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拍摄于清末时期的罕见历史老照片,真实记录了昔日为皇家护陵的护卫人员的真实面貌。
清朝时期,除了“关外三陵”之外,还分别在北京城的东面和西面建设了两处皇家陵寝用于埋葬去世的皇帝,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由于所建皇陵规模庞大,且陪葬有数不胜数的贵重物品、珍宝等。为防被盗,设有专门的护卫管理机构。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政府为“关外三陵”专门设立了“三陵总理事务衙门”,其级别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列。在清东陵和清西陵分别设置了“东陵承办事务衙门”和“西陵承办事务衙门”,归属内务府统一管辖。每处皇陵配备有专门从八旗子弟中挑选的精锐护陵卫队。
当时的护陵卫队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他们具有皇族及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拥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其家人可以不纳税和服役。
清政府灭亡之后,当时的民国政府颁布了《清室优待条件》,并明确规定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的条款。清朝的皇家陵园由当时的民国政府安排守陵卫士,工资由民国政府负责。
后来,民国初期新成立的北洋政府内部争斗不断,清朝皇陵的管理和保护并未得到有效保障,护陵卫队形同虚设,以致出现了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惊人事件。
民国时期,一部分昔日的满清皇族或八旗子弟的后人,也花钱雇佣了一些人来守陵。他们的工作包括看守、清扫、维修、保护皇陵,不过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他们很难做到尽职尽责。民国政府偶尔也会拨款用于皇陵的维护。最后连工资都没有着落的时候,这些守陵人就开始各自想办法,一部分守陵人出现了监守自盗的情况,将墓中的陪葬品私自偷走贩卖。
民国这些皇陵守护者中,有一些是皇族后裔构成,他们出于对祖先的崇敬,自愿守护皇陵,他们不为利益只是抱着一种信仰去守卫皇陵。
从这些照片来看,清末时期的陵园已经出现疏于管理的现象,有些地方荒草丛生,貌似好久没有清理的样子。
比如清西陵昌陵明楼处的护陵侍卫看上去人也比较多,但是同样布满杂草,一片斑驳沧桑景象。
这张是清末时期清西陵昌陵石象旁的护陵侍卫,平坦的地面上野草遍地,陵墓石刻静静矗立,见证着岁月的风雨洗礼。
图片为昔日清西陵慕陵石牌坊处的护陵侍卫。在漫长庸常的守陵生活里,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陵园之内,平静而单调地重复着工作。很多护陵卫队的人员形成了子承父业,一代一代以守陵业的生活。随着岁月变迁,守陵人后来逐渐不再需要承担守卫陵园的职责,他们在此地生活,几乎与普通农民没有区别。
如今,清朝的这些皇陵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家陵园依然保持着昔日的自然风貌。从前皇陵守护人的后裔成为当地百姓,不过他们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他们的祖陵,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份坚守的信念,更是一种家族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