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水而觅:追溯河流人文脉络|寻河日记

时事   2024-12-05 17:32   北京  


幸福河湖,青年解读。近日,由水利部办公厅、河湖管理司指导,中国水利报社、中国青年报社、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搜索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青校媒承办的“青年眼中的家乡河·幸福河”活动正式启动。
活动期间,由大学生记者组成的“寻河小队”,深入探访位于四川、浙江、重庆、福建、广东等地的11条河流,发现河流背后的“幸福密码”,以青年视角讲好河流故事。

河流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
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或蜿蜒流淌
或波澜壮阔
每一条河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气质和性格

跟随“寻河小队”
领略不一样的河流之美




花溪河:河道整治建屏障,沿岸居民福乐享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的花溪河,是青衣江右岸一级支流,岷江三级支流。近年,洪雅县积极推进花溪河防洪治理,在原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花溪河孔石桥段、杨坝天宫段等“会呼吸的堤防”18.072公里,形成有效防洪体系,为花溪河流域水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最惨的一次是1979年,当时我们整个村庄300余户人家都被淹了,连房子也都被冲垮了。”柳江镇尹村村民邓仕云在花溪河畔生活了60年,花溪河泛滥的洪水让他印象深刻。


      如今,花溪河柳江镇段全新的防洪堤,保护着尹村的上千亩农田,“到了汛期也淹不到了,而且还能防止水土流失。”邓仕云说。


      邓仕云回忆,以前的河滩只有现在的一半宽。修筑河堤之前,汛期的大水把尹村四五十亩的耕地冲刷成了河滩。


      现在,尹村村民晚饭后有了一项全新的活动,就是在河堤顶的步行道散步。邓仕云介绍道,今年的正月十五,该村还自发组织了火把节,大家一起拿着火把沿着河堤奔跑。


< 摄影>
西南科技大学 郑乐怡
< 文字 >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吕榕榕、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肖俊、西南科技大学 郑乐怡



齐心协力 共护“母亲河”



  

      “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位于重庆市永川区的临江河,仅用四年时间便实现了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 II类的重大突破。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卧龙凼社区的河长陈庆嘉表示,“临江河的成功治理,离不开永川市民们的积极参与,主动治理。”随着巡河团队伍不断壮大,市民保护河流意识的增强,实现了临江河治理成效的持续稳定。


      “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其中共同治理,保护我们的永川河流。”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大四学生王艺颖说。这句话不仅是大学生监督员的决心与呼吁,也是永川市民共同的心愿与承诺。


< 视频 >
西南政法大学 林玥儿 罗贵午
< 文案 >
西南政法大学 林玥儿 罗贵午


九十九湾:漳州老百姓的幸福水系


      在福建省漳州市的心脏地带,九十九湾如同蜿蜒的绸带,串起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它穿过漳州主城区,在这个拥有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留下“五湖四海”的蜿蜒景象,成为“幸福河湖”建设的样板之一。


      近日,5名大学生记者组成“寻河小队”,与祖辈生活于此的漳州百姓对话,聆听他们眼中这条“邻居河”的变迁。


      “水清了,空气好了,环境也变好了!”今年62岁的黄信和回忆道。曾经,九十九湾鱼塘、工地遍地,明珠蒙尘;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幸福河”。


      “现在我基本上每天下午都来这里慢跑。”对1987年出生的王懿杰来说,这里的空气和河景都是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好“搭子”。


      “我给我的生活打99分!”90后陈雅婷笑道,她说自己祖辈都生活在九十九湾的闽南水乡一带,她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满意”。


< 视频 >
福建师范大学 胡传敏 集美大学 陈静雯
< 文案 >
福建师范大学 林欣莹



  流淌在南岗河畔的幸福



                          

在广州市黄埔区,一条小河在城市中央静静流淌,在现代化建筑的映衬下,它清秀脱俗,恰似大城中的“小家碧玉”。它就是南岗河。


      “以前南岗河是一条旧旧的河,两边全是杂草。”一位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而如今,南岗河20多公里碧道实现全线贯通,增设驿站亲水平台近20处,优化利用桥下空间近1万平方米,新增公共活动场所36处,设置科普、休闲、健身等设施81项,新设城市家具、标识系统、灯光亮化等便民设施。沿河碧道与城市绿道无缝对接、互通互联,串起口袋公园、桥下空间、河滨湿地,成为嵌入黄埔全域公园城市的生态廊道,为群众提供了更宜居、更健康、更生态、更亲近自然的生活空间。


      蓝天碧道、清水贯流,人与河、与自然的幸福故事在这里不断谱写。


人水和谐的幸福“体验者”


      南岗河文教园河段紧邻少年宫,每逢周末,不少家长都在这里打发时间。久而久之,他们也见证了南岗河畔悄然发生的变化。


      周末,三位妈妈带着刚从少年宫下课的孩子们在河边野餐。她们是居住在黄埔区南岗河附近的“新广州人”,都无一例外地称赞南岗河的生态环境与设施配套。“以前大家都不愿意到这里来,现在环境建设得那么好,情况大不相同咯。”三人谈笑间,尽是对当下生活的满意。


      跑步、骑行、野餐、露营……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都不乏市民在沿河两岸的碧道享受生活。


     “搬走半年而已,这里变化真的很大!”半年前,居民邓小姐就住在距离南岗河悦动公园最近的奥园小区,那时她的儿子在附近的中学念书。


     南岗河悦动公园是一座“藏”在桥洞下的河畔公园,改造利用桥下空间约1万平方米,打造了多种球类场地、儿童娱乐设施。据邓小姐回忆,悦动公园刚建好的时候,人不算太多,也没什么便民服务设施,“玩了半天连一个喝水的地方都没有”。而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民服务、城市驿站、水法治宣传、河湖长制科普等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欢声笑语满河畔。


      公园新增的售卖驿站前,老板黄和钢坐在门口,一边等待着客人,一边架着手机直播。“我每天在抖音上直播,向陌生人介绍悦动公园,上次有一个广州同城的就是看了我的直播,专门从二十多公里之外坐地铁来这里玩。”


      尽管黄和钢的“小卖部”入驻悦动公园半年不到,但他对目前的经营情况感到很满意。随着悦动公园人流量越来越大,他的营收越来越可观。每天,伴随着动感的音乐,一边静候着来到公园的顾客光临,一边与直播间的粉丝们“隔屏相约”,是黄和钢简单而平凡的幸福。


城市一隅的幸福“守护者”


      从河堤的自然野趣到河畔的现代化休闲设施,从孩童们结伴嬉戏到青少年运动休闲、成年人围炉煮茶,南岗河边的碧道空间已然成为适合不同年龄段居民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

   

      广州市黄埔区水务设施管理所,是南岗河碧道设施和绿化管护单位。精细化巡查和科学管护是日常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管理所工程师苏柳青表示,在日复一日的巡查管护中,他们注重倾听并及时处理市民的不同诉求,不断优化河湖治理,提升管护效果,用实际行动履行幸福河湖“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黄埔区通过社会招租的形式,引进南岗河碧道空间运营单位,以悦动公园及碧道驿站周边场景为基础,根据不同景观节点的特征,投入自动售卖柜,开展驿站及花车售卖、儿童游乐、体育培训等服务,还组织企业团建、研学、亲子等活动,挖掘滨水空间资源,盘活水域经济,补齐完善便民惠民设施服务,并以社会化收益反哺南岗河碧道空间的维护管理,达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效果。


      悦动公园运营项目负责人白梓园表示,公园的人流量越来越大,大众满意度也越来越高,这里未来的发展潜力会更大。


      南岗河的绿不仅有河水的碧绿,也有“河小青”队服的翠绿。


      一支兼顾骑行与河道监管的骑行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绿色行者”,李颖妍是这支骑行队里的一员。在南岗河畔生活了27年的她,成为南岗河生态治理改造最切实的受益者。


     “改造之前的南岗河水质十分污浊,根本就没有人会想来这里观赏或者游玩。”因为经常沿河骑行,李颖妍所在的骑行队成员都“摇身”成了南岗河的志愿者,发现河道垃圾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他们都会自觉地清理或及时制止,再上报至河长办与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动多方力量共同维护南岗河美好环境。


     “希望南岗河越来越美,希望我们可以成为南岗河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李颖妍说。


治水二十年的幸福“创造者”


      广州开发区水质监测中心副主任高大康是南岗河升级改造的亲身参与者和见证者。在这里工作的数十个年头,他看着南岗河从之前的淤泥堆积、岸边杂草丛生到如今的青水碧道、鸢飞鱼跃,南岗河从里到外的每一寸青绿都有水生态工程师们智慧与汗水的加成。


      提及南岗河的改造历程,高大康如数家珍,列举了他们在防洪排涝、数字治理、污水处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举措,短短几句,便是长达二十余年的治水故事。


      “幸福河湖的建设中,我们会更多考虑人的需求。只要我们把河治理好了,让它更加健康,它也能反哺给我们更多。”在高大康心里,“劲往一处使”是南岗河流域治理的成功秘诀。“没有企业与居民的配合,南岗河不会有今日的模样,因为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生活幸福,所以我愿意二十年来始终如一做好这件事。”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爱水护水意识,促进全民治水,前不久,黄埔区水务局在省河长制办公室、省水利厅的支持和指导下,在悦动公园增设了水法治宣传园,为往来驻足于此的居民提供水法知识、河湖长制的宣传和科普。


      “通过宣传园建设,我们希望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苏柳青说。


      一条“小”河,串起了万家祥和的人间故事,解读了河流背后的幸福密码。南岗河畔,有新时代治水事业的缩影,有人间最朴素的心愿,也有大城里的小小幸福。

< 文字 >
广东财经大学 冯子敏
< 视频>
广州新华学院 吴晓妍 华南师范大学 江梓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学生记者们将继续用他们的镜头与笔触,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更加立体、生动的中国河流画卷。

锁定“寻河日记”,让我们一起跟随“寻河小队”的脚步,一起探寻河流的韵味与幸福内涵。


扫一扫|关注我们


《河长制湖长制专刊》每周二、三、四、五与读者见面,版位为第三版。主要栏目包括《治水有“方”》《政策解读》《微看点》《数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动态》《河长湖长故事》《河长湖长谈治水》《我看河长制湖长制》等。

投稿邮箱:hezhangzhizhuankan@163.com

QQ群:459271697


内容来源 :“中青校媒”微信公众号

审核:张凯

责编:邱月明

检查校对:杨东


中国河长制湖长制
及时反映各地推进河长制取得的进展和成效,重点关注地方如何整合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力量,制定细化工作目标,落实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强化监督考核等内容。投稿邮箱:hezhangzhizhuankan@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