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溪畔,
有一座“生态宝藏”
▷▷▷
▷▷▷
天目溪於潜镇段
守护安澜——系统治理·安全流畅
临安区精细绘制天目溪流域综合治理蓝图,一系列高瞻远瞩又可落地实操的规划与方案相继出台。病险水库已全面销号清零,山塘综合整治项目如火如荼,天目溪流域综合治理四期工程实施见效。天目溪沿线集镇及主要村庄等重要地段已建成防洪闭合圈,流域内完善的防洪体系如同一座座无形的堡垒,为群众生活、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天目溪牧亭堰
生态筑底——综合统筹·万物共生
天目溪流域管理所以天目溪流域治理为中心,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在进行河道清淤疏浚、修复或新建堰坝、建设生态堤防(护岸)等治水工作的同时,开展河道堤防沿线乔木保护、生态修复及河滩地保护、亲水便民工程实施及生态湿地建设等岸线整治,开展增殖放流,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增强水系活力,水岸同治,多措并举,统筹协调,助力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如今的天目溪,流域内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断面达标率100%。流域内接连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江南八水仙”莼菜、超大面积中国特有濒危水生蕨类植物“植物界大熊猫”中华水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等。
天目溪,已然成为展示生态保护卓越成效与生物多样性丰富内涵的重要舞台。
於潜河谷平原
文化水韵——创新传承·千年文化
天目溪不仅孕育了万物生灵,也积淀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塑造了天目溪流域鲜明的文化脉络。
临安区珍视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不遗余力开展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划定了天目山桂芳桥、南山长安桥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西关水库、董家村水井群等水利工程遗迹被一一梳理,列入遗产名录;积极推进天目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探寻“一窑一盏”背后的深厚韵味,每一片出土的陶片都在诉说着历史;深入挖掘“天目山”“耕织图”等文化符号的丰厚内涵,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耕织图文化广场、耕织图博物馆拔地而起,从时间、空间等维度立体呈现南宋《耕织图》所描绘的盛景;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人文胜迹“绿筠轩”经过原址重建,展现历史人文雅韵。
每一处建筑、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为天目溪流域历史文化注入新的光芒,使其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於潜镇博物馆
耕织图博物馆内场景
高效管护——流域共治·智慧之河
天目溪流域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一张严密高效的组织与制度体系大网全面铺开。精心编制的《“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为流域治理提供了精准导航,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管护机构职责明确,经费保障坚实有力。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数字化河道建设取得成效,河湖划界精准完成,实现水域动态智能管理。加强河湖长效保洁工作,群众积极踊跃参与护水行动,形成了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连续多年无涉水违法事件发生;深入推进河湖管护数据共享,“监测一张网、数据一个库、设施一张图、管理一平台”的全域化水利监管服务网全面建成,天目溪管护工作如虎添翼。
天目溪绿道(於潜段)
绿色发展——价值转化·经济富民
依托耕织源色、山水底色、资源特色和旅游景色,天目溪流域坚持水岸同治,加速构建15分钟亲水圈,开展高品质水美乡村及最美家乡河等建设,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绿色生态、舒适便捷、共建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
临安区通过全力做好水资源、做强水产业、做响水品牌、做活水文化、做大水平台,促进滨水产业富民,推动天目溪流域“天目月乡”“天目田园”“天目宿集”等特色品牌建设,高起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水系连通、文旅贯通、产业融通、富民互通的“全域幸福网”正在加速构建,绿水青山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转化为乡村共富“新引擎”,带动“滨水产业”蓬勃发展,全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耕织园漂流
光明农场
在临安,
人与自然和谐是一幅永不落幕的画卷,
不断在天目溪流域延展铺陈。
快来天目溪吧,
让我们一同沉浸于这独特的魅力之中,
共赴一场幸福与美好的浪漫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