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河长,解锁水域治理 “新方程式”|寻河日记

时事   2024-11-26 16:33   北京  




幸福河湖,青年解读。近日,由水利部办公厅、河湖管理司指导,中国水利报社、中国青年报社、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搜索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青校媒承办的“青年眼中的家乡河·幸福河”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期间,由大学生记者组成的“寻河小队”,将深入探访位于黑龙江、湖北、江西、陕西、安徽等地的11条河流,发现河流背后的“幸福密码”,以青年视角讲好河流故事。


在奔赴幸福河湖建设的路上,

河湖长制是 “护航舰”,河长则为 “掌舵人”。

今天,寻河小队对话河长,

解锁守护河湖的秘密 “航线”。




“巡河就要有个巡河样”!

一位呼兰河基层河长如何工作?



“我们巡河的徒步要从始端走到末端,及时发现问题。”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铁力镇满江红村党支部书记张宝是呼兰河(铁力段)的一位基层河长。何时主动增加巡河频率、何处容易出现异常情况,依托经验和实际情况,张宝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巡河思路。

张宝负责的河段属于呼兰河上游,既承载着地区农田灌溉,也是铁力市的水资源地。“在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的同时,也要把环境治理放在首位。环境好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就提升了。”张宝说。跟随中青校媒记者的镜头,一起看看他如何坚守巡河一线,以点滴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 视 频 >

黑龙江大学 张鹏宇  吉林大学 田韵鸽

< 文 >

黑龙江大学 张鹏宇  吉林大学 田韵鸽





解码但家庙河的“蝶变”之路



对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的人们来说,但家庙河就如同他们的母亲河。为了守护这条河流,有一群人默默坚守,用汗水书写对河流的告白。

“这是我在护河员岗位上的第三年,我的手机24小时畅通,随时待命。”清理杂草、捡拾垃圾、劝导村民……三天小巡查,七天大巡查,戴光龙一直在做着高重复度的工作。据戴光龙回忆,河道整治前,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河流被工业废水严重污染。而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脏、乱、差”的情况了。

提起现在的日常巡河工作,戴光龙向大学生记者生动演绎了具体的劝诫场景:“您好,这里不属于种植、养殖区域,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他表示自己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几年前的疏浚清淤,转为呼吁周边居民共同维护河道“健康”。

“村民们看到环境变得如此优美,也都自觉增强了环保意识,很少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了。”同时,戴光龙也收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在工作时,很多居民会举起手机记录拍照,与他热情互动,还有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刘玉林是但家庙河圣人村村级河长,他说:“每到汛期,我都有点害怕。”之前,汛期来临前,刘玉林就会紧张地为防汛做准备。近年,随着河道治理、库塘清淤增效与水土保持等工作的推进,但家庙河防汛备汛“硬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此外,由于河流重要节点处新设了堰坝用以储水,水源被更好地留存和调配。“即使在旱季,但家庙河也能有效发挥灌溉农田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造福一方人民的‘幸福河’。”

河流慢漂、水上乐园、智趣田园……但家庙河改造完成后,周围的休闲设施也随之完善,居民们常在健走步道上锻炼身体。刘玉林介绍,该流域受到当地居民的称赞,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公司加盟入驻。其中就有一家规模较大的民宿公司,它瞄准当地文旅市场需求,不仅自身获益,还带动了流域经济发展。

解析保护河流的经验,下符桥镇党委副书记、镇级河长黄思宇有自己的答案,“我们提高两岸巡堤频率,以河长制为总抓手,加强长效管理,切实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

如今的但家庙河已经成功“蝶变”,创建了融水利、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黄思宇认为,但家庙河的治理经验是可借鉴推广的,写好“水文章”,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居环境,让“多元管护”的模式“流”出但家庙河。

< 视 频 >

安徽师范大学 杨昌陈  淮南师范学院 方艺 

安徽工业大学 林鑫平

< 文 字>

安庆师范大学 马雨扬  安徽大学 王一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陕西汉中:一江两岸,因水而兴



“我们把保护水源,当作一种常态、一种自觉。”汉江源头所在地、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村村级河长王光俊近日对记者说。

为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汉中于2019年签发市总河湖长令,推动全市2573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围绕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域岸线管控、水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治水兴水,全面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城市因水而兴,生活因水而美,成为汉中市民众最深刻的感受。“我们从小在汉中长大,能感受到汉中的水越来越甜。”蒲苇摇曳间,正在和家人在天汉湿地公园散步的叶钧郡说。

天汉湿地公园中的红嘴鸥已成为汉中一景。每年立冬,数千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到汉中越冬。在这期间,“红嘴鸥之家”的志愿者们每天都会相约在天汉湿地公园集合喂食红嘴鸥,“哪怕是雨雪天气,地面结霜起冰,我们也要喂鸟,大家手拉手,一起走过湿滑的江边道路。”“红嘴鸥之家”志愿者董义凤说。

红嘴鸥在汉中活动已有十几年,数量逐年增加,“每天都是先把红嘴鸥安顿好了,才安顿我们自己。”董义凤笑着说:“每天喂它们,它们开心,我们也开心。”在汉中土生土长的她,亲眼见证了汉江流域的荒滩变绿园,江景成风景,绿地公园成为生态和谐的人民生活“幸福园”。

“我觉得‘一江两岸’一定是很漂亮的,江中有岛,两岸有高楼街区、河边有滨水公园。”汉中市汉台区水利局的工作人员李倩茜,还记得自己小学时在画中描绘的汉江。现在,她从事守水护河工作已有七年。七年来,她所在的志愿者团队从捡拾河道垃圾、推广节水器具开始,到走进学校、企业进行水源治理政策宣讲,志愿团队的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志愿队伍人群从水利领域的青年发展壮大到小学的红领巾志愿者、高校学生社团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之下,志愿者们用行动共同守护着汉江的水清河畅。

如今,天汉湿地公园绿地覆盖达145.6万平方米,拥有6平方公里自然水域、219座生态岛屿,是314种植物的家园,也是30种鱼类和90种鸟类的栖息地。在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汉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密码”,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 图 片 >

西安外国语 陈福鑫  西安美术学院 温璐蕊 

受访者供图

< 文 字 >

陕西科技大学 刘浩林





北潦河畔,护水长歌:百名“河长”守护百里潦河


       

      一根火钳,一个水桶,一双雨鞋,沿着北潦河的河床走过4公里……这是北潦河“认领河长”吴春生每天的巡河日常。从2015年自发“守护”北潦河至今,他坚持每日巡河清理河道,“这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吴春生说。
      对于江西省靖安县的村民而言,北潦河承载着无尽的回忆与深情。如今的河流碧波轻漾,如丝带般绵延数百里,润泽着这片土地。
      然而,在北潦河“认领河长”甘立林的记忆中,北潦河曾有过截然不同的面貌。“以前的河可以说是脏乱差,大家都往里面倒垃圾,根本没有人愿意靠近。”
      2015年,当得知靖安县要实施河长制工作后,吴春生当即主动报了名,并在同年8月被聘为北潦河巡查保洁员。“夏天5点半起(床),冬天6点半起(床),早上在河的这一边捡垃圾,晚上就清理另一边。”九年如一日的巡查,吴春生没有觉得枯燥,“除了清理河道之外,我也会时不时给身边的人宣传,要一起保护咱们的北潦河。”
      当一叶竹筏出现在北潦河面,几句粗犷的歌声远远传来,河边的居民便知道,又是王启明在巡河了。同吴春生一样,2015年8月,来自靖安县双溪镇河北村的王启明也加入了“守护”北潦河的队伍中。“我的父亲93岁,义务清理沟渠40多年,我受他影响很深。”在王启明看来,助力北潦河治理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没有人不喜欢绿水青山,是吧?”
      “靖安作为全国首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之一,2015年实施河长制,在县级、乡镇级、村级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并形成河长制长效管理模式。2017年改革创新推行全民‘认领河长’制,制定了河长制‘认领人’奖励办法。当地的居民自发‘认领河长’,共同参与河道治理。”靖安县河湖管护中心主任王艳凤介绍,3年间,靖安县便实现了全县河道、水库“认领制”的全覆盖,“每段河道,都有了自己的‘河长’。”
      当百余名“河长”接力奏响护水长歌,北潦河渐渐褪去污浊,重拾往昔清澈。“我举个例子”,王启明提到,“以前梅雨季节,雨水特别浑浊,甚至泛红色,十几天都还是浑的,现在下大雨,一两天就清了。”
      除了“行政河长”及“认领河长”外,靖安县河长办工作人员涂丽娟介绍,靖安还组建了“志愿河长”队伍,包括“劳模河长志愿队”“人大代表河长志愿队”“企业河长志愿队”“退伍军人河长志愿队”等队伍,鼓励全民参与“护河行动”。“我们这个‘劳模河长志愿队’的队员来自各种职业,有快递员也有外卖员。”靖安县“劳模河长志愿队”队长刘道儒说。
      “当时有5个人和我一起竞争‘认领河长’,我凭借水性最好、能一直干这份工作,才胜出的。”回忆起自己竞选“认领河长”的经历,靖安县双溪镇大桥村村民甘立林仍觉得十分自豪,时至今日,今年58岁的他仍坚持每日两次巡河,“现在的小孩也有保护河流的意识,我11岁的孙子也经常跟着我一起去捡河道上的垃圾。”
       “我最自豪的,就是我负责的河道变得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大家都来散步。”甘立林说。2024年3月,北潦河获“江西省第一批美丽河湖”提名。
      冬日已至,北潦河上仍可见前来冬泳的居民。在依水而建的靖安县河长制公园里,一名小女孩站在河畔,她一手抱着毛绒玩具,一手举着手机,拍了下她爷爷下河的瞬间:“我爷爷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喜欢来这里游泳,因为这里的水很干净。”
< 视 频 >

江西财经大学 汤炜峰 欧阳逸潇 

< 文 字 >

江西师范大学 刘佳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一河淦水绕咸宁,百里画廊尽风光



“我真的感觉现在的水质特别好!河边的风景美得很,生活也惬意得很!”站在咸宁市咸安区红桥上俯瞰淦河,从小生长在周边的市民刘涛神情激动,连声赞叹自己“家”的变化。

“从小长在水边、吃水靠水,我们咸宁人就是骨子里亲水。”自家门口的红桥修缮以来,包括刘涛在内居住在周边的居民亲眼验证了这里一天天的变化。

“以前,这里就是‘肠梗阻。”咸安区水利局副局长徐一钊回忆,90年代,红桥河段的淦河河道较窄,居民都紧沿河居住。每逢汛期,河水泛滥,直接威胁两岸居民的生活与财产安全。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7年,咸安区对红桥河段的沿河住宅进行了大规模拆迁行动,历时两年、耗费七个亿,将河道拓宽了四公里,几乎是修缮前的两倍,后续还为周边地区建设了更多生态空间和休闲设施。

红桥河段的治理,只是咸宁市推进“母亲河”淦河水域治理的一个缩影。2022年,为响应咸宁市“百里画廊”建设蓝图,咸安区开展了“一河两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河两岸”工程计划顺畅城市行洪廊道,完善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构建滨水步(绿)道,实现人行及骑行贯穿;建设湿地吧、嫦娥广场、烟火气、红桥魂等六个特色景观节点。

这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从这座城市的一道“伤疤”,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润泽40万人口的“百里画廊”。

一河两岸,新建防洪墙1646米、绿道12361米,因地制宜打造山水景观,建设口袋公园52个。在咸宁市碧桂园湿地吧,绿色步廊傍河而建,植物景观纵横交错,各种运动区、文化区随处可见。居民在此散步、骑车、锻炼,惠及近2万群众。“环境好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也自然提高了。”徐一钊说。

如画的百里长廊,上游原生态,中游现代化,下游流入斧头湖,呈现博大之美。50余座桥横跨在蜿蜒76.6公里的淦河之上,与淦水相守相望、互依互存,成为这座“千桥之乡”千百年来留下的印记。

万寿桥、白沙桥……一座座古桥在修复后焕发出新的光彩——保有岁月痕迹,却坚挺依然。在桂花镇,刘家桥静静伫立在潺潺的淦河上游,迎来送往驻足的游客,也供当地居民聚集在此,休闲聊天。刘家廊桥是一座砖木古桥,如今已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修缮和装点,依旧是刘家桥村最亮眼的一道景观。

“我们每年都会请桥梁专家来看,做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刘家桥村河长刘峰介绍。

红桥是包括刘涛在内,周边居民世代的友邻。2022年,红桥修缮项目正式启动,这座百岁铁桥得以旧貌换新颜,桥面用钻孔技术拼凑出一节节火车车厢的图案,寓意红桥走过百年历史,如今更是不断前进。

两岸居民通车交通更加便利,行人穿梭来往于这座锈红色古桥所连接的两岸,串联着他们的生活。“河边新种了绿色枫树带,春天很漂亮的。那里还有新建的广场,我太太每天都来这跳广场舞,她们有两三百人的规模呢!”提到河畔生活的新变化,刘涛的嘴角上扬。妻子在广场上舞蹈的同时,他就沿着河散步,看着生养自己的这片河水如今的美丽模样。

59岁的张济和干了4年的护河员,每天花6小时划着小船做清漂工作。“这条河现在干净太多了,我亲眼看着情况不断变好。”张济和说,“美景大家都爱看,岸上天天人来人往热闹得很,工作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如今,河畅、堤固、水清、岸绿、路通、景美,咸宁人民的“生态会客厅”正在成型,淦河这条“母亲河”正处于“百里画廊尽风光”美好愿景的实现进行时。

< 图 片 >

湖北大学 林芳灏 

< 文 字 >

武汉科技大学 邹逸凡  武汉大学 王颖菡




从攻坚河湖 “疑难杂症”,

到探寻民生“幸福密码”,

河湖长制正不断解算出生态最优解,

河长先行,全民接力,

共守河湖澄澈,绘就水畔生态绮丽画卷。


锁定“寻河日记,让我们一起跟随“寻河小队”的脚步,一起探寻河流的韵味与幸福内涵。


扫一扫|关注我们


《河长制湖长制专刊》每周二、三、四、五与读者见面,版位为第三版。主要栏目包括《治水有“方”》《政策解读》《微看点》《数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动态》《河长湖长故事》《河长湖长谈治水》《我看河长制湖长制》等。

投稿邮箱:hezhangzhizhuankan@163.com

QQ群:459271697


内容来源 :“中青校媒”微信公众号

审核:张凯

责编:李攀

检查校对:杨东


中国河长制湖长制
及时反映各地推进河长制取得的进展和成效,重点关注地方如何整合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力量,制定细化工作目标,落实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强化监督考核等内容。投稿邮箱:hezhangzhizhuankan@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