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腊月
在灌阳县的众多乡村
家家户户都忙着做红薯粉
那一排排晾晒在房前屋后的细长红薯粉
不仅成就了一道独特的乡村冬日风景
更诱惑着众多人的味蕾
灌阳红薯粉制作技艺早在2020年
就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灌阳红薯粉以新街镇青箱村村民纯手工制作的最为有名
近日,记者前往青箱村
跟随灌阳县红薯粉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继良
采用传统土法技艺制作红薯粉
并在那一根根看似朴素的粉条中
感受洋溢着的浓浓乡愁
古民居内土法制粉忙
年逾六旬的村民王继良是该村土法制作红薯粉的行家里手,他正带着几位乡亲分头忙碌。劈柴、生火、烧水、洗锅……四方的天井因这升腾的袅袅炊烟,显得格外温暖和富有生气……
一个沉重的大瓷缸子被两位乡亲抬了过来。王继良端来一盆刚洗净的红薯放在大瓷缸子旁,开始了磨浆渣的环节。大瓷缸子的内壁有粗糙的纹理。红薯被王继良的大手握着,往缸的内壁上不断摩擦,很快就变成了一堆红薯浆渣。
记者体验了一番,周围的乡亲们一再嘱咐记者:“千万要小心,不要被缸子磨破了手。”果然,记者握着红薯的手往缸的内壁摩擦时,感受到了被摩擦的痛。那些粗糙条纹中暗藏着细细的尖头。正是这些尖头,让红薯在摩擦中被磨成了浆渣,而操作的手也必须承担被磨破皮的风险。
“以前没有打浆机,就只能靠人工磨浆。”王继良说,这是一份需要体力和巧力的活,基本靠青壮年来完成。一个冬天下来,磨浆的人手上不仅长满老茧,而且伤痕累累。
磨好的红薯浆渣被倒入大桶中,兑上清水,倒入吊浆布中过滤。伴随着摇晃滤布的吱呀声,红薯浆流入滤布下方的木桶中,红薯渣则被倒出,留着给家禽吃。
因为时间的关系,记者没有观察到红薯浆过滤和沉淀的过程。据王继良介绍,红薯浆需要过滤两次,初次浆液兑稀一些,第二次兑浓一些。过滤后的浆液入池沉淀2天后,把池水放尽,加入原来水量的1/3搅拌;再过滤一次,将过滤液倒入小池沉淀。
当池内浑浊的浆水全部澄清,把水排尽,留下的凝结在一起的淀粉就进入曝晒环节。王继良说,取出淀粉团的表层油粉后,把下层淀粉取出。此时,淀粉黏在一起,称为粉坨。当粉坨内水分蒸发一半时,把粉坨切成小块曝晒。晒场设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以防灰尘污染。
凝结集体劳动智慧的土法工艺
忙碌还在继续。接下来的环节让记者越发深切地感受到,红薯粉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处处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曝晒过后,就到了打浆糊环节。将一定量的开水与晒干淀粉掺和搅拌制作一个淀粉团的“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方便接下来在陶缸中四人合力揉搓时,能快速将制作红薯粉丝的大粉团均匀地揉搓到一定的软硬程度。记者跟随另外三位乡亲合力在大陶缸中上下揉搓大粉团时倍感吃力。因为四人合力,不仅需要手上动作协调一致,还需要讲究力道。只是坚持了数分钟,记者就吃不消了。
大灶台上的大铁锅水煮沸了,王继良招呼大家,可以漏丝了。要完成漏丝这一环节,必备的工具是漏勺,这是制作红薯粉丝的重要工具。漏勺为木制,底部有拇指大小的九个圆孔。制粉师傅将搓好的淀粉团不断加入漏勺,打粉师傅一手执勺,一手握拳不断捶打漏勺中的粉团,使粉团通过圆孔形成丝状落入开水锅中迅速煮熟。记者想要尝试,乡亲们婉言拒绝,他们考虑到记者没有经验,且手劲不足,无法完成。最终,在记者的再三请求下,乡亲们同意了。果然,记者握拳打粉时,用力过急,出粉不太均匀;又因打粉需要很大手劲,记者很快就感觉力不从心而无法继续。
记者看到,从漏勺中漏出的粉丝直接掉进沸水里。这是为何?王继良笑着解释说,当锅内水沸腾时才能漏丝。粉丝沉入锅底再浮出水面时,即意味着可出锅。而出锅后的粉丝会被迅速地放入冷水缸中降温。在降温的环节,其他乡亲会把粉丝理顺,并整理成束。接着,整理好的红薯粉被再次放入一个冷水缸中降温,并不断搅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然后,粉丝被甩干水分,放在阴凉透风处,待冷透后拿出室外晒丝。
一番忙碌后,已是午后时分。新鲜的红薯粉可直接食用,也可以晒干后储存起来。新鲜的红薯粉成了乡亲们午餐的食材。一道酸辣椒炒红薯粉酸辣爽口,让大家胃口大开。而当一锅骨头汤上桌,众人又急不可耐地倒入另一盘新鲜红薯粉,大火煮数分钟后即可开吃。红薯粉口感爽滑、劲道,蘸点辣椒酱更是美味无穷。
国家级“名粉”名扬四方
饭后,记者跟着去晒丝。
古朴的院落,四方的天井,一边闲聊一边忙着晒丝的乡亲,构成了一幅令人感到温暖和惬意的乡村生活图。阳光下的灌阳红薯粉,晶莹剔透,颜色暗黄,不禁让人又生出了继续品尝美味的念想。
青箱村的乡亲们告诉记者,红薯粉是当地人逢年过节的必备,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不少从青箱村乃至灌阳走出的人,在外工作多年,每年过年时念念不忘的就是家乡的红薯粉。在他们心中,红薯粉不仅是一道经典的乡土美味,更是内心深处的浓情乡愁。
交流中乡亲们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纯手工制作红薯粉正受到“科技”的冲击。如今,不少人为了追求方便快捷,都采用机械制作红薯粉,但其口感确实比不上土法制作。
不过,乡亲们也说,部分环节使用机械制作,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一方面可以让繁琐的工艺变得简单些,另一方面也能让乡亲们从沉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认为,只要不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及其他杂物,红薯粉依然纯正、味美。
据了解,灌阳红薯粉是国家级“名粉”。2017年,“灌阳红薯粉”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合格,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划定保护区域范围包括灌阳县新街镇、灌阳镇、新圩镇、文市镇等9个乡镇。2020年,灌阳红薯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者还从灌阳县人民政府了解到,近两年,该县红薯产量都在10万吨以上。截至目前,该县现有红薯粉加工龙头企业10余家、小作坊220多家,全年生产灌阳红薯粉6000多吨,产值达1.5亿元,解决群众就业6000余人。随着灌阳红薯种植产业和红薯粉制作产业的蓬勃发展,灌阳红薯粉名扬四方。
信息来源:桂林日报(记者秦丽云 李忠波 何月 通讯员陆仕臣 蒋丽萍)
想要玩转桂林却不知道如何做攻略?
桂林灵川 旅游 |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 灵渠 驿站 | 阳朔 旅游 |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
灌阳文化广电体育和 旅游局 | 龙胜 文旅 | 桂林资源县旅游 | 平乐 文旅 |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
旅游 恭城 | 桂林雁山 旅游 | 临桂 文旅 | 象山 文旅 | 遇见 七星 |
叠彩区文化体育和 旅游局 | 逍遥 秀峰 | 李宗仁 文物 陈列馆 | 桂海碑林 博物馆 | 桂林 画院 |
广西桂林 图书馆 | 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 桂林 有戏 | 桂林 非遗 |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
甑皮岩 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
文物管理处 | 桂林 博物馆 | 桂林群众 艺术馆 | 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 |
桂林 办事处 纪念馆 |
美术馆 | 桂林市 导游管理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