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陈宏:并购时代开启,企业打响“并购战役”
财富
财经
2024-12-14 18:07
北京
并购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要深度研判,不要盲目去决策,否则失败率非常高。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12月13日~15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CEO、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理事长陈宏出席本次年会,在12月13日的导师大课环节,分享了关于企业如何通过并购整合做强做大的思考。1.全球并购市场每年都有数万亿美元(的交易),上万个(成交)案例,大多数年份,这个数字远远大于所有上市IPO的数量,很多主流企业都通过并购吸收了很多未上市的企业。
2.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往往是非常专注的企业。如果花很多精力,什么都去做,结果可能是什么都做不好。
3.每个行业都有类似属性,大家如果恶劣竞争、内卷,就会导致利润下降,没有竞争力,最后谁也融不到资。资本即使看好这个市场想投,当发现大家都杀价,也不敢投,最终产生恶性循环。
4.真正成功的并购可能只占20%~30%,但是成功的并购会让一家企业变得非常之大。
5.一直以来,很多创业者心中,都觉得把公司卖掉是失败,而不是成功。但这种观念逐渐在变化。公司合并不是说它做不下去了,而是强强结合。
国内每年可能有上万家企业成立,但(在正常年份)真正能通过IPO退出的就三四百家。在现在的环境下,不管是A股、港股还是中概股在美国上市的数量,这几年都有所下降,上市成了少数企业的选择。在一级市场中,退出变成重中之重。因为很多投资都是来自风险投资公司或PE,他们的钱都是从LP那拿到的,可能有7~9年的年限,最后都要退出,他们希望上市后把资金拿回来。但现在我觉得光靠IPO渠道太单一,并购也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途径。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上,并购所占的百分比非常大。全球并购市场每年都有数万亿美元(的交易),上万个(成交)案例,很多主流企业都通过并购吸收了很多未上市的企业。国内A股市场的上市和并购是相辅相成的,能上市,企业家就不太愿意卖掉(公司);哪年的IPO不是特别多时,很多企业家的退出就是通过并购。并购作为主要的退出方式,远远大于IPO市场的退出。国内的PE基金主要指是成长型投资,就是后期的企业涨得差不多了,比如BOSS直聘,我们投的时候它已经有7亿美元估值,到最后上市,大概赚到10倍,这就属于成长型投资,我们是少数股权投资人。并购基金在国内也有一些基金在做,但非常少,中国的VC、PE主要还是投成长型的(企业),不过这个趋势也正在变化。2024年是国内的并购开启之年,因为政策开始支持。最近“并购六条”出来以后,大量的国内上市公司都开始公告要收购企业;而且因为IPO的影响,很多基金到期的企业也愿意卖掉。还有就是,很多企业家或者说第一代创业者,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因为种种原因,部分二代对接班的动力没有那么大,有的老一辈创业者觉得自己干不动了,把公司卖掉也可以。另外,整个环境对并购态度有所改变。一直以来,很多创业者心中,都觉得把公司卖掉是失败,而不是成功。但这种观念逐渐在变化。公司合并不是说它做不下去了,而是强强结合。很多情况下,如果几个人单独做下去,杀个你死我活,可能都做得不好,谁也不赚钱。但通过并购整合后,不但企业发展快,各方面也得到了巨大回报,大家也认为他是成功者。随着整个经济发展,很多企业实际上有五六个主营业务。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往往是非常专注的企业,比如英伟达、苹果、字节,他们把最优秀的人才和精力放在一点。如果花很多精力,什么都去做,结果可能是什么都做不好。有些企业就会选择把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卖掉换现金,用现金去买自己生态里的企业,进而做强做大。最近很多交易都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全球最大的公司,在过去10年中,有些每年都会买6家公司。他们不是自己不能做,而是通过并购的方式,把自己需要补足的地方,如产品、市场等,在最短的时间内补足。谷歌在过去10年买了近200家公司。在YouTube只有几十人的时候,谷歌就用16.5亿美元收购了它,但到了2023年,YouTube的营业额达到331亿美元,谷歌通过并购使得它的护城河非常深。国内企业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有一家企业叫Servicenow,它是做IT运营管理的,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流程解决方案。2012年,它刚成立时,这个行业总市场规模在200亿美元,有很多玩家在里面,它又不是头部企业,市值在30亿美元。它在过去几年间,通过一系列并购,弥补自己的弱点。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已经从200亿美元变成2200亿美元,增长了11倍,企业的市值也达到2170亿美元,市值基本上接近市场的天花板。这就说明,一个企业在行业里面逐渐变成龙头的时候,它享受了很多“优惠”,第一是客户的信任度,它是上市公司,又那么大,买它的产品不怕它死掉。在任何一个大型市场中,特别是在中国,随着经济增长,一家企业一定要做到行业前三名,最好是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和第三名差别非常大。只有你是领导者的时候,才可以定价而不去卷,进而赚钱。不过,并购方面还存在反垄断法。最近政府因为大力支持并购,在并购的交易规则方面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政策。过去买一家公司,特别是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时候,很难对不同股东付不同的价钱。举个例子,公司卖10个亿,我占10%股份,我就得拿1个亿,如果占5%就拿5000万,不太可能占5%拿1个亿,证监会不会批。但现在政策在开放,公司在交易的时候,创业者股权占的比例大,投钱少,后面进来的投资人占的股权小,估值高的时候投钱多。这时候能否用差异性定价,使得不同投资人根据不同规则拿钱?投钱少、股权比例高的投资人把比例让给别人,这样会促使类似的并购在中国发生,也会是政策的巨大进步。还有一个我们自己的案例,叫Roll-up的合并(“整合式并购”)。框架传媒以前就是每个电梯里的木框广告,行业壁垒特别低,只要一个创始人买几个框框,跟楼宇签两三年的合同就可以在里面放广告。当时全国有很多家类似的公司,每家都特别小。每次到楼宇,比如A和B公司都进来了,一个跟楼宇长说每月付300元租金,那个说付400元,再一个付450元。卖广告的时候,一个说500元一个月,那个我450元就可以了,把价钱杀得比成本低。这种恶性竞争导致成本提高,又因为内卷导致销售价下压,很多企业都不挣钱。我们当时想,能否通过资本的力量把六七家竞争对手整合起来,变成一家公司。我们就先投资控股了框架传媒公司,并将液晶业务卖给分众传媒,再找其他同业竞争对手讲合并后的梦想。当时框架传媒把七八家(同业竞争公司)整合起来,整合后的公司运营和营收指标都非常不错。这样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一可以消除内卷,二可以增加大家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最终框架传媒以1.83亿美元卖给了分众传媒,并在之后的独立运营中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利润率。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使得企业的资产价值得到提高。每个行业都有类似属性。大家如果恶劣竞争、内卷,就会导致利润下降,没有竞争力,最后谁也融不到资。资本即使看好这个市场想投,当发现大家都杀价,也不敢投,最终产生恶性循环。刚才讲的都是并购成功的案例,并购失败的案例也非常多。真正成功的并购可能只占20%~30%,但是成功的并购会让一家企业变得非常之大。另外,很多中国企业想走向世界时,自己派人出去学习,其实很难成功。这里面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联想,联想在2004年就发现自己派人出去卖电脑是不行的,它通过资本的力量并购IBM的PC业务,到今天,ThinkPad还是联想最重要的国际品牌。联想当时拉着美国大的PE如PAG等一起买的IBM,这些PE也能帮助当时联想管理国外的公司。这时候它不是靠自己单一的力量,这是非常成功的案例。第二个是字节,TikTok虽然现在在国外非常火,但在最早期,TikTok仅在东南亚推广还可以,但在美国、欧洲市场还是非常有挑战,它就花了10亿美元买了一家公司Musical.ly。Musical.ly是让人在录像时加背景音乐的APP,当时也有上亿用户。但它的用户黏性有限,没有千人千面的算法。所以字节10亿美元收购了Musical.ly,把它做成TikTok的一个平台,从而快速切入欧美市场,变成欧美市场最主流的一个视频APP。它的出海就是通过并购的力量。首先,整个中国的并购处于早期阶段,基本上主流的并购者还是一些上市公司或大型公司;其次,从并购基金角度上来讲,这个行业的并购基金去直接收购是非常少数的,买家没有那么多。卖家要卖企业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一是时间拖得非常久;二是卖的价钱有时候比企业融资的量大得多,如何分配也是难题;三是如何寻找合适的买家,能让公司发扬光大,否则文化背景不一样,两个团队不融合,可能也是失败原因之一;四是交易时的信息保密,特别是跟上市公司交易等,都是卖方可能遇到的难题。从买方角度上来讲,首先它肯定会挑选跟自己行业很贴近的公司,在自己的生态里能帮上它。比如谷歌收购YouTube,虽然这个产品它本身没有营业额,但是在谷歌的渠道里,它很快就做出很多营业额了。其次,当你要去跟企业聊的时候,要判断创业者有没有卖的意愿,否则就是纯聊天。一个并购花的时间比一个少数股权投资要花的时间多得多,也更复杂。并购里最关键的是谁当老大,估值如何,这个如果谈不拢,那么就谈不下去;以及产品有没有互补性,如何整合产品和服务,这也是一个问题。另外,国内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企业希望自己(的收购通过)市盈率是赚钱的,比如标的企业达3000万元人民币的净利润才会考虑进行收购,(甚至)如果标的企业是5000万元的净利润,企业只愿意付15倍市盈率。但并购的目的不是去买3000万元的净利润,是为了买这个企业的未来,它能不能像Musical.ly一样让TikTok在全球变大,或者像YouTube那样,让谷歌在广告行业变强变大。如果这个产品能做得非常大,那么多付一点钱是值得的,否则你会后悔。其实很多著名的并购最后都是因为最后一点点价钱(失败的)。比如当年雅虎想去收购Facebook,快手也想去买Musical.ly。好的东西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如何真正了解它的价值,使它变强变大,才是更要关注的。当然作为卖家,也要知道什么是好买家。比如对方手里是不是真正有钱,是不是真想做这样的事情。并购是一号位工程,都是董事长、CEO拍板,它跟VC和PE投资不一样。VC、PE的目标是把资金投出去,会拼命找案子,一层层汇报,第1层可能有10个项目,汇报完以后,经过第一次IC会可能就剩下5个,之后可能还剩两三个,最后可能只投了1个,但它是可以从下层来推动的。并购不一样。很多公司的战略是在老大脑海里或者高层团队的脑海里。在并购的时候,去了解这些公司高层心里想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他们的支付能力。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巧,在买卖的时候,两边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博弈。在中国资本市场,未来至少12~24个月,并购都会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明年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并购基金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成长起来。无论是创业者,还是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在退出上也放心了。他们得到回报后,会促使一级市场的资金继续投入,把这个行业做强做大。另外,并购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所以大家也要格外小心,要深度研判,不要盲目去决策,否则失败率非常高。平常做投资像开汽车一样,开始不会,经过五六个失败案例亏点钱,才逐渐有点感觉,运气好的话逮到大鱼一下子成为投资女王或男神。但是并购不一样,并购就像开飞机,飞行员要经过无数小时的训练,大量投入才能操作复杂的机器。作为创业者,如果你100%拥有企业,就是自己说了算,不过,一旦拿了别人的钱,你就有相应的责任,要对投资人负责,所有东西都要透明,这非常重要。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END 。
值班编辑:郭立琦 审校:张格格 制作:姜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