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代找资料】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领取完整资料下载链接
试卷预览
“皖豫名校联盟”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需要继承这一学术传统(3A),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加深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将理论创新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承担起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方法体系。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以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为对象,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1B)。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5T)再次,社会调查是整合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存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社会调查就是要将这些规律和现象都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2A)。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在具体场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调查者尽可能避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种从情感上激发的对“人”的体恤之情,可以使事物“活”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会调查的烙印(3D)。对“人”的理解、现实的观照、理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3B中心句)。有学者在民生疾苦中理解社会性质。陈翰笙的经济调查蕴含人文精神,认为只有深刻认识数量众多的农民的生存状况,才能理解乡村社会,并据此判断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而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有学者在人的处境中寻找和确立立场。雷洁琼在江西的经历使她始终秉持“用资料说话”的精神,反对“为了社会学而社会学”,主张着重观察社会变迁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学者用社会调查串联起学科的本土化与国家发展战略。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既是社会学实地调查的范本,也是他后来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三访江村,通过小城镇研究的系列成果,探讨了中国式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框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驻足当下,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新挑战?(3D)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发现社会生活“活”的表达,使“人”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才具有人民性和主体性。(1C)
今天,我们正步入一个需要用中国思想影响世界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所能做的,恰是通过社会调查,把握根植于我们历史与文化之中、与时代变迁相碰撞所激发出来的体验与思想。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提炼(1D),就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2B)——对外提供世界认识中国的途径,对内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建构本土化与自主性兼具的知识体系。
(摘编自邢婷婷《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1A))
材料二:
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是社会用以规定生命时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一方面呈现了生命的时间序列,另一方面也让生命时间具有规范性,使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2C)。正因如此,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就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对于“青年”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而言,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年轻,这看似同义反复的话语其实预示着青年的本质属性——有着看似用不完的时间和一生中最为旺盛的体力精力。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以获得一种关于如何走入青年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由时间生发开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钥匙。本文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5T),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1A)(5T)。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可以体会到周遭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只能主动跟上或被裹挟着卷入加速的时间之中。这种加速的时间观念外化为工作制度,使得青年的工作状态呈现出“节奏快”“并行多”“协同杂”“全天候”的特征。同时,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成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锁(2D),而这正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使用的数据涉及笔者参与的三次社会调查,三次调查均在35岁以下大城市就业青年群体中展开。其中,2019年“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蜂鸟)调查”在北京进行,发放有效问卷1692份,访谈62人;2020年“互联网青年工程师(码农)调查”在深圳进行,发放有效问卷505份,访谈46人;2021年“高校青年教师(工蜂)调查”在上海进行,发放问卷1031份,访谈54人。三次调查虽然开展的城市不同,关注的群体不同,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间对于青年的塑造和修饬。其实,我们一旦了解了制度如何设计时间,也就知晓了社会究竟怎样对待青年。
(摘编自廉思《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劳动审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社会学重要的研究方法——社会调查,强调应真正了解大众,将“人”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B. 材料一指出,进入特定的地域和人群当中,试图理解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等,这正是社会调查具象化特征的体现。
C. “人”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具有决定性地位,我们要构建出能够阐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系。
D. 通过社会调查,挖掘西方视域下的中国人看待问题的原则,之后再梳理整合,这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相关内容能力。
A.“强调应真正了解大众,将‘人’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表述错误,材料二并未强调将“人”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其侧重点为“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而材料一的标题“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可以看出,重点在于“人”。
C.“具有决定性地位”错误,应为“具有基础性地位”,文中有“发现社会生活‘活’的表达,使‘人’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才具有人民性和主体性”。“人”是研究的对象,是核心,是基础。
D.“挖掘西方视域下的中国人看待问题的原则”错误,无中生有。应为“通过社会调查,挖掘中国人看待问题的原则、特征及侧重点,之后再梳理整合,这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核心在于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筛选与概括。
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社会调查要注重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碎片化等特殊现象,把它们都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中,进而把握和尊重事实本身。
B. 在社会调查基础上提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学理,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
C. 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不仅仅是记录生命时长数字,也隐含着约定俗成的社会期待,提醒人们在相应年龄里应承担的责任。
D. 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同劳动者自由时间的增加是一种必然的联系,人类的创造性将极大提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人类的创造性将极大提升”错,曲解文意。文中说“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成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锁”。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开宗明义,开篇即点出我们要传承注重社会调查这一学术传统。
B. 从陈翰笙等人的例子中可看出,他们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注重对现实的观照。
C. 费孝通的研究相较陈翰笙等人更具理论的创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说服力。
D. 材料一在论证中既回顾历史,又立足当下,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现实责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费孝通的研究相较陈翰笙等人更具理论的创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说服力”于文中无据,陈翰笙、雷洁琼、费孝通三人的研究都卓有成效,材料将三人并举,并列关系,没有比较,并无谁更有说服力的意味。
A项正确。材料一第一段第一句话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
B项正确。材料一第三段中心句“对‘人’的理解、现实的观照、理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后面所举陈翰笙等人的例子都是围绕中心句展开的。
D项正确。材料一第三段回顾历史“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会调查的烙印”,第四五段立足当下“驻足当下,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提出责任。
4. 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蜂鸟”“码农”“工蜂”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①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用“蜂鸟”“工蜂”来比喻大城市不同的就业青年群体,准确、形象地描摹出特定青年群体的特征。②准确体现三个群体的劳动状态。移动互联时代,时间的强制性成为控制青年的枷锁,他们快节奏、高强度地工作。“蜂鸟”“码农”“工蜂”这三个词表现出青年群体的劳动状态和困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语句的含意,把握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用”试题的答题角度:修辞、语言特色、内容、逻辑关系、观点态度、主题思想等。
“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蜂鸟)调查”“互联网青年工程师(码农)调查”“高校青年教师(工蜂)调查”,把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比作“蜂鸟”,把互联网青年工程师比作“码农”,把高校青年教师比作“工蜂”,用“蜂鸟”“工蜂”来比喻大城市不同的就业青年群体,准确、形象地描摹出特定青年群体的特征。
结合“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成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锁”可知,移动互联时代,时间的强制性成为控制青年的枷锁,他们快节奏、高强度地工作。“蜂鸟”“码农”“工蜂”等词语更好地体现讨论的问题。
结合“这种加速的时间观念外化为工作制度,使得青年的工作状态呈现出‘节奏快’‘并行多’‘协同杂’‘全天候’的特征”可知,这三个词形象地表现出青年群体的劳动状态和困境。
补:本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因文设题”“以材设题”的原则,对考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考查进一步加强了,避免了套题、套路的答题模式,更具有灵活性。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时间”,但两者议论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材料一是论证社会调查具有历史性这个特征,将社会调查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调查的材料,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②材料二则把“时间”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切入角度,时间是理解青年的钥匙。文本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比较辨析侧重点是近阶段考试的重点,是对考生筛选概括信息、分析辨析信息的能力考查,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
①结合“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发现社会生活‘活’的表达,使‘人’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才具有人民性和主体性”可知,材料一是论证社会调查具有历史性这个特征,将社会调查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调查的材料,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
②结合“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以获得一种关于如何走入青年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由时间生发开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钥匙。本文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可知,材料二把“时间”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切入角度,时间是理解青年的钥匙。文本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虾
邓 刚
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卖主们都摆出一副很有势力的气度,一手掐腰,一手攥创钩。以前,还像做贼似的探头探脑,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放开嗓门吆喝。(6A)从早到晚,招引得顾客涌涌不断。国营商店看着眼红,也来占块地盘搞竞争(6B)。虽然都是卖货,却自觉得国营的高贵。她们最愿嘲弄的,是对面角落里卖芦花虾的姑娘,吆喝她“拐筐的”(6C)。这里人对这个词儿看得很卑下,因为讨饭的叫花子才叫“拐筐的”,所以是极不愿听的。但这个拐筐的姑娘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但筐子里的芦花虾却很争脸,干净、整齐、红艳艳的。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她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张书琴,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
书琴并没有考大学呀、当研究生呀等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进工厂,进机关,进商店,反正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那是给国家干的呀!眼前这算干什么?“自负盈亏”,“拐筐的小贩子”,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
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
书琴一咬牙,到工商局交了待业证,拐起卖芦花虾的筐。同学们说她:“你疯啦!坐着等呗,国家早晚得分配!”书琴摇摇头。
书琴卖完虾,顺着货摊赶紧走,一行行货摊摆得长长的,各种风格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急切切、热盼盼地做生意,没有一个像她这么畏畏缩缩的!有一阵子,书琴甚至觉得像开展览会似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创造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谁最有智慧,谁最勤劳,谁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
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同学李海菜!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到里边去——大里边!”李海菜指着海天接壤的远处,那里泛着一层虚无缥缈的雾气。“鬼儿滩,多的是!不过,你不行,改天我领你去!”说着,李海菜从筐里往外抓芦花虾给书琴,然后踩着水花走了。
“自负盈亏!”书琴感到这句话不怎么难听了。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李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
凉丝丝的海水使书琴打了个战,心里有点怯。潮水刚刚闪个边儿,海滩上没一个人影。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咬咬牙,将筐子使劲往上一拐,坚决地走进去(6D)。她私下早已打探了去鬼儿滩的方法,去那儿不容易,得精细地计算。潮刚退时就下水,赶着浪印儿走,等潮终时才能赶到;在上面只能待两袋烟的工夫,赶着涨潮的浪印回来。否则潮一回头,返回的途中涌起一股急流子,会把人拖进老洋里。书琴虽然有些紧张,但觉得只是一个计算问题,很简单。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
越走得深,水的颜色就越纯净,像透明的绿绸。路程真长,不管用什么方法,书琴还是累得不行了,两腿好像被那些绿绸绸缠紧了,拉不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岸边那道黄线早已模糊了,四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浮起了一层薄薄的雾纱,阳光变得柔和媚人,使单调的海面内容丰富起来。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浪卷中浮现!
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最后,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
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书琴慌了,这是怎么回事!哪儿来的大雾?岸在哪儿?她惊叫起来,在沙滩上东一头、西一头地撞着。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
她想起了老师教的一支歌,便唱起来:“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拐筐的小贩也算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吗?”
“应该算。绝对应该算!……”
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
忽然,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
书琴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激励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
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向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
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了?!”李海菜挤到跟前,不相信地瞪着眼睛:“广播说有大雾,你……”
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
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
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拐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赶快把虾煮熟,拐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书琴再也不怕那些嘻嘻笑她的姑娘们了,再也不怕人们喊她小贩子了,再也不感到什么难为情了!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就觉得“自负盈亏”这四个字那么艰难和沉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儿了!
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蟹子肥哟,
虾儿鲜!
赶海的人儿,
乐颠颠!……
歌词儿又改了,看来又丰收了……
(摘编自《鸭绿江》一九八三年第九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生意兴隆给摊贩们壮了胆,他们一手掐腰一手攥刨钩,一改往日做贼似的探头探脑。
B. 集市上摊贩们生意兴隆引得国营商店眼红,国营商店也“放低姿态”来到集市加入竞争。
C. 国营商店的营业员吆喝角落里的张书琴是“拐筐的”,可以看出她们职业优越感很强。
D. 去鬼儿滩的路途十分艰险,张书琴虽然心里有点怯,但是她仍独自一人前往,可看出她的决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生意兴隆给摊贩们壮了胆”错,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由文中“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放开嗓门吆喝”可以看出摊贩们一改往日的做法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改变,使得摊贩有了合法身份,可以正常做生意。
B项正确。“放低姿态”正确,因为原文“自觉得国营的高贵”。
C项正确。这里有职业优越感,还有对新职业的鄙视,吆喝角落里的张书琴是“拐筐的”。
D项正确。原文“凉丝丝的海水使书琴打了个战,心里有点怯。潮水刚刚闪个边儿,海滩上没一个人影。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咬咬牙,将筐子使劲往上一拐,坚决地走进去。”描述很清晰。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李海菜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作者着墨不多,但她对主要人物张书琴起着陪衬作用,同时她的出现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B. 小说中的“待业青年”“待业证”“自负盈亏”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社会背景,也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C. 小说情节并不是以时间为序来安排,而是有跳跃,既有顺叙又有插叙,使得内容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 小说通篇以书琴的视角来叙述,使读者能够跟随“她”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和事件,从而给小说的解读增添了丰富的意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通篇以书琴的视角来叙述”表述错误,绝对化。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多样的,依据“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可知小说有时是全知视角,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依据“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可知小说有时从书琴的视角来叙述。
A项正确。在小说中,主要人物张书琴,笔墨较多;李海菜是次要人物,笔墨较少,她的出现促使张书琴向鬼儿滩进发,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项正确。“待业青年”“待业证”“自负盈亏”等词语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暗示社会背景,记录社会历史。
C项正确。前文中提到张书琴的名字,穿插了张书琴的身份介绍,属于“插叙”。对张书琴这个人物有了客观的了解,也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8.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张书琴的看法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自卑:起初她认为个体商贩不正规,没有国营单位那样正大光明的身份,因而深感自卑。②自知:后来,看到集市人们的热情叫卖,她开始对个体商贩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报酬不丢人。③自信:抛弃了职业偏见,坦然接受个体商贩这个职业,整个人也变得自信勇敢。(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答题结构:心理概括+叙述分析。
①依据“但这个拐筐的姑娘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书琴并没有考大学呀、当研究生呀等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进工厂,进机关,进商店,反正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可知起初她认为个体商贩不正规,没有国营单位那样正大光明的身份,因而深感自卑。
②依据“书琴卖完虾,顺着货摊赶紧走,一行行货摊摆得长长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创造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谁最有智慧,谁最勤劳,谁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可知后来她看到集市人们的热情叫卖,她开始对个体商贩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报酬不丢人。
③依据“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拐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赶快把虾煮熟,拐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这四个字那么艰难和沉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儿了”可知她抛弃了职业偏见,坦然接受个体商贩这个职业,整个人也变得自信勇敢。
9. 作者说“对海的描写,归根结底都是在写生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①作者笔下的大海代表着大自然的宽厚和野蛮,潜藏着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②写海不是他的初衷,通过人与海的搏击来折射生命的内涵及其本质。通过描写人与大海的搏斗,使人物的情感和性灵得到大海的净化和洗礼,得到磨砺。③表面上好像征服了大海,实际上是个人的性格与意志在大海的险境中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理解”一词表面是对海的生命描写,深层上是人受到大海的洗礼,展现出对人与海的拼搏精神生命的描写。
①依据“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可知大海代表着大自然的宽厚;依据“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可知作者笔下的大海也代表着大自然的野蛮,潜藏着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②依据“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可知写海不是他的初衷,通过人与海的搏击来折射生命的内涵及其本质。通过“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硬拼”等描写人与大海的搏斗,战胜困难使人物的情感和性灵得到大海的净化和洗礼,得到磨砺。
③依据“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回来了”看表面上好像征服了大海,实际上是个人的顽强的性格与意志在大海的险境中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对曰:“其国小而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动词,切中关键)。其举果(果断),其谋合,其令不偷。亲举(选拔)五羖大夫于系缧之中①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则小矣。”(12A)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此二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任用的人不同)也。”由此观之,则任佐(任用贤臣良佐)急矣。(12B)
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12C)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一会儿;不多久。表示时间不长)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动词,摔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值得)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12D)。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二: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12D)。威公②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写出,列出)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荒诞)不足信也。吾观史鳍,以不能进(任用)蘧伯玉,而退(斥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五羖大夫,即百里奚。系缧,同“缧绁”,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②威公:即齐桓公。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贤者不悲A其身B之死C而忧其国D之衰E故必复F有贤者G而后H可以死。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贤者”作主语,“不悲”作谓语,“其身之死”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宾语后断句,C处断句;
“悲其身之死”与“忧其国之衰”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E处断句;“故”表结果的连词,后接结果,统领后文,其前E处断;
“有贤者”动宾结构完整,其后G处断;“而后”这样以后,引出后面的结果,其前G处断。
译文: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
补:断句的方法可以从前往后分析,也可从后往前分析,总之要准确把握知识点——动宾结构、逻辑关系、状语后置、偷换主语、固定结构、句首句尾虚词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偷,有“苟且”之意,“不偷”指政令严谨严肃,与“忙里偷闲”中的“偷”意思不同。
B. 舆,指车,又指轿子。成语“出舆入辇”,意思是指出行与归来都要坐交通工具。
C. “伯牙破琴绝弦”中的“绝”与《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的“绝”意思相同。
D. 逆,指预先、预料,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中的“逆”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忙里偷闲”中“偷”的意思是“抽出”;句意:他的法令不随便制定和更改/在繁忙中抽出一点时间。
B.正确。古代用人挽或推的车。秦、汉以后专指帝王、后妃乘坐的车。
C.错误。意思不相同。断绝/越过。句意:伯牙摔了自己的琴/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思是不擅长游泳的人也能够横渡江河。这里的“绝”指的是横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极顶,到那时再俯瞰四周群山,它们将显得十分矮小。这里的“绝”指的是形容词极、最。“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意思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遭到了断粮数日的厄运,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不能起身。这里的“绝”指的是断绝。
D.正确。预料,料想,想到将来。句意:但他又预料到自己将死/想到将来,我心里像受着煎熬一般。
补:该题所涉词语往往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所以,要学会根据语境灵活分析词语含义。实际上这里是考查考生分析语境义的能力,试题具有灵活性,体现了“无情境、不设题”的高考思路。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秦穆公广招人才,曾经从囚犯中提拔了百里奚,秦穆公这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气度,对他成就霸业有极大帮助。
B. 失去管仲、隰朋等人后,竖刁等人得到重用,最终导致齐桓公悲惨死去。从齐桓公之死可看出,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知人善任很重要。
C. 材料一中,使用周公、晏子、孔子各例意在表明,有品行有学问的人凭借个人的魅力能为国君延揽到更多杰出的人才。
D. 从材料来看,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一样,才能无法施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有品行有学问的人凭借个人的魅力能为国君延揽到更多杰出的人才”错误。材料一中,周公、晏子的例子意在表明尊贤(白屋之士、同衣食)的重要性,尊贤会吸引很多贤者前来投奔;孔子的例子(修道行,理文章,关于自身修养)不能说明为国君延揽人才。
A项正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亲举五羖大夫于系缧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则小矣。”他(秦穆公)亲自将百里奚从牢狱中选拔出来,和他交谈,三天后就把政事交给他去处理。能这样做,就是成就王业也是可以的,称霸就算小的成就了。
B项正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他(秦穆公)失去管仲、照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没人下葬。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任用贤臣良佐的事就很紧急了。
D项正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虽有贤能的人,但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对待,贤能的人又从何尽忠呢!千里马不会主动地从千里之外前来,要等待伯乐出现之后才会到来。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4分)
【答案】(齐桓公)(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
【解析】补充:主语和逻辑关系词语。以便上下文顺畅。“以”,因为;“匡”,匡正;“毕”,全都;“朝”,使动用法,使……朝奉。
(2)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4分)
【答案】萧何临死时,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
【解析】“且”,临,将要;“举”,推荐;“自代”,代替自己;“固”,本来;“宜”,应该。
14. 两则材料都谈到管仲,但对管仲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管仲是个贤者,辅佐齐桓公为“五霸之长”。(1分)②材料二着重论述管仲在政治上的失误。批评他在位时没有安排好接班人,由于管仲临终未能“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导致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此二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可知,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管仲是个贤者,辅佐齐桓公为“五霸之长”。
而材料二着重论述管仲在政治上的失误。根据“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可知,他在位时没有安排好接班人,由于管仲临终未能“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导致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
试想:何尝不是齐桓公的失误?天下贤臣者有之,岂只管仲一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向孔子问道:“秦穆公时秦国是个很小的国家,地处偏僻,却能成就霸业,什么原因呢?”孔子说:“他的国家虽然小,但他的志向却很大,虽然地方偏僻,但政策却切中关键。他行动果断,谋略得当,他的法令不随便制定和更改。他亲自将百里奚从牢狱中选拔出来,和他交谈,三天后就把政事交给他去处理。能这样做,就是成就王业也是可以的,称霸就算小的成就了。”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算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算恭谨有节制。这两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照朋,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照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没人下葬。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任用贤臣良佐的事就很紧急了。
周公旦礼待贫寒的士人,受到他屈尊礼待的有七十人,天下的士人都来投奔他。晏子以自己同样的衣食来礼待的士人上百,因而天下的贤士也前来投奔;仲尼提升品行修养,整治礼乐制度,而后天下的贤士也前来投奔。
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奏琴,刚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时,钟子期说:“这琴弹得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又弹流水之意的乐曲,钟子期又说:“太棒了,好像看到了浩浩荡荡的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了自己的琴,终身不再弹奏,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再值得让他为之弹奏的人了。其实不光弹琴是这样,贤者也是这样的。虽有贤能的人,但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对待,贤能的人又从何尽忠呢!千里马不会主动地从千里之外前来,要等待伯乐出现之后才会到来。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二:
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只会存在有贤臣而没有明君的情况。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谈论到了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就是说,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但他又预料到自己将死,可见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鳍,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所以死后进行了尸谏。萧何临死时,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也会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湖
许 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写游湖之感,次联写湖上所见,当船儿行至湖中时,忽然现出了一座山。
B. 渡湖的时间只有半日,但湖水广阔无边,时间紧迫,愁得诗人鬓发都要斑白了。
C. 颈联从高处远处写起,借鸟儿“畏坠”与帆船之“闲”,写出湖面的辽阔、空旷。
D. 尾联写渔夫正在湖上打鱼,他们互相招呼,行歌于烟波浩渺之中,此唱彼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湖水广阔无边,时间紧迫,愁得诗人鬓发都要斑白了”错。“时间紧迫”无中生有。“愁得诗人鬓发都要斑白了”因果不当。结合全诗理解,“惊波常不定”是因,“半日鬓堪斑”是果,让诗人发愁的是人生如波涛的起伏不定。
16. 同是这洞庭湖,这首诗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所体现出的主题思想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许棠的《过洞庭湖》表现了诗人经过洞庭湖时看到的壮阔景象和感悟,既有对洞庭湖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起伏的感悟:人生既有“惊波常不定”的起伏不定、变幻无常、劳累奔波,亦有“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的从容。②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表现作者的高洁忠贞、豪迈之气,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每点3分,注意答题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主题思想的能力。
许诗通过“惊波常不定”“疑无地”“鸟畏坠”等语写出了洞庭湖环境之险,尾联“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中“闲相引”“时歌”却突出了渔夫在险境之下却闲适而观、自在而歌,表现出了渔父过洞庭湖时的宠辱不惊。其中有对洞庭湖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起伏的感悟:人生既有“惊波常不定”的起伏不定、变幻无常、劳累奔波,亦有“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的闲适自在。
张词“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三句,反顾词人的心路历程。词人借助月光自照,虽然仕途失意却光明磊落。“肝肺皆冰雪”一句,既与上阕“表里俱澄澈”相照应,又显示出词人的心胸坦荡,襟怀洒落,高洁忠贞;
“尽挹西江”,这是借用佛教禅宗一口吸尽西江水来形容豪饮的气概。“细斟北斗”是把天上的星斗想象为人间的酒器,用来慢慢地斟酒畅饮。这种幻觉中的意象,显示词人早已把人间的宠辱、荣华富贵抛之九霄云外的豪迈之气;
“扣舷”二句作为全篇的结尾,把读者的思绪也一同拉到了物我两忘的超尘绝俗的境地。“独啸”“短发萧骚襟袖冷”,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表达了高洁被贬的愤慨和悲凉。
补:教考结合是目前高考考试的重点,考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把握是重中之重,从而引导考生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本题的难度不在许诗而在张词,张词的重点在于对诗歌内容的回忆及主题思想的分析。
【赏析】
《过洞庭湖》是唐代诗人许棠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经过洞庭湖时的景象和感受。
诗中写道“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表达了湖泊湍急的波涛和作者多年来奔波劳累的辛酸。
接着写道“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形容湖面广阔,四周一片开阔,仿佛没有任何可以倚靠的地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湖中心竟然突然出现了一座山峦,给人以惊喜之感。
诗中还有“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描述了高飞的鸟儿总是畏惧落下,而远处航行的帆船看上去却游刃有余。此外,渔父在湖中嬉戏垂钓,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沉浸在壮丽的湖光山色之中,氛围浩渺祥和。
整首诗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描绘湖泊的波澜壮阔和湖中山峦的突现,展现了人生在世间的起伏不定、变幻无常。同时,诗人通过描写湖中的鱼民生活,表达了轻松、安逸的情绪,展示了自然的宁静与恢宏。整首诗意独特,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和作者在世间的感悟,给人带来了一种心灵的放松和宁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 _______”两句,描写苏子与客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漂荡,越过苍茫万顷江面的情景。
【答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语境中信息较多,考生很快就能找到相应诗句,但注意关键字词,“纵”“顷”。
(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 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的凄凉情景。
【答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基本上是直接翻译,但这两句话是《陈情表》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注意关键词语,“茕”“孑”“吊”。
(3)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可以发现,望月怀远,将情感投射给明亮的月光,这是古诗中常见的诗意表达,如:“_______, _______。”
【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解析】本题为开放式理解默写,重点在于审清题意,找准关键词语,界定诗句范围。注意“婵”“与”“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次“跨域旅游”专列的开行,铁路部门不仅起到“助攻”作用,亦为游客准备了多种带有“铁”元素的旅游产品,延伸服务举措,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效赋能。游客们抵达通化,可以乘坐通化到丹东的4318次小火车体验具有当地助农特色的“列车大集”,在小火车上既可欣赏沿途风光,又可在小火车“大集”上现场购买当地农特产品,既观光又助农,可谓 __①__。通化至临江的4350次列车也可谓独树一帜,草莓是该线沿途特产,列车到来之际,莓农们会将采摘的草莓背上列车,车厢内遍是鲜红的草莓,让人 __②__,游客们在列车上即可来一场“草莓盛宴”。若人们对东北铁路特色旅游有兴致,还可参观正拟申报四星级景区的沈阳铁路陈列馆,来一场对东北铁路发展史的追根溯源。
此“跨域旅游”专列,正是东北通化与长三角间,以铁路旅游高品质的产品为纽带,助推省际、区域间旅游产业链资源互通共享。铁路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将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提质扩容和转型升级,使东北现代旅游业__③__。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一举两得;②垂涎欲滴;③日新月异/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既观光又助农”可知,此处体现“列车大集”有两个好处,故用“一举两得”。一举两得:做一件事,能同时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第二空,由前文“车厢内遍是鲜红的草莓”可知,此处体现草莓的美味特别吸引人,故用“垂涎欲滴”。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含贬义)。
第三空,由前文“铁路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将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提质扩容和转型升级,使东北现代旅游业”可知,此处体现东北现代旅游业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发展,故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蒸蒸日上: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蓬勃发展“”发展的势态很迅速,很积极,很向上。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示例一:此“跨域旅游”专列,正是东北通化与长三角间,以高品质的铁路旅游产品为纽带,助推省际、区域间旅游产业链资源互通共享的尝试。
示例二:此“跨域旅游”专列,在东北通化与长三角间,以高品质的铁路旅游产品为纽带,助推省际、区域间旅游产业链资源互通共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一是定语的语序不当,应把“以铁路旅游高品质的产品为纽带”改为“以高品质的铁路旅游产品为纽带”。
二是宾语中心语残缺,句末应加“的尝试”,做“此‘跨域旅游’专列,正是”的宾语。或者将“正是”改为“在”,使句子主干变为“此‘跨域旅游’专列助推资源互通共享”。
补:语病分析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但往年的分值(6分)占比较大,“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的知识点较多(成语、病句、情景语句补写、表达效果分析、长句化短句、下定义、重点词语含义分析、标点符号及其效果分析、修辞手法等),这就造成“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点考查单调、狭窄的局面,设置为4分,既考察了语病的考点,有可以给其他考点提供考查的机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
__①__。首先,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若是掀开了这床被子,__②__,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__③__,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品都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20. 下列句子中的“都”和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桌上的饭都凉了,快吃吧。
B. 他无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儿。
C. 师傅待我比亲姐姐都好。
D. 都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都”为副词,表示总括。并带有一种假设的语气。
A.副词,表示“已经”“快要”,目的是督促“吃”。
B.副词,表示总括。也带有一种假设的语气。
C.副词,表示“甚至”。表程度的修饰语,修饰形容词“好”。
D.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原因,多含有责备的意思。
补: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注意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同是实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词性(用法),词性(用法)不同意义不同;同是虚词,位置不同,词性也可能不同,即使词性相同,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等)也可能不同。所以分析重点词语含义既要看位置、析词性、品意义,又要懂语境。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 ②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 ③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首先,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可知,介绍的是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并且条件非常苛刻,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
第二空,根据前后句“若是掀开了这床被子(注意“被子”的比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可知,这里填写掀开被子的结果即温度降低的原因,掀开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才使得地面温度降低,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
第三空,根据“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品都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可知,吹散,吹得无影无踪,说明风很大,表明大风对雾凇的形成不利,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根据“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的对比,可以确定此处对象为“大风”,内容为“形成雾凇的障碍或屏障”。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案1】①句子通过比喻修辞,把冰雪比作冬天的信使,把雾凇比作信使的精灵。②以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雾凇的通透、灵动的美及冬季的自然美景。
【答案2】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修辞。把冰雪比作冬天的信使,把雾凇比作信使的精灵,赋予“冰雪”“雾凇”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使读者更能深刻理解其内涵。②(意境角度)意境清新,画面优美。以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雾凇的通透、灵动的美及冬季的自然美景的画面。③(句式角度)假设复句,逻辑性强。“如果……那么……”的句式,假设推理,突出了“雾凇”乃“信使的精灵”的典型特点,同时引出下文对“雾凇”的介绍。(依分答题,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子“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雪”比作“冬天的信使”,把“雾凇”比作“信使的精灵”。
“冬天的信使”“信使的精灵”以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雾凇的通透、灵动的美及冬季的自然美景。
补:首先,“效果分析”试题,重在“效果”上。运用修辞,不仅要指出修辞的内容,更要答出修辞的效果(艺术效果、情感效果、读者效果等)。其次,要抓住语句的特征(语言、结构、情感、意境等),找准要点的角度。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徒手攀岩的过程是习惯困难的过程。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章立意:巧抓关键词语,准确立意。
关键词语:
徒手攀岩,顾名思义就是不带任何安全装备,全部装备只有一双攀岩鞋和一个粉袋,仅仅依靠双手双脚进行攀岩。试想在悬崖峭壁之上,只能着力于几个微小的颗粒,内心一丝恐惧颤动,就可能导致坠崖而死,这是攀岩者挑战自我追求成就的终极“游戏”,因此徒手攀岩需要超级强大的内心。
习惯困难,攀岩是一种困难挑战,但本文立意不只是在“攀岩”上,要以小见大,它是“困难”的象征,生活中所要面临的困难无数,所以要由“攀岩”延伸到学习、工作;家庭、社会、国家等。“徒手攀岩的过程是习惯困难的过程”意在启发我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困难,这样更有利于克服困难带来的困扰。习惯困难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努力或不再寻求改进。相反,它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困难是常态”,并制定长期的应对策略。这包括接受困难、学习新技能、寻求支持、调整心态等。
构思行文: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习惯困难方能不断克服困难。可采用对比论证,先分析人们面对困难时的不同状况,然后逐层深入,提出最能突破困难的方法是“习惯困难”。面对困难,一种是逃避。逃避一时,不可能逃避一世。那些被暂时躲过去的困难,会一次又一次地以不同的形式改头换面出现。 二是有人想方设法要排除困难,最好是连根拔起的那种。希阿荣博堪布曾说:“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也就是说,很多事情,越是执着,越是想着克服、与之对抗,就越会陷入痛苦的循环当中。三是“习惯闲难”,学会接受并适应困难,就如习惯了每天坚持锻炼,习惯了每天阅读专著,习惯了每天的高强度学习,就视作平常。但是一旦停止,停止了一天、两天、三天,一旦你享受到了那种大脑放空、四肢懒散的轻松愉快,再重启紧张的“困难模式”,你一定会备感艰难。因此对困难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打磨,结果发现“习惯闲难”其实就是应对困难最有效的方法。
【立意】
1.习惯困难,勇在挑战
2.习惯困难,不畏挑战
3.以“勇”迎困,以“毅”去难
4.习惯困难,徒手攀岩
【范文】
习惯困难 徒手攀岩
人生如攀岩,每一个“章节”,都是用脚一步一步踩出来的;每一步“攀越”都是用心一点一点克服得来的。在攀岩模式中学会习惯困难,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冷静地头脑,才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习惯困难,意味着在面对挑战时时刻保持冷静和坚定。
正所谓:“心浮气躁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百福自集”。越是沉得住气的人,越能承受得住生活的压力,越能主导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困难看似无法逾越,有的困难甚至让我们感到绝望。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冷静,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那么再大的困难都会变得渺小。就像攀岩一样,面对陡峭的悬崖,徒手攀岩者需要保持冷静,分析每一处的岩壁,寻找可以借力的地方,然后坚定地向上攀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面对体力上的挑战,还要面对心理上的挑战。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我们才能成功地站在峰顶。
习惯困难,就是要在逆境中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曾国藩曾言:“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固是见识超卓。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意思是,人遭遇逆境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已是见识超群,而君子能在逆境中勉励学习,借困境来磨炼自己,不会逆来顺受。因此,迷茫焦虑的时候,学会习惯困难。人生就像攀岩,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悬崖峭壁”,要想攀上人生的高峰,就必须勇敢地挑战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成长。直面那些风浪吧!穿过风雨,你所期待的都会到来。
习惯困难,就是要学会在困难中寻找机遇,化危为机。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危机和机遇在一起,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化危为机。”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我们不仅要勇敢地面对,还要学会从中寻找机遇,化危为机。因为困难往往孕育着机遇,只有在困难中坚持不懈,才能找到成功的道路。就像攀岩一样,有时候面对看似无法逾越的悬崖,只要换个角度,或许就能找到一条新的攀登之路。同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无数次的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永不放弃,我们就能在困难中不断成长,最终攀上人生的高峰。
有人说的:“逃避,就一直是输家。唯有面对,才是要赢的第一步。”因为忧虑未来而逃避,是最愚蠢的做法。越是焦虑迷茫,越是不想失败,才越该直面困难,习惯困难。把困难视作常态,就一定能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
往期代找资料
【有惊喜!】
(不会领取也可以加我微信:zhangfan033 暗号:“代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