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兴:每一条蜿蜒的河流都是大地的诗行|寻河日记

时事   2024-12-06 22:10   北京  


幸福河湖,青年解读。近日,由水利部办公厅、河湖管理司指导,中国水利报社、中国青年报社、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搜索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青校媒承办的“青年眼中的家乡河·幸福河”活动正式启动。
活动期间,由大学生记者组成的“寻河小队”,深入探访位于四川、浙江、重庆、福建、广东等地的11条河流,发现河流背后的“幸福密码”,以青年视角讲好河流故事。

每一条蜿蜒的河流都是大地的诗行
今天,寻河小队循水溯源
挖掘那些以“河”为贵的故事
让我们共赴一场水与城的交响
聆听河流与文旅的华美乐章



柳江古镇坐落在花溪河畔,依托花溪河水资源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肖俊/摄

柳江石拱大桥横跨于花溪河之上。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肖俊/摄

薄雾之下,两岸的古树、古建筑与花溪河水共色,形成独具风光的山水画。西南科技大学 郑乐怡/摄

柳江古镇的重力坝由50块大石墩呈“S”型排列组成,拉出了一条美丽的水景风光。西南科技大学 郑乐怡/摄

一只白鹭在重力坝的石墩上歇息。西南科技大学 郑乐怡/摄

访古寻悠的柳江古码头,曾是山区与外界连接的主要通道和经济命脉。西南科技大学 郑乐怡/摄

游客乘坐游船从风雨廊桥下驶过,享受着在花溪河水上的悠闲时光,自由又惬意。西南科技大学 郑乐怡/摄

游客从石板街上走过,享受着在花溪河畔的悠闲时光,两旁小店售卖小吃。西南科技大学 郑乐怡/摄

在时间的长河中,古街仍旧保持着原生态的模样,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西南科技大学 郑乐怡/摄


< 滑动查看更多 >

花溪河畔:柳江古镇的水旅新篇章


四川省洪雅县的柳江古镇三面临水,花溪河及其左岸支流杨村河穿过镇中,临河而建。境内雨量充沛,常年被烟雨弥漫,与流水,古桥,木船共同呈现出“烟雨柳江”水乡风貌。


柳江镇曾名“明月镇”,始建于南宋,设有古码头沿花溪河而下,可达乐山、重庆乃至上海等地,货物也在此输入输出,人财聚积,是当时川西南小有名气的大场镇。如今的古码头用于为游客提供水上游船活动,与吊脚楼、水上舞台表演等水乡特色元素一起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


白天,游客们在银杏树下围炉煮茶,漫步古桥上赏青山远黛,泛舟碧波之上听流水潺潺,夜晚,彩灯亮起,游客可以在酒吧谈笑风生,在美食街吃小吃烧烤。“柳江古镇的景美如画,空气清新,流水清澈明净,游鱼飞鸟种类繁多,令人心旷神怡。”游客称赞说。


柳江古镇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花溪河流域的治理工作。“景区建设前,河中垃圾泛滥,居民将污水乱排乱发,河水一度被污染破坏。”柳江镇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叶雅宾介绍,“景区建成后,居民的垃圾收回垃圾场,生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有专人日常巡查督导,定期安排河道清理,现在的河水清澈纯净,已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柳江古镇依托水旅相融的发展模式,延续着水乡文化历史,助力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据景区不完全统计,2023年,柳江古镇景区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2.3亿元。优质的花溪河水也将继续滋养着柳江古镇,助力当地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 文字 >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熊夕淋




重庆永川:端牢“生态碗”


       

      临江河发源于永川区宝峰镇阴山山脉,曾面临水土流失,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地为兼顾水生态涵养与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高山种茶,中山种果”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之路。通过栽植经果林、建设防护林带、保土耕作等措施,将水土保持工作与日常农业耕作结合到一起。

“老家很多人靠着青山绿水挣到了钱,所以我也决定返乡创业。”袁美亮说。袁美亮回乡后就开始种植柑橘,因柑橘根系发达,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为保护生态做出了贡献。”不仅如此,依托家乡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袁美亮还利用临江河源头优质水源,发展起了小龙虾生态养殖项目,每年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在重庆市永川区像袁美亮这样依托良好水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致富增收的农户还有很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为农民增收、乡村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业发展打开一条新路径。截至目前,永川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3.36平方公里,有效保护流域河库生态。
< 文字 >
西南政法大学 林玥儿 云南财经大学 毛雯霞
< 视频 >
云南大学 汪震



九十九湾畔的“漳州慢生活”


       

      在福建漳州,九十九湾如同一位静谧的行者,悄然穿越城市的脉络。在这片被水环绕的土地上,生活自然而然地放慢了脚步,人们与水为“邻”,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河畔的草地成为了家庭休闲的天堂,野餐布铺展开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河水的潺潺声交织,合奏出一首自然的交响乐。午后的阳光下,大人们围坐一起,品茶聊天,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和谐,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让心灵得以沉淀。

在这里,“慢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让人们有机会停下来,深呼吸,感受生活的美好。
请跟随大学生记者的脚步,一起沉浸式体验“漳派慢生活”吧!
< 视频 >
福建师范大学 胡传敏
< 文字 >
福建师范大学 胡传敏
< 出镜 >
福建师范大学 曾佳婧



南岗河的“20分钟效应”


“打开‘广东亲水地图’,去感受幸福!”广州南岗河畔,全长20多公里的沿河碧道,将口袋公园、桥下空间和河滨湿地串联起来,与城市绿道互联互通,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无论是散步、骑行,还是露营野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用温馨与活力点缀南岗河畔的每一个角落。此外,徒步水库、水上运动也成为热门活动,为城市生活注入了更多自然的治愈气息。


“在南岗河,‘20分钟效应’远远不止(如此),幸福感仍在延续。”如果你也想感受这样的快乐,就快来南岗河边走走吧!


      < 视 频 >
南昌交通学院 俞俊强 广州新华学院 陈冬晴 华南师范大学 江梓晴
< 文字 >
广州新华学院 陈冬晴 




这座扎根灵山港的泥美术馆
“想要存在100年”


"泥美术馆的前身是黄泥圩水电站,地名中有‘黄泥圩’,我们便沿用了‘泥’字。而且,我们的展览围绕‘乡土中国’展开,希望创作者扎根脚下的土地进行创作。”当谈及美术馆创立的契机与初衷时,执行馆长陈浩说。


2022年初,浙江省衢州市龙游溪口开展‘乡贤引进’计划,作为龙游人的傅拥军,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决定在灵山港边打造一座美术馆并担任馆长。


在傅拥军的带领下,陈浩和团队成员们共同提出了美术馆建设的三个阶段性目标:首先让水电站与乡村建立联系,其次促进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最后是让年轻人与乡村建立联系。“当我们专注于做好内容时,灵山港文化、水电站故事以及溪口龙游的文化都会随之传播开来。”


陈浩介绍,在改造时,泥美术馆确定了保留空间原有时代特色的原则,参观者从外部就能直观感受到水电站的建筑风貌。“我们深知做好内容是关键。只要内容足够优质,自然会吸引观众,其中必然会有年轻人。”


“我的目标很朴素。傅拥军馆长期望这座美术馆能存在100年,作为执行馆长,我希望每一位来到这里的观众都能有所收获。”陈浩说。


      < 视 频 >
中国美术学院 林舒汶 曾与同 
< 文字 >
中国美术学院 林舒汶 曾与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学生记者们将继续用他们的镜头与笔触,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更加立体、生动的中国河流画卷。

继续锁定“寻河日记“,让我们一起跟随“寻河小队”的脚步,一起探寻河流的韵味与幸福内涵。

扫一扫|关注我们


《河长制湖长制专刊》每周二、三、四、五与读者见面,版位为第三版。主要栏目包括《治水有“方”》《政策解读》《微看点》《数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动态》《河长湖长故事》《河长湖长谈治水》《我看河长制湖长制》等。

投稿邮箱:hezhangzhizhuankan@163.com

QQ群:459271697


内容来源 :“中青校媒”微信公众号

审核:张凯

责编:岳虹

检查校对:杨东

中国河长制湖长制
及时反映各地推进河长制取得的进展和成效,重点关注地方如何整合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力量,制定细化工作目标,落实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强化监督考核等内容。投稿邮箱:hezhangzhizhuankan@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