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这个层面上的“山水”,同样“甲天下”!

旅行   2025-02-03 11:48   广西  


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往人们大多只注意到桂林物质形态的山水,即“山和水”,忽略了桂林精神形态的山水,即山水文化。事实上,桂林精神层面上的山水,同样具有甲天下的气质。

这样说不是信口开河,现代文学巨匠茅盾1942年曾暂居桂林,临别之际诗赠友人,其中有“栖迟八桂乡,悠焉寒暑易。山水甲天下,文物媲吴越”的句子,将桂林的自然景观与文物比量齐观。吴越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茅盾作为越人,称桂林文物媲吴越,可以想见在其心目中,桂林的山水文化达到了相当的境界。

01
山水画是桂林山水文化最显著的代表

说到桂林山水文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山水画。许多外国政要对桂林的观感,提到最多的就是中国山水画。

桂林日月双塔


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桂林时就说过:“一看到漓江两岸秀丽的山,就使人联想到传统的中国画,这是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这种置身桂林而想到中国山水画的情节,许多外国政要都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游览桂林时也说过这样一段话:“过去我总认为,中国山水画是画家浪漫主义的构思,看了桂林山水,才知道是现实主义的写真。”

俯瞰桂林山水


许多外国政要都提到他们看到古代桂林山水画。有意思的是,虽然许多古代中国山水画的作者并不是桂林人,甚至可能没有到过桂林,但如今人们欣赏他们的山水画,确实能够让人联想到桂林山水。也就是说,桂林山水,早在古代中国艺术家到达桂林之前,已经成为他们的潜意识。用中国的艺术语言说,虽然桂林山水尚未成为他们眼中的山水,但已经成为他们心中的山水。

这是很神奇很神秘的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山水诗中也出现过。比如,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杜甫的“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白居易的“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然而,无论韩愈还是杜甫或者白居易,他们都未曾到达桂林,他们写出引用率如此高的桂林山水诗,完全是基于道听途说的想象。

王赞侍郎,中朝名士。有弘农杨蘧者,曾到岭外见阳朔、荔浦山水,谈不容口。以阶缘,尝得接琅琊从容,不觉形于言曰:“侍郎曾见阳朔、荔浦山水乎?”琅琊曰:“某未曾打人唇绽齿落,安得而见。” 因之大笑。杨宰俄而选求彼邑,挈家南去,亦州县官中一高士也。


这个故事大意是唐宋时期,河南一个名叫杨蘧的人,曾到过桂林,领略过阳朔、荔浦山水,经常在朝廷上津津乐道,以此体现自己的优越感。这个故事证明,唐宋时期,谈论桂林山水确实是当时的一种风尚,见过桂林山水, 更是见多识广的证明。

1905年,广西提学使约齐白石游览桂林。根据齐白石的回忆:“广西的山水,是天下著名的,我就欣然而往,进了广西境内,果然奇峰峻岭,目不暇接。画山水,到了广西,才算开了眼界啦!”齐白石这句话,明确了桂林山水在中国画界的崇高地位,应该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评价。

齐白石《 独秀山图 (1927)》


齐白石的山水画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齐白石的山水画“粗野”,是“野狐禅”,齐白石针对这种看法,写过一首诗:

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
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

齐白石开启了20世纪艺术家游览桂林的先河。继齐白石之后,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李可染、吴冠中等绘画大师,也纷纷来到桂林,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桂林山水画。诸如黄宾虹的《烟雨桂林》《桂林山水纪游》、徐悲鸿的《桂林风景》《漓江春雨》、张大千的《阳朔山水图》、关山月的《漓江百里图》、李可染的《漓江边上》、吴冠中的《漓江秀色》等等,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特别珍贵的一笔文化财富。

02
摩崖石刻是“游山如读史”的绝佳写照

观山如观画,说的是桂林的江山如画;游山如读史,说的则是游览桂林山的时候,就仿佛是在阅读一册博大精深的历史书。桂林山水不仅适于远观,而且值得深究。深究的内容之一就是镌刻在桂林名山幽洞岩壁上的摩崖石刻。

人们喜欢说桂林无处无山、无山无洞。其实,桂林也可以说无山无刻。独秀峰、叠彩山、虞山、南溪山、隐山、龙隐洞、龙隐岩……遍布桂林各个山峦岩洞的摩崖石刻逾千件。

独秀峰的“ 南天一柱”、 隐山的“招隐”、碧莲峰的“带”、百寿岩的“寿”,皆为令人一见而无法忘怀的摩崖题榜。鹦鹉山的《静江府城池图》、龙隐岩的《元祐党籍》、龙隐洞的《平蛮三将题名》、南溪山的《养气汤方》都是极具价值的摩崖石刻作品。

元祐党籍—— 位于月牙山西麓岩壁,为宋代方信孺的书法。方信孺父子先后在桂林任职,为纪念父亲,传承其意志,方信孺建世节堂。

就“游山如读史”而言,“桂林石刻涵盖了桂林乃至广西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艺术、宗教、水利、医药、城市建设和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的历史信息,记载了桂林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史实。”但桂林石刻不仅有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有文学艺术价值,桂林石刻中的文学、书法、绘画和雕刻作品,“多出自一代名家,意境深远,笔意墨象极具艺术魅力,宝为神物。”

与此同时,“西山、伏波山、骝马山等处,唐代镌造的大量佛教造像,反映了南传佛教在桂林的广泛传播,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交融的历程。”

破壁而飞———位于月牙山龙隐洞内岩壁。龙隐洞蜿蜒曲折,岩壁嶙峋,仿佛一条巨龙穿越而过留下的痕迹。“破壁而飞”四字形象地说明了龙隐洞命名的由来。

龙图梅公瘴说—— 位于月牙山西麓岩壁,《瘴说》一文作者为宋代梅挚。梅挚曾在昭州(今桂林市平乐县)任职,他以南方瘴毒比喻官场腐败,归纳概括出五种官场腐败现象,成为古代廉政教育妙文。


03
自然山水中纳入人文,成就了桂林园林

如果说苏州园林是人们在城市中纳入山水,那么,桂林园林就是在自然山水中纳入人文。唐代,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记录了李昌巙在独秀峰下开荒辟地建设学校的历史:

公乃自常从以上,刃指荒榛而授事,为力无几,得兹穴焉。闳而外廉,隘以傍达;立则艮其背,行则踬其腓。于是申谋左右,朋进畚锸。壤之可跳者,布以增径;石之可转者,积而就阶。


将纯粹的自然改造为人化的自然,这是独秀峰成为教育场所的源起。

唐代,桂管观察使裴行立在漓江訾家洲建燕亭、崇轩、飞阁、闲馆,柳宗元为其撰《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桂州刺史李渤在南溪山“发潜敞深,隥危宅胜,既翼之以亭榭,又韵之以松竹”。南溪山之外,李渤还开发了隐山,并为隐山撰写了深情款款的诗歌:“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惟有隐山溪山月,年年相望两依依。”其他如元晦开发叠彩山、宝积山,千百年来,桂林山水正是在这些文人墨客的养润下,逐渐成为宜游、宜学、宜修、宜居的胜地。

雁山园


桂林山水既宜为公园,也宜为私园。文献记载桂林曾有过钵园、芙蓉池馆、湖西庄、拓园、环碧园、杉湖别墅、雁山别墅、五美堂别墅等私家园林。如今尚存的只有雁山别墅,俗称雁山园。“园将真山、湖水、洞溪、佳木与建筑物构成一个和谐整体,丘壑林池、莽菁自然,层次分明,清旷畅朗,具有典型的岭南园林风格。园内有钟乳、方竹两石山,山上林木苍翠,山中石洞通透,清泉汨汨,山下的碧云湖及相思江,增添园林的灵媚。园内的建筑有涵通楼、澄妍楼、红豆院、碧云湖舫、梅厅等,优雅别致、精工绮丽。园中的绿萼梅、方竹、丹桂、红豆树更使别墅生辉。”

桂林傩舞面具


桂林山水不仅造就了博大精深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造就了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歌、桂剧、彩调、文场、傩舞、龙舟, 等等,徜徉于桂林山水间,看到的不仅是山水,还有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心。


信息来源:美丽广西期刊

想要玩转桂林却不知道如何做攻略?

现在,有它就够了!
『桂林微度假』小程序
点开即可,一键式获取桂林旅游全攻略
吃、住、行、游、购、娱
给行者一键可得的旅游资源,
触手可及的全方位桂林!
轻松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完美旅行


桂林灵川

旅游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灵渠

驿站

阳朔

旅游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灌阳文化广电体育和

旅游局

龙胜

文旅

桂林资源县旅游

平乐

文旅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旅游

恭城



桂林雁山

旅游


临桂

文旅

象山

文旅


遇见

七星

叠彩区文化体育和

旅游局

逍遥

秀峰

李宗仁

文物

陈列馆

桂海碑林

博物馆

桂林

画院

广西桂林

图书馆

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桂林

有戏

桂林

非遗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甑皮岩

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靖江王陵

文物管理处

桂林

博物馆

桂林群众

艺术馆

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

八路军

桂林

办事处

纪念馆

桂林

美术馆

桂林市

导游管理服务中心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提供桂林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权威、全面、及时、公正的旅游资讯和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