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弗尔布鲁克是一位多产的英国历史学家,近年来她越来越多地转向大屠杀及其持续的反响,这是更具挑战性的话题。近年来,她的作品,包括《大清算:纳粹迫害的遗产与对正义的追寻》(2018)和《旁观者社会 :纳粹德国和大屠杀中的顺从与共谋》(Bystander Society: Conformity and Complicity in Nazi Germany and the Holocau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不仅关注纳粹 灭绝欧洲犹太人的企图,而且还关注纳粹各种形式的迫害和合谋。 《大清算》在2019年获得了著名的沃尔夫森历史奖,该奖项有时被视为英国的普利策奖。该书提供了一个全景视角,展示了不同群体——幸存者、罪犯、帮凶、法院、政府和其他人——为正视纳粹历史所做的努力。弗尔布鲁克试图通过一系列围绕特定个人的案例研究,使这项艰巨的任务更易被读者理解。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人性的深谷 :迫害的模式”描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其他主要死亡集中营、不太为人所知的贫民窟和集中营、安乐死运动以及“特别行动突击队”(Einsatzgruppen)谋杀案中的迫害和灭绝政策。在第二部分“冲突 :司法大观”中,弗尔布鲁克借鉴了近几十年来德语和英语的学术成果,讨论了盟军占领时期以及联邦共和国(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等继承国的司法清算问题,并简要讨论了奥地利的情况。第三部分“交汇:记忆与探索”以纳粹迫害幸存者的回忆录和前犯罪者的回避声明中的趣闻轶事为基础,探讨了个人(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正视纳粹时代罪行方面所做努力的成功与不足。
《大清算》是一部关于大屠杀及其后果的历史,但它超越了人们对此类作品的典型期望。弗尔布鲁克对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掌握令人印象深刻,该书有效地探讨了大屠杀的深远影响。大屠杀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毒害了许多后代人的生活,这对于任何经历过其他巨大人道主义灾难的民族来说,都能引起共鸣和提供教训。然而,很少有大屠杀研究能够像《大清算》那样超越其基本主题,成为比各部分之和更宏大的著作。它兑现了探索大屠杀及其后果的承诺,但它走得更远,在众多大屠杀研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不多见的大屠杀学术研究恢宏大作。正如弗尔布鲁克自己所说,《大清算》不只是书中讨论“清算”的那153页,“《大清算》是一本更大的书”。
如书名所示,弗尔布鲁克的这部著作讨论对纳粹罪行的“清算”既包括对战犯滔天罪行的审判,也包括战后对这些罪行的应对措施。必须对这些暴行进行处理的人员身份各不相同:法官和律师、罪犯、旁观者、帮凶、政府(特别是那些参与制定赔偿计划的人)、受害者、犯罪者,以及后两种人的家属。由于纳粹罪行的恶劣影响是跨代的,因此对纳粹所作所为的正视需要跨越几代人,深入到罪犯和受害者子孙后代的生活中去。 处理纳粹罪行是一种法律行为,也是情感、宽恕、复仇和其他行为。在对纳粹罪行的复仇回应中,我们在《大清算》中了解到阿巴·科夫纳(Abba Kovner)的战后计划,“他们试图在几座大型德国城市的饮用水源投毒,以此毒杀数以千计的德国人”。科夫纳的计划愚昧、扭曲,毫无意义,幸好从未付诸实施。这凸显了弗尔布鲁克这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对纳粹罪行的清算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从法律惩罚、赔偿、复仇、纪念、赎罪或宽恕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大屠杀的顽固性在作祟。这一事件太灾难性了,充满了无尽的跨代痛苦和伤害,永远无法终结。 不过,有一种清算方式可能比其他清算方式更本质和彻底,也更重要,那就是不仅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还要了解大屠杀是如何在有关的社区中被铭记的。这就是记忆和见证的清算。 “记忆”指的是大屠杀如何在集体和个人意识中延续。这包括通过叙事、作品、纪念馆、教育和文物来确保大屠杀不被遗忘。这里的记忆是动态的,体现了不同世代和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解释这些事件并与之建立联系。“见证”最初是指幸存者提供的第一手资料。随着幸存者逐渐离世,见证的角色由后代、历史学家、教育家以及各种形式的媒体和艺术所继承。因此,见证演变为一种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即铭记并见证大屠杀的真相。记忆与见证的清算不同于法律追责或惩罚措施的寻求终结,“法庭上的对抗只是无数种清算纳粹过去的方式中的一种”。记忆和见证是持续的,其目的并非结束,而是持续参与。大屠杀的记忆方式可以随着时间不断演变,使新一代能够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找到与自身的关联。 为实现这样的清算,弗尔布鲁克提出了一种对纳粹时期集体暴力案例研究的深度语境化方法。她通过详细的个人故事探讨对群体的迫害,意在“揭示受害经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她将这种方法称为“暴力的微观世界”,这使她能够聚焦于真实的受害者,例如被囚禁在波兰罗兹犹太区的达维德·谢拉科维亚克(Dawid Sierakowiak)及其家人,他们最终在海乌姆诺和奥斯维辛死于饥饿或毒气。 谢拉科维亚克一家的“缩影”展示了弗尔布鲁克叙述大屠杀历史的方法:她通过讲述这个注定灭亡的家庭的悲惨命运,细致地观察纳粹政策对有血有肉的受害者所产生的真实影响。然后,她再回溯至宏观层面,剖析那些导致谢拉科维亚克一家被彻底毁灭的决策过程。 弗尔布鲁克并不回避叙述的残酷性,她敢于将罗兹的波兰平民和犹太区管理者与犹太受害者的痛苦与死亡直接关联起来。正如阿瑟·凯斯勒所言:“统计数字不会流血,重要的是细节”,并强调“我们只能关注现实中的小肿块”。弗尔布鲁克的“暴力的微观世界”正是凯斯勒所说的“小肿块”。她通过“小型案例研究”揭示受害者经历的千变万化,并探讨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逐渐演变为施暴者。弗尔布鲁克的研究追溯了一系列的微观世界和地方经验,以此来理解这一时代的多重悲剧,并为探索其深远复杂的后续影响奠定基础。弗尔布鲁克对具体性、个人性和特殊性的强调是她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这种方法使她能够将抽象的统计数据(例如大屠杀参与者人数的推测范围为20万至100万)赋予人性的维度。她的研究方法也让她能够更好地审视在定义受害者、幸存者与加害者时所不可避免的模糊性。 例如,波兰人既是纳粹侵略和种族沙文主义的受害者,有时也是对犹太人暴力谋杀的煽动者。他们和其他群体在某些情况下从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中获益,获得被驱逐犹太人留下的房产、家具和金钱。同样,“卡波”(犯人头目)也是身份矛盾的囚犯警卫:作为囚犯,他们是纳粹压迫和剥削的受害者,但作为警卫,他们又享有压迫者的特权。德国企业的领导者使用奴隶劳工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人道的”,因为他们给工人额外的食物配给。弗尔布鲁克的微观研究揭示了这些身份错位和道德不一致之处,展现了纳粹迫害中更复杂的层面,是常规叙述无法深入触及的。 弗尔布鲁克在《大清算》中的核心论点是,反思纳粹过去的努力远远不够,而这种不足在法律回应中尤为明显。她指出,只有极少数罪犯被调查,更不用说被起诉和惩罚。许多人融入了战后社会,过上了正常生活,而幸存者则不得不面对流离失所、失去家人和朋友的痛苦以及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弗尔布鲁克写道:“人们对纳粹统治的反应从积极的共谋,到不情愿的屈从,或痛苦的适应,各有不同。围绕这些反应的复杂性极为深刻。然而,这些人并非纳粹暴力的核心缔造者和施暴者。而真正的施暴者,极少有人被揭露并为这段妥协的过去承担责任”。 这种悲惨的局面在20世纪70年代有所改善,随着“幸存者时代”的到来,幸存者的受迫害故事得到了更多重视。最终,纪念活动逐渐超越了司法审判,成为在公共空间(如柏林的大屠杀纪念碑)缅怀受害者经历的重要方式。纪念活动本质上是为了缅怀受害者,但这种纪念往往忽略了对凶手或作恶者的关注,凶手再次从纳粹罪行的清算中消失。 尽管弗尔布鲁克仍然希望能将凶手重新纳入公共叙事中,她的书中却弥漫着一种深深的失望感。这种失望源于她认为大屠杀与传统的人类经验范畴(无论是法律原则、道德责任,还是公共纪念的方式)难以协调。无论是通过法律、话语、纪念还是赔偿,任何清算都无法真正公正地面对大屠杀事件。浓厚的悲剧意识贯穿于弗尔布鲁克的书中,使其不仅仅是信息丰富或发人深省,更是深刻地撼动人心,尤其对我这个读者而言。 《大清算》可以与其他一些关于大屠杀遗产的经典作品并列,例如彼得·海耶斯的《为什么?解释大屠杀》(Why? Explaining the Holocaust, 2017),戴维·克劳的《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The Holocaust: Roots, History, and Aftermath, 2019),冈瑟·勒维的《凶手 :大屠杀杀手的世界》(Perpetrators: The World of the Holocaust Killers, 2017),索尔·弗里德兰德的两卷本《灭绝的年代:纳粹德国和犹太人,1939—1945》(The Years of Extermination: Nazi Germany and the Jews, 1939—1945, 1998 and 2007),以及劳伦斯·里斯的《大屠杀:一部新的历史》(The Holocaust: A New History, 2017)。 在这一已经被众多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领域,弗尔布鲁克的《大清算》在广度上似乎超越了许多作品。许多书籍通过个人的受害、苦难或作恶、共谋来讲述大屠杀的历史,弗尔布鲁克也采用了这种方式;然而,极少有书籍深入探讨大屠杀对幸存者和加害者家庭第二代的持久影响。弗尔布鲁克的作品在雄心与视野上极具胆识:她从1945年延续至21世纪10年代,叙述了大屠杀在刑事审判、赔偿计划、企业责任逃避、跨代幸存者创伤,以及作恶者否认责任等多方面的持续影响。这一切都基于她对正义的深刻理解与探究,很难找到其他书籍在这个领域能与其媲美。
【编辑推荐】
★ 德国是反思战争与屠杀罪行的典范吗?刷新刻板认知,打破“二战”后德国彻底清算纳粹罪行的神话
一直以来,相较于认罪态度暧昧的日本,人们习惯性地将德国奉为反思“二战”罪行、直面过去的典范。西德总统勃兰特的 “华沙之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活动深入人心。人类历史中黑暗不堪的一页似乎已经翻过,正义似乎已经得到伸张。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本书作者在回顾“二战”后几十年间的纳粹审判实录后指出:清算远未彻底进行,众多纳粹暴力“加害者”逃脱了罪责,把目光过度聚焦于“奥斯维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清算本应具有的深度与广度。奥斯维辛是恶的象征,但远不是全部。
★ 纳粹只迫害犹太人吗?追根溯源,指出反人类罪行早在屠杀犹太人之前就已见端倪
提起纳粹迫害,人们往往将其等同于对犹太人的屠杀。然而纳粹迫害的对象远不只是犹太人。早在纳粹政权大肆屠杀犹太人之前,就早已打着“优化社会”的旗号,秘密甚至半公开地迫害、杀害“没有生存价值的人”,其中包括身体/精神残障人士、同性恋者、拒绝与纳粹媾和的政治犯。反人类行径早有端倪,直至在众人的默许下演进为滔天罪行。
★ 为什么说清算纳粹是一种“选择性正义”?揭示不公正的清算标准与被操控的国家赔偿
“二战”后,除少数罪魁祸首被处决外,大量施加迫害的纳粹“中坚力量”利用政治漏洞、法律漏洞逃脱罪责。在西德、东德、奥地利等纳粹继承国,不同的国别政策与文化,令清算难以形成公正、统一的标准。冷战格局下,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令清算之路雪上加霜。战后人才匮乏、百废待兴的形势更令众多曾为纳粹服务的医生、律师、基层公务员丝滑地转投新社会,操纵面向受害者的国家赔偿。
★ “没看到”“没想到”“迫不得已”“奉命行事”,展现世态如何在制度之恶与人性弱点的双重打击下愈加恶化
回顾往事,与集中营一墙之隔的学校教师称“没有亲眼看到行凶”,给犹太儿童注射毒剂的护士称“只是奉命行事”,将残障亲人交给“专业机构”隔离照料的亲属说“没有想到会被谋杀”……当人性的弱点被恶的制度利用,一切都一发不可收拾。
★ 堪称《奥斯维辛:一部历史》续篇,追踪纳粹极权制度给几代人带来的阴影与隐痛
世界史经典必读之作《奥斯维辛:一部历史》曾抛出“犹太人回家之后怎样”的问题。本书以极富洞察力与人性色彩的叙事回答了这一问题,打破了人们对“逃出生天的犹太人会拥有幸福余生”的错觉。失去亲人的痛苦、受害者有罪论带来的耻辱、身体与心理的后遗症、索赔之路上的阻碍伴随他们的余生;在养育子女时,父辈的隐痛时常转化为病态的教育观,波及子孙后代;而加害者的后代,也在逃避、抗拒、自卑等心理中挣扎。
★ 斩获国际重磅奖项。201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坎迪尔历史奖决选作品。
★ 四十幅珍贵历史图片,再现纳粹统治真实场景。
【内容简介】
从华盛顿特区的大屠杀纪念馆,到柏林人行道上刻有铭文的铜片,纳粹暴行受害者的纪念设施遍布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反思罪行的活动也在此举行。“奥斯维辛”经常被用来指代纳粹大屠杀,但把目光止于一个集中营远远不足以伸张正义。如何全面公正地定义“受害者”与“加害者”,纳粹迫害在几代人、几大洲之间遗留了怎样的长期影响,都值得更深入地思考。
本书考察“二战”后几十年间的审判与证词、加害者与被害者的言谈,从更广义的角度探讨纳粹清算,力求校准正义的天平;揭示在历史长河中,纳粹暴力的非人道程度远胜于后来人们对它的解释。从早期的排犹政策到“安乐死计划”、犹太隔离区、死亡集中营,再到战后几十年有选择性地认罪,作者消解了官方的神话——所谓的“直面过去”实则是“绝大多数施暴者未被追究责任”。在东德、西德、奥地利等第三帝国继承国,对纳粹的追责力度大相径庭,冷战格局加剧了清算的复杂性。司法审判有选择性地进行,前纳粹分子轻易重返社会。在清算未能彻底进行的背景下,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后代背负纳粹主义的遗产前行,暴力的后果仍在时间中回荡。
【作者简介】
玛丽·弗尔布鲁克(Mary Fulbrook),伦敦大学学院德国史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近代早期欧洲的宗教和社会、20世纪的德国独裁统治、大屠杀后的欧洲。曾任英国国家学术院近代史分会主席、英国德国史学会主席、《德国史》联合创刊编辑。著有《剑桥德国史》、《德国史:1918—2014》、弗兰克尔奖(The Fraenkel Prize)获奖作品《奥斯维辛附近的小镇》(A Small Town Near Auschwitz)等多部著作。
【目录】
导读 记忆和见证是最本质的“清算”/ 徐贲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纳粹过去的意义
第一部分 人性的深谷:迫害的模式
第二章 国家支持的暴力的大爆发
第三章 制度化的谋杀
第四章 暴力的微观世界:以波兰为棱镜
第五章 人生终点:机械化灭绝
第六章 界定人生经历
第七章 沉默与沟通
第二部分 冲突:司法大观
第八章 过渡时期的正义
第九章 分头审判:继承国的选择性正义
第十章 从安乐死到种族灭绝
第十一章 大型集中营审判:不止奥斯维辛
第十二章 罪责的衍射
第十三章 为时已晚,为时太晚
第三部分 交汇:记忆与探索
第十四章 倾听受害者的声音
第十五章 寻找过去的意义,生活在当下
第十六章 令人不适的区域
第十七章 父辈的罪孽
第十八章 迫害的漫长阴影
第十九章 遗忘与纪念
结语
第二十章 一段充满回响的过去
注释
索引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