简洁的话描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荒凉无边的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树、没有水,烽火台一股白烟直上云霄。只有黄河边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好一副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雄奇壮美、雄浑开阔)

4.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1)“孤”“直”二字写出最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广漠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是多么醒目。

2)而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村托出大漠之苍茫。“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3)传神地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传达出诗人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5.尾联写作者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中心思想】 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表达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背景】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译文】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来到楚国的境内游览。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下的明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赏析】

1.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入”二字是怎样描绘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1)诗人用“随”化静为动,真切地描绘出群山与平原的位置变化: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用“入”描绘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随、入”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最物的变化,使景富有流动之美。

2)这两句诗,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也符合江水进人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写出了视野的开阔与气势的磅礴,烘托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的朝气。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 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1)“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2)运用比喻的修辞和丰富的想象还有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2)不直接说对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长江两岸秀丽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赏析】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诗以“孤山寺北”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早春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 从描写对象的角度看颔联与颈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早春之景的?

颔联动物角度和颈联植物角度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的“争”和“啄”两字。

1)“争”“啄”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莺与燕拟人化。

2)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摹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春日场景。

5.用自己的话描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渐开渐多,迷乱了诗人的眼睛,马蹄在新生的野草里时隐时现,诗人信马由缰,沉浸在春意蓬勃的大自然里。(不是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景象)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的“乱”和“浅”两个字。

1)“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的繁多,“浅”字写出了草的柔嫩。

2)这两个字紧扣初春的景物特征,表现春的妩媚动人。

7.尾联什么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个字最能表达?

1)直抒胸臆。(2)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表达诗人对早春明媚风光的喜爱之情。“爱”字最能体现。

【中心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

1.赏析“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四句诗写得很朴素,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2.赏析“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

诗人用“盈”字将人和花作密切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执花在手痴痴久立,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无可奈何的景象,将作者折花之后神色忧愁传达得出神入化。

3.赏析“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诗 。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龟虽寿

操(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1.赏析“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他首先点出要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2.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

核心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积极奋发的精神和统一全国的壮志。

3.理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如果擅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

【中心思想】 本诗富含哲理,表明宇宙万物生死必有死是自然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语调铿锵,慷慨激越,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敢衰老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却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赏析】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一句中的两个“一何”如何理解?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第一个“一何”突出了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2.赏析“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

通过冰雪的残酷,再次烘托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中心思想】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此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九)梁甫行 三国.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赏析】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像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感慨,反衬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恐惧与凄楚,深化了主题。

【中心思想】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又含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之情。

理解性默写整理

(一)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修辞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三)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文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六)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4.《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七)龟虽寿(曹操)

1.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2.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寿,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八)赠从弟(其二)(刘桢)

1、刘桢的《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2、与陈毅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赠从弟》刘桢:诗中集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4、诗中展示松柏意态从容、坚贞志节的诗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5、《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主旨句):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6、《赠从弟》中一问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的诗句是: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九)《梁甫行》(曹植)

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4、《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草庐,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山里的景色傍晚更加秀丽,飞鸟结伴一起归巢。这里包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已经忘了要怎样表达。

【赏析】

1.如何理解“心远”“真意”?

“心远”指心志高远,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心情闲适。“真意”指自然之趣,生命真谛。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是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内容?(用诗中句子回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对闲适自由田园生活的热爱、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对自然风光对归隐生活的喜爱。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背景】经安史之乱,唐朝人口由5300万,锐减至1700万,有将近3500多万人口在战乱中死去。当时,长安百万人口四散逃难,长安这座繁华都城为之一空。诗人在逃难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解回长安,困居长安达一年之久。这首诗就是诗人困居长安时所作。这时诗人妻离子散,国破家亡。

【译文】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景象大异:乱草遍地,树木深深的破败、荒芜、杂草丛生的景象。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战火连绵不绝,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值千金啊!经过战乱的煎熬,我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发簪都要插不住了。

【赏析】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

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理解。

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之情。

【中心思想】《春望》写作者望中所见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滚滚而来, 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 几乎要摧毁城墙; 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土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我甘愿高举宝剑战死在疆场。

【赏析】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争残酷。“燕脂凝夜紫”鲜血渗入塞上的大地,夜色中凝结一片紫色。这两句侧面描写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3.后四句写支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运用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支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这两句侧面描写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运用典故,点明主旨, 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中心思想】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颜色鲜明、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我梦中飞上了天空,来到天帝居住的官殿,听到天帝对我讲话,关心哦想要回到哪里去。

回告天帝: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看,大风刮起来了 ,那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

【赏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经受了人间的冷漠之后,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这大概是她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潜意识促成的吧。于是自然引出下阕。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尽管有才华有理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她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中心思想】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反映了她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夕阳西下,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独自徘徊起来。

【赏析】

1.全诗思绪都围绕“独”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法是对比。

4、"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请作赏析。

答: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被誉为“千古奇偶”。画面生动,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ƒ 此句话蕴含哲理:示例1:花落花会再开,燕去还会再归来,春天去了还会再来,但美好的生活去了就难以复得,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示例2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6、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清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新”与“旧”的对比,“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昨是今非的怅惘情思。

示例:“去”与“来”的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表达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7、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作鉴赏。

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悲凉,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心思想】本词写作者面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叹惋惆怅,物是人非之感,孤独寂寞之情。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1、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中心思想】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下片主要写水面风景。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从中折射出欧阳修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相见欢    朱敦儒(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登上南京西门上的城楼,倚靠着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赏析】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修辞:借代;代指达官显贵(注:簪和缨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是帽带)。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中心思想】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在溪边亭子(喝酒)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醉了,不知道回去的路。

尽了兴致,天已经黑了,乘船而回,不小心进入荷花深处(说明时令是夏季)。天色将暗,奋力把船划出去,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赏析】

1、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那一句?(兴尽晚回舟)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示例: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以及同伴奋力把船划出去,发出的声音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3、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中心思想】词人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写作者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部编语文学习
多版本语文课文、作文、阅读、课件、试卷、辅导与训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