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配饰里的蛇,有着这样的美好寓意→

旅行   2025-01-29 15:00   广西  

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意识,还成为年俗文化的象征。作为中华民俗吉祥纹饰,蛇纹饰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工艺品中,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


侗族的民族服饰及银饰上就常常装饰有蛇纹等图案,这些纹饰不仅美化了生活,还承载了侗族人民对智慧与神秘的崇拜。在桂林博物馆内,就有一条侗族几何龙蛇纹织锦背带,表达了侗族人民对蛇纹的美好期待。

记载:蛇纹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


桂林博物馆的这条侗族几何龙蛇纹织锦背带,由粉、绿、蓝、黄等多种颜色织成,线条构成的几何形状,不仔细看,很难将这多彩的图案跟蛇联系在一起。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将蛇纹应用于配饰的习惯,自古有之。《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提到,史前、上古陶器上的装饰纹样,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事物形体的反映。几何印纹陶是华南百越及其先民的早期古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物质文化的一种重要因素。而考古学和民族学上的纹身、花纹,和印纹陶上的纹饰非常相似,有学者推测印纹陶的纹样就是蛇和蛇皮的花纹,这些几何印纹陶的纹饰是起源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
记者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广西古代文明陈列展厅看到过这样的叙述:“先秦时期,居住在今广西境内的主要是西瓯人和骆越人,西瓯人主要分布在今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骆越人最主要的活动区域在左江、右江、邕江等流域。”西瓯和骆越分别属于古越族的分支,记者对于桂林属于哪一分支并没有找到确切的佐证,但很多学者将桂林列入百越的管辖范围内。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等众多越族支系。

多数学者认为,侗族源于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的哪一部分或者源于百越的哪一支系,则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无论是源于百越的哪一部分,他们的祖先都曾有过使用蛇纹配饰的历史。随着蛇图腾崇拜逐渐深入世俗社会的肌理,蛇文化进而演变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赋予了丰富多样且实用的功能。

寻访:蛇纹寓意着多子多福


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发起人黄清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早在先秦时期,蛇纹样已被人们用在器物上作为装饰。在少数民族的织物上,蛇纹也是常见的装饰之一。壮族织锦上装饰的蛙蛇纹、龙蛇纹等,将蛇纹与其他动物纹样结合,呈现出抽象复杂的几何纹样。其他民族如苗族、侗族、高山族等的织物上,也常见抽象或具体的蛇纹,彰显独特的民族文化风采。

其中桂林博物馆馆藏的这条侗族几何龙蛇纹织锦背带是侗族文化的一部分,背带上的几何龙蛇纹在当地人看来,不仅意味着多子多福,也意味着祥瑞与福气。桂林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龙与蛇虽为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但二者在形态上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故而它们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常常相随相伴,有时更被视为同类。龙蛇纹饰所表现的生殖意象还往往通过其他的转化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侗族服饰上蛇纹或龙蛇纹对生殖意象的一种映射意义了。

侗族人民对蛇纹或龙蛇纹的喜爱,不只表现在背带上,还表现在手镯和项圈上。桂林博物馆馆藏的清代侗族十二生肖纹银手镯,也同样寓意着美好,黄铜色的镯体,内圈表面光滑,外壁錾刻了十二生肖纹样,其中蛇纹展现得惟妙惟肖,用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家族延续、幸福安康的期盼。


记者还在桂林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看到一件收藏于桂林博物馆的清代侗族十二生肖錾花银项圈图片,上下两层用银片拼合而成,呈半圆弧形,项圈末端的银条以螺旋的样式盘做成乳钉的形状,并设有活扣,项圈表面錾刻了十二生肖纹饰,极富生活气息。


桂林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侗族人民之所以会将蛇纹图案应用于配饰上,与侗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有关,岭南地区的温润环境非常适合蛇的生长繁衍;且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意味着子孙绵延、多子多福,这正符合了侗族先民的生存繁衍愿望,这种象征也可以体现出侗族人民对于蛇纹饰品的喜爱。

如今很多地方依旧保留着对蛇的崇拜。在柳州三江、桂林龙胜等地,人们通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穿的少数民族服饰上,装饰有蛇纹式样的精美刺绣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象征着吉祥与长寿,以及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广西通志·民俗志》对侗族跟蛇的民俗有着明确的记载。记者查询了解到,龙胜民间还流传有“姑娘嫁给花蛇郎”生下一男一女繁殖人口的神话故事。在部分侗族人心目中,蛇不是一般动物,认为它既可降灾于人,也能造福于人。民间禁止捕蛇食蛇,违禁要斟酒化纸祭祖先赎罪。如需用蛇肉蛇胆配药治病,偶尔捕蛇,须在室外煎食。食尽漱口洗澡方能进屋,并祭祖祈求宽恕。

元宵节集体祭始祖“萨堂”,有的地方须由身穿织有蛇头、蛇尾、蛇鳞、水波、花草形象图案古装的数十名男女中青年人,手挽手围成圆圈,在神坛前跳蛇行舞,模仿蛇匍匐而行,徐徐回旋的动作。炎夏发现虫灾蔓延、久旱不雨、禾苗枯死,居民会以寨子为单位,用茅草、藤条编成大蛇形状,漫游田垌。俗称“舞草蛇”或“舞草龙”,以示对蛇神的敬意,祈求灭虫抗旱保苗,年景丰熟。

如今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依旧保留着舞草龙、草龙巡游祈福、草龙拜新年等特色民俗活动。广南村很多村民都已经无法考究舞的到底是“蛇”还是“龙”,但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广南村的村民都爱“舞草龙”,每次开展“舞草龙”活动,鼓楼前的广场上总是人山人海,比过节还热闹,这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蛇崇拜。

信息来源:桂林晚报(记者石艳红 滕嘉、通讯员宾妮)

想要玩转桂林却不知道如何做攻略?

现在,有它就够了!
『桂林微度假』小程序
点开即可,一键式获取桂林旅游全攻略
吃、住、行、游、购、娱
给行者一键可得的旅游资源,
触手可及的全方位桂林!
轻松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完美旅行


桂林灵川

旅游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灵渠

驿站

阳朔

旅游

永福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灌阳文化广电体育和

旅游局

龙胜

文旅

桂林资源县旅游

平乐

文旅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旅游

恭城



桂林雁山

旅游


临桂

文旅

象山

文旅


遇见

七星

叠彩区文化体育和

旅游局

逍遥

秀峰

李宗仁

文物

陈列馆

桂海碑林

博物馆

桂林

画院

广西桂林

图书馆

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桂林

有戏

桂林

非遗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甑皮岩

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靖江王陵

文物管理处

桂林

博物馆

桂林群众

艺术馆

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

八路军

桂林

办事处

纪念馆

桂林

美术馆

桂林市

导游管理服务中心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提供桂林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权威、全面、及时、公正的旅游资讯和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