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代找资料】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领取完整资料下载链接
试卷预览
衡水中学2024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二调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乡村居民创业、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从传播技术层面而言,这些短视频因其拍摄便捷、内容短小精悍、“烟火气”浓郁等特点,愈发受到村民的欢迎,在网络平台传播力度较大。短视频的推广不断刷新了网络受众对于乡村的传统认知,进一步构建起美好农村的新形象。同时,短视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参与进来,促使乡村振兴理念借网络数字化的优势更好地表达出来。
从乡村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讲,短视频的流行是连接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态的纽带。传播方式的便捷性以及对地域空间界限的打破,使受众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产业生态。一些产业的发展模式、新型农产品的产销现状,通过短视频的即时传播与清晰表达,可以表现得更加富有吸引力,能为线下实体引入流量,带动销量,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有些创业人士通过拍摄优质的系列短视频,逐渐建立起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品牌,从而借数字经济的红利把企业做大做强。
短视频连接农产品和市场,连接乡村与城市,更发挥着连接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关键作用。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须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不仅要用好现有的网络设备,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推动网络产业向实体化产业转型,还要在乡村范围内开展相关的讲座培训等,帮助村民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设备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制定乡村短视频内容质量标准,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品质,带动更多的网民参与到短视频制作中。
(摘编自王沧《发挥短视频功效,助力乡村振兴》)
材料二:
淳朴、舒缓、诗意的田园生活寄托着很多人对抗现代性焦虑的情感,而“烟火气”与“新农具”的结合,加速了乡村生活的数字化迁徙,不仅成就了一批“新农人创作者”,也带动了农村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农村题材短视频发展至今,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滤镜”下偏离了真实客观。这既包括部分自媒体以同质化、娱乐化的低质内容,误导了人们对农村的认识,也包括一些网红把农村生活抽离土地,进行过度包装。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农村虽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但创作者应充分理解,个人主观传播和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是乡土文化传播的双重因素,不可偏废。镜头里的“诗和远方”或“人间烟火”都只是乡村丰富图景的某个侧面,要多元表达、准确呈现,就要对农村现实及其文化内核有深刻体验、深层洞察。
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短平快”的影响下,模糊了乡土文化与乡村建设现实。乡土文化是发端并积淀于特定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但是,农村题材短视频在使一地一隅被“看见”的同时,不少创作者或把影像当作记录日常生活的工具,或模仿成熟网红流量变现的路线,导致大多数短视频“只看今朝不见历史、只抓表象不挖文化”。恰如专家所指出的,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互联网已一再验证,缺失了对聚焦主体的深层思考、一味培养受众惰性思维的产品,“同质”积累只会迅速引发“低质”狂欢,最终空留一地鸡毛的琐碎内容与负向发展的生态闭环。
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自我呈现”的过度消费里,忽视了城乡间的交流互鉴。农村题材短视频的火爆,离不开时代背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如果乡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播与进一步丰富,势必会造成很多农民无法从农村生活中找到归属感。短视频借助平台属性与技术赋能,打通了城乡对话的数字通道,城乡居民得以形成“围观与展示”的互动关系,为建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乡土文化景观提供了可能。但随着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不再是独具魅力的“活生生”的所在,而是越来越向标签化靠拢,甚至刻意迎合大众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值得深思的是,如果媒介中的农村形象与受众的想象无异,受众兴趣将断崖式下跌、交流便不复存在、流量也无以为继。相反,农村题材短视频应从个性到达共情、在“我”中得见“我们”,譬如近日刷屏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便是以“城乡之别”寻得广泛共鸣的一例。
我们需要更多向上、向善的短视频与“新农人创作者”,需要对他们更多一些耐心与提醒,让新媒体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广袤乡村的魅力与潜力,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摘编自吕帆《农村题材短视频还须厚植生活基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因拍摄方便快捷,内容简短并充满生活气息,很受村民欢迎,在网络平台上有较大的传播力度。
B. 短视频的推广重塑大众的乡村印象,因此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参与创作,促进了乡村振兴。
C. 农村题材短视频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能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D. 有些农村题材短视频往往经流于内容琐碎与生态闭环的负向发展,而这跟创作者只抓表象难以深层次思考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连接乡村和城市,促进数字经济和乡村产业的结合,因此农民创业、产业创新都离不开短视频。
B. 短视频在传播乡土文化时,离不开创作者的个人主观传播,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
C. 短视频镜头下农村生活,带有“滤镜”,只是乡村图景的某个侧面,短视频应记录全部真实的乡村。
D. 为了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可多管齐下,积极引导,带动更多网民参与创作,也要耐心等待创作者成长。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整齐干净的街道、宽敞明亮的房屋,现代化的家电设备,某网络博主的短视频中展现了农村日新月异的生活状态。
B. 某农村小伙儿用树枝和塑料布等材料制作服饰,在乡野空旷之地走秀并拍成视频上传网络,最终走上国际T台。
C. 网友“川香秋月”拍摄种地干农活的短视频,并由此创立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卖萝卜,实现了“为家乡带货”。
D. 昌宁县委组织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对村民短视频拍摄、剪辑、发布和带货进行跟踪指导,开启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4. 材料二在分析农村题材短视频不可忽视城乡间的交流互鉴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 《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怎样让农村题材短视频更能拍出“地方性”?请结合文本材料给出建议。
【答案】1. B 2. D
3. B 4.
①对比论证:将农村题材短视频火爆的时代背景(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需要传播来让农民找到归属感)和当下短视频出现的问题(同质化严重,标签化,迎合刻板印象)进行对比,强调城乡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②举例论证:以《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为例,说明农村题材短视频应从个性到达共情、在“我”中得见“我们”,从而更好地进行城乡交流互鉴。
5. ①避免同质化、娱乐化的低质内容,拒绝过度包装,要对农村现实及其文化内核有深刻体验、深层洞察,多元表达、准确呈现农村丰富图景,挖掘乡土文化,呈现乡村建设历史和现实。
②创作者要理解乡土文化是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不能只把影像当作记录日常生活的工具或模仿流量变现路线,要有深层思考,避免培养受众惰性思维。
③短视频要从个性到达共情,利用平台属性与技术赋能,打通城乡对话的数字通道,避免刻意迎合大众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形成“围观与展示”的互动关系,展现农村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材料一强调短视频通过便捷的传播和数字化优势,连接乡村与市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但材料二指出短视频存在“滤镜化”农村形象、文化表达不深刻、城乡交流互鉴不足等问题。整体而言,文章通过对短视频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对比分析,提出要在乡村文化传播中实现真实且多元的表达,加强内容质量,提高城乡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实质性活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短视频的推广重塑大众的乡村印象,因此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参与创作,促进了乡村振兴”错误,原文是“短视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参与进来,促使乡村振兴理念借网络数字化的优势更好地表达出来”,是短视频普及让非专业人士能参与,而不是重塑印象后吸引他们参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农民创业、产业创新都离不开短视频”错误,原文只是说短视频有重要意义,不是绝对离不开;
B.“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错误,文中未提及谁更重要;
C.“短视频应记录全部真实的乡村”错误,原文说“镜头里的‘诗和远方’或‘人间烟火’都只是乡村丰富图景的某个侧面,要多元表达、准确呈现”,不是记录全部真实,而是多元准确呈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观点是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对乡村居民创业、产业创新的重要意义,包括传播乡村新形象、连接产业等。
A.正确,展示农村新形象。
B.错误,主要是讲农村小伙个人的时尚走秀经历,没有体现对乡村创业、产业创新和乡村振兴的作用。
C.正确,体现创业卖农产品。
D.正确,体现开展培训助力产业发展模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二在论述城乡间交流互鉴这一要点时,首先指出农村题材短视频火爆的时代背景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若乡土文化不能有效传播,农民会失去归属感。这体现了短视频在城乡交流中本应起到的积极作用。 接着阐述了当下农村题材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如随着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农村逐渐向标签化靠拢,甚至刻意迎合大众刻板印象。这种从积极作用到消极问题的阐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当前农村题材短视频在城乡交流互鉴方面出现的偏差,进而强调了正确处理城乡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②文中以《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为例,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该视频以“城乡之别”寻得广泛共鸣,展示了农村题材短视频在城乡交流互鉴方面的正确做法。这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农村题材短视频应该如何从个性出发,触及城乡居民共有的情感,达到共情的效果,即在“我”(农村个体故事)中体现“我们”(城乡居民的共同情感和认知),为其他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借鉴范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二提到农村形象在“滤镜”下偏离真实客观,部分自媒体的低质内容和过度包装误导了人们对农村的认识。所以要拍出“地方性”,就需要避免这些问题,真实地呈现农村。农村有着丰富的图景,而短视频不能只呈现某个侧面,要多元表达。因为乡土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创作者深刻体验农村现实和文化内核,挖掘其中的乡土文化,全面地展示乡村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让观众看到农村真正的“地方性”特点。
②创作者对乡土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乡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多种文明的总和。创作者不能只简单地记录日常生活或者模仿流量变现。目前部分创作者只抓表象,缺乏深层思考,导致短视频内容出现问题。所以创作者需要深入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避免培养受众的惰性思维,这样才能在短视频中展现农村的“地方性”。
③短视频借助平台可以打通城乡对话通道,形成互动关系。但现在存在农村题材短视频迎合刻板印象、标签化的问题,这不利于城乡交流。 要拍出“地方性”,短视频需要从个性出发,像成功案例那样达到共情效果。利用平台优势,展现农村独具魅力的特色,避免刻板呈现,让城乡居民通过短视频更好地进行交流,从而展现农村真正的“地方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的阳光(节选)【注】
周洁夫
宽大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长长的会议桌边排列着两溜椅子,房门的正上方挂口壁钟。
开会的人们陆续来到,围着会议桌坐下,纳闷地望着坐在主席位置上的丁力胜师长和韦清政委。往常,开会以前,他俩总要抓紧时间,跟干部们打几局扑克。这一回,他俩坐在一块儿,神情严肃,胳膊肘搁在桌上,不言不语,不时抬头观看壁钟,像在等待什么贵客。
“我没有来晚吧?”随着声音,叶逢春走进会议室,四周张望了一下,见沙浩身边还有个空位子,大走了几步,在他身边坐下。
这时候,韦清泉站起来,用庄严的声调宣布说:“今天开个重要会议。会议开始以前,先请你们听一听好消息。”说罢返身走到红木桌几跟前,打开收音机。
一支豪壮的歌曲奔泻出来,歌声结束,壁钟当当地敲了十下,人们立刻听到一个亲切的声音,毛主席的声音!宽阔的大厅里,别的声音一下子静寂下来,只有毛主席的声音在激荡流漾,深深地打进每个人的心头,激动每个人的灵魂。
这是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讲话的录音。毛主席以庄严热烈的声调,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布了劳动人民当了国家的主人!宣布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踏上了世界舞台!
仿佛有谁发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都霍地站起,互相拥抱,互相握手,互相把眼泪擦在别人的肩膀上。沙浩紧抱住叶逢春,差点使他透不过气来。丁力胜和韦清泉虽然早在军部里得到消息,仍旧止不住流下激动的眼泪。韦清泉想竭力止住它们,可是没有成功;丁力胜却含着笑,任它们畅流。在他俩心里涌起的感情,只有其他经过长征的干部理解得最深。
今天早晨,就在他们急行军扑奔敌人期间,新中国诞生了!从此,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和农民,再不是被压迫的奴隶,他们获得了应有的权利,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监狱和刑场再不是革命者和爱国人士的威胁,而是用来对付反革命、对付人民敌人的工具了。几千年来摧残劳动人民身心的忧愁、痛苦、屈辱和贫困将一扫而光,代之以欢快和幸福的生活。在战斗中倒下的战友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成了培育新中国植根抽芽的露滴。眼前这些战友们又是多么好,多么可爱啊!他们跟自己共同斗争过,还要共同继续斗争,使新中国一天天成长壮大。
怀着激奋的心情,这些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人们血液燃烧起来,沸腾起来。泪花未干的眼睛里射出强烈的光辉,泄露出内心的要求:渴望行动,渴望战斗!他们没有坐下,没有说话,只有一对对眼睛在闪烁,从别人的眼睛里照出自己的心情。
“我们马上要去作战!”丁力胜说出第一句话,打破了激动的沉寂。所有闪光的眼睛都落在师长的身上,人们回归各自的位置,静悄悄地坐下来。
丁力胜炯炯有神的眼光在干部们的脸上扫了一转,停顿了一忽,庄严地说出第二句话:“我们师的任务是插到敌人的心腹中去。”
丁力胜的眼光又扫了一转,他看到了兴奋和欢欣,也看到了疑惑和忧虑。但所有的眼光都表示出一个意思:希望他赶快往下说。
“根据情报,敌人准备全线撤退……野战军总部的计划是尽量拖住敌人,不让它安全撤退。敌人好占小便宜,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这个师要单独插进去,插进敌人的腹心,作为钓饵,吸引他们……”
大家的情绪逐渐紧张,开始明白今后的处境不简单:并非到敌阵中去大冲大杀,而是去挨敌人的冲杀,甚至欢迎敌人对他们冲杀。
韦清泉站起身来,一只手扶住桌沿。他的眼光检阅似的在每个干部的脸上审视了一过:“打大仗,你们思想上有准备。插进敌人的心腹,到敌人内线去作战,你们都没有准备。你们要认识清楚它的意义,首先建立起坚强的信心。你们有了信心,贯彻下去,全师指战员才能万众一心,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韦清泉的语调平静缓慢,坚定有力,说到这里,他抬起那只按在桌上的手,在空中做了个急快的手势。
“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要是完不成,让敌人顺利撤退,保存住实力,那么,上万万人民还要多过些痛苦的日子,将来我们还要花更大的力气,牺牲更多同志的生命。同志们,我们一定要让还没有解放的人民赶快看到太阳,在新中国的政权下生活。任务再艰苦也要完成,党和毛主席在期待我们。”
叶逢春不禁冲口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韦清泉望了望叶逢春,继续用激动的声调说:“深入敌区作战,我们更要遵守群众纪律。不管环境多么困难,不能侵犯人民的一丝一毫利益。我们可能挨饿,可能受冻,可能得不到休息。为了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应该忍受一切艰苦。环境越困难,越要注意纪律。”
“你们回去后马上召集连营干部开会,”韦清泉边说边站起来,提高了嗓音,深凹的眼窝里射出两道闪光,“我们要用胜利来庆贺新中国的诞生!”
壁钟的长针接近十二点,新中国的第一天快要过去。丁力胜把满怀兴奋的干部们送到门外,没有马上回去,望着满天星斗,他陷入了沉思。
秋夜的天空特别高爽,繁星闪烁着眼睛,从头顶上向他窥视。十月的夜风吹拂着他。他静静地站在门口,思想却像流水一样活跃。丁力胜仰望着北方。
当夜,部队出发了。
丁力胜骑在马上,不时回头仰望繁星闪烁的北方。
【注】《十月的阳光》描写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参加了解放东北、华北的战斗后向南方进军的光辉历程,节选部分所处时间为1949年10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开会前师长和政委没有像往常一样跟干部们打几局扑克,对同往常不同情形的强调为下文宣布重大消息的情节做铺垫。
B. 小说善用细节,如描写叶逢春的笔墨并不多,但“大走了几步”和“不禁冲口说”两处就写出他粗鲁莽撞、豪放爽直的个性。
C. 小说以时间顺序行文,不靠曲折生动的情节打动人,而是借助人物语言和场景描写来渲染氛围、感染读者。
D. 小说由“听广播”和“接受新任务”两部分组成;“听广播”令人备受鼓舞,尽管新任务压力巨大,但大家充满必胜的信心。
7. 关于文中指战员们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之后的场面描写部分(文中第7、8两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7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指战员们听到消息后的激动场面。
B. 互相拥抱、握手,“互相把眼泪擦在别人的肩膀上”,展现了指战员们的心情和相互间的感情。
C. 第8段以在场所有指战员的视角详写了听到新中国成立消息后的浮想联翩。
D. 好消息激发了指战员们对革命历程的无限感慨和对继续战斗的强烈渴望。
8. 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尾段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9.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总结解放战争时说:“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团结全国人民、得到全国人民的援助支持?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A
8. ①“繁星”代表光明和希望,给人物以警醒和鼓励;②“繁星闪烁的北方”是首都的方向,可以表现人物心向中央,要用胜利来庆贺新中国的诞生始终为人民而战的决心。③以部队出发时丁力胜骑在马上的情形作结,可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
9. ①人民军队以鲜血和生命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牢固根基,有着不屈不挠和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能团结全国人民。
②人民军队不怕牺牲,有着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坚定意志,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
③人民军队纪律严明,将士们哪怕冻饿交加,也不侵犯人民一丝一毫利益,有崇高理想信念,能团结全国人民、得到全国人民的援助支持。
【解析】
【分析】
【导语】《十月的阳光》不仅是周洁夫经典军旅小说代表作,还是一部展现东北解放军向华南进军艰苦历程的具有纪实性质的战争文学作品,它以恢宏的笔触再现了解放战争中光辉灿烂的一页,展现了人民解放军不屈不挠和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曲折的故事情节,人物思想的转变与突破,以及激荡人心的家国情怀,都增强了这部作品的可读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粗鲁莽撞”错误。“大走了几步”“不禁冲口说”是叶逢春豪放爽直性格的体现,并且“不禁冲口说”突出他面对艰苦任务的果敢和信心坚定,并非粗鲁莽撞。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正确。“所有的人都霍地站起,互相拥抱,互相握手,互相把眼泪擦在别人的肩膀上”是面的描写,“沙浩紧抱住叶逢春”“丁力胜和韦清泉虽然早在军部里得到消息,仍旧止不住流下激动的眼泪”,则是点的描写。
B.“展现了……相互间的感情”错误,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指战员们在听到新中国诞生这个重大消息后的激动心情。他们为国家的新生而喜悦、感慨,并不是为了突出他们相互间的情感。
C.“以在场所有指战员的视角”错误。第8段并非以在场所有指战员的视角详写,而是以叙述的方式展现了指战员们听到新中国成立消息后的感慨。
D.“对革命历程的无限感慨和对继续战斗的强烈渴望”错误。此处是写作者的感慨,表达了胜利的来之不易,赞扬了指战员们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壮大的愿望。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前文写“繁星闪烁着眼睛,从头顶上向他窥视”,结尾处写“不时回头仰望繁星闪烁北方”,关于“繁星”,前后呼应,可代表光明和希望,给人以警醒和鼓励,也能让人感到新中国诞生的美好和幸福;
联系前文,丁力胜仰望的北方是同样繁星闪烁的人民首都,此时此刻,成千上万的人们正在天安门前狂欢高歌,庆祝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动人的节日。可以表现丁力胜心向中央,要用胜利来庆贺新中国的诞生,坚持为人民而战的决心。
最后一段写的是部队出发时丁力胜骑在马上的情形。节选部分以此结尾,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给读者带来思考,耐人寻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在战斗中倒下的战友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成了培育新中国植根抽芽的露滴。眼前这些战友们又是多么好,多么可爱啊!他们跟自己共同斗争过,还要共同继续斗争,使新中国一天天成长壮大”看出,人民军队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以鲜血和生命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牢固根基,今后还要为新中国的成长壮大而继续奋斗。人民军队不屈不挠和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能团结全国人民。
由韦清泉“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我们一定要让还没有解放的人民赶快看到太阳,在新中国的政权下生活”的表达可知,为了人民的解放,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有着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人民军队有着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坚定意志,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由韦清泉“深入敌区作战,我们更要遵守群众纪律。不管环境多么困难,不能侵犯人民的一丝一毫利益。我们可能挨饿,可能受冻,可能得不到休息。为了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应该忍受一切艰苦。环境越困难,越要注意纪律”可知,韦清泉带队纪律严明,将士们即使冻饿交加,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人民军队有建立在高度政治觉悟基础上的革命纪律,有崇高理想信念,能团结全国人民、得到全国人民的援助支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相争,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张良从外来谒,汉王具以郦生语告良,良历数其弊,曰:“陛下事去矣!”汉王令趣销印。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初,张耳、陈馀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生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注】同说者也。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伐赵之役,韩信军于泜水之上,而赵不能败。彭城之难,汉王战于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胜。何则?赵兵出国迎战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深入敌国,士卒逸豫,战心不固;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士卒皆有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此汉之所以败也。此同事而异情者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注】卞庄刺虎:卞庄为春秋时鲁国勇士,等两只老虎为争食两败俱伤后才出手刺杀,得到了两老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兵出国/迎战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
B. 赵兵出国迎战/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
C. 赵兵出国迎战/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
D. 赵兵出国/迎战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稷,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B. 敛衽,整饬衣襟,表示恭敬。文中指汉称霸后楚国会恭敬地表示臣服于汉。
C. “益秦之敌也”与“单于益骄”(《苏武传》)两句中的“益”含义相同。
D. 一旦,指“时间很短”,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的“一旦”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汉相争,郦食其认为如果汉王可以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施行德义,赢得民心,便会称霸天下,楚王也会来朝拜。
B. 荀悦认为确定胜负的策略方法,主要需要参考三点,一是得失情形,二是进退趋势,三是心志与实际情况是否匹配。
C. 宋义想采用和卞庄刺虎一样的策略,让秦和赵相互争斗以坐收渔利,这一谋略不可取是因为“势”有很大的不同。
D. 同样是背水之战,结果却不同:泜水之战,赵军不能被韩信打败;睢水之战,汉王却遭遇失败,这是因为交战双方军心有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2)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14. 荀悦使用了哪些正面的事例论述“立策决胜之术”?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汉王说:“好,赶快去印刻印玺,先生就带着它去吧。” (2)所以谋略相同、事情一样但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这三种方法不一样。
14. (1)张耳、陈馀建议陈涉复立六国后裔,可以吸引更多反秦势力的支持,削弱秦朝的力量。(2)宋义像卞庄刺虎一样等待时机,保持冷静,不贸然出兵。分析楚赵与秦的形势,随时都可能发生急剧的变化。(3)韩信在泜水之上的背水一战,他的军队因无退路而决心死战,取得胜利。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对楚汉相争的历史叙述,探讨了影响胜负的策略与形势关系。文章中被荀悦提炼出“形、势、情”三要素,作为决定成败的关键,通过多角度案例分析,如韩信背水一战之胜与汉王彭城之败,揭示了在不同情况下,即便策略相同,结果也会因形势与人心的不同而完全相反。荀悦巧妙运用历史事实,论证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变的重要性,给后人以深刻启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军出国迎战汉军,怀着关顾自身存亡的心理,毫无出阵拼死一搏的打算;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地列阵在水边,将士们都不怀二心,这即是韩信所以能获胜的原因。
“迎战”是“赵兵出国”的目的,不能断开;“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是对称结构,排除AD;
“在水上”是“孤”的状语,是韩信的军队列阵的地点,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错误。“益”,动词,增加。/副词,更加。句意:增加秦国的敌人。/单于更加骄傲。
D.正确。“一旦”,指时间很短。/“某一时刻”或“某一天”。句意:以决出一时的胜败命运。/
有朝一日不能拥有。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泜水之战,赵军不能被韩信打败”错误。根据原文“伐赵之役,韩信军于泜水之上,而赵不能败”意思是韩信军队驻扎在泜水之上,赵国的军队不能打败他。可知泜水之战是指韩信背水一战击败赵军,泜水之战是韩信胜,而不是“赵军不能被韩信打败”。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好;“趣”,通“促”,赶快;“因”,就。
(2)“等”,使一样;“术”,方法;“……者,三术不同也”,表示判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根据原文可知“夫立策决胜之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形,就是大体得与失的趋势;二是势,就是时机,是指随时把握进与退的形势;三是情,就是指人的心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1)根据原文“初,张耳、陈馀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之敌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可知,秦朝暴政引起民怨沸腾,天下人都希望推翻秦朝,陈涉起义的目标是推翻秦朝,复立六国后裔可以吸引更多反秦势力的支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体现的是“形”。
(2)根据原文“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卞庄刺虎故事用来说明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的重要性,即“势”的运用。在战国时期,邻国之间的战争没有紧迫的危险时,可以等待有利时机再行动,如宋义就运用“势”,等待时机。
(3)根据原文“伐赵之役,韩信军于泜水之上,而赵不能败”可知,韩信率领军队驻扎在泜水(即漳河)北岸,采取背水一战的策略,士兵们因为没有退路,只能全力作战,最终击败了赵军。这个例子体现了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士兵的绝境心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战斗力,从而取得胜利。体现“情”的运用。
参考译文:
楚汉之间相互争战,汉王与郦食其谋划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说:“如今秦朝丧失道德背弃仁义,侵伐各诸侯,毁灭他们的国家,使各诸侯没有立锥之地。陛下您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那么他们的君臣、百姓都会感念陛下您的恩德。如果您的恩德道义已经施行,陛下即可以面向南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一定会整理衣襟来朝拜您。”汉王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制玺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到六国去。”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他便把郦食其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良,张良一一列举它的弊端,说:“(如果这样的话)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于是下令赶紧销毁那些王印。荀悦评论说:制定策略以确保战争胜利的方法,主要有三项要素:一为形,二为势,三为情。所说的形,就是大体得与失的趋势;所说的势,就是时机,是指随时把握进与退的形势;所说的情,是指人的心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所以采用的策略相同,遇到的事情相同,而取得的功效却不同,就是因为这三个方法运用不同决定的。当初,张耳、陈馀劝说陈胜恢复六国,来为自己培植党羽盟友;郦食其也是这样劝说汉王刘邦的。之所以劝说的内容相同,得与失却各异,是因为陈胜起事时,天下的人都想要灭亡秦朝;而如今楚、汉的胜负之分还无定势,天下的人未必都想要项羽覆灭。所以重立六国的后裔,对陈胜来说,是为自己广植党羽而给秦朝增树强敌。况且陈胜那时并没能独占天下之地,即所谓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取来送给别人,行施恩惠之虚名,获得福益之实惠。但重立六国之后,对汉王来说,却是所谓的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敌人,空设虚名而实受祸害。这便是所做的事情相同,可得与失的趋向已各异的例子。等到宋义待秦军赵军灭亡,与以前卞庄刺杀老虎时两次的游说之辞也都相同。但施用在战国时,邻国相互攻伐,没有临时情势变化的危急发生还是可以的。但今日楚、赵两国起兵,与秦国势不两立,安全与危亡的机会,在呼吸的一瞬间就会发生变化,因此进即能建立功绩,退就将遭受祸殃。这便是事情相同,而灵活应付和随机应变的形势、时机已各异的例子。攻打赵国的战争中,韩信率领军队驻扎在泜水,但是赵国不能打败他。汉王在睢水岸边作战,但士兵却被赶入睢水,楚军大获全胜。这是为什么呢?赵军出国迎战汉军,怀着关顾自身存亡的心理,毫无出阵拼死一搏的打算;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地列阵在水边,将士们都不怀二心,这即是韩信所以能获胜的原因。汉王深入敌国,士兵们享受安逸欢乐,求战心理不稳固;而楚军凭着它的强大的威势却丧失了自己的国都,将士们都无畏惧地奔向死亡,以决出一时的胜败命运。这便是汉军所以又失败的原因。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心理已各异的例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引·忆维扬①
汤式②
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十万家画栋朱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③。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注】①维扬:扬州的别称,江都也是扬州的别称。②汤式,元末明初人。③三千里锦缆龙舟:指的是当年隋炀帝乘坐龙舟下扬州的豪华场面。
15. 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香引”是曲牌名,“忆”字暗示了曲子的内容,即展示昔日扬州之景。
B. “紫骝”代指骑着骏马的公子,“香兜”代指游玩的女子,这几句写尽扬州昔日的热闹繁华。
C. 曲的结尾四句转为议论,表达了对隋炀帝耽溺游乐、逸豫豪奢导致败亡的批判。
D. 本曲工于对偶句式,用语辞藻华美,音调和谐,化用唐宋诗词如同己出。
16. 此曲描写的扬州与柳永《望海潮》中描写的杭州在铺叙角度上有诸多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铺叙的。
【答案】15. C 16. ①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扬州就是繁华都市。
②地理位置:位置优越,水路便捷。
③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
④自然景观:杨柳摇曳,花木掩映,到处小桥流水。
⑤百姓生活:百姓和乐,生活悠闲。
【解析】
【导语】汤式《天香引·忆维扬》通过描绘扬州昔日的繁华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维扬过往盛事的无限感慨。上片从建筑、桥梁、水色等方面铺叙,呈现扬州的富丽堂皇与自然之美;而下片则通过骏马香车、夜游宴乐展现人间欢愉。曲末由景入情,借隋炀帝的奢靡生活暗示繁华短暂,表达了对时光不可挽留、荣华易逝的沉痛之情。全曲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对隋炀帝耽溺游乐、逸豫豪奢导致败亡的批判”错误。作者在对维扬繁华的回忆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无常,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表达了对繁华不再的惆怅和无奈。结尾四句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对扬州昔日繁华不再的叹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写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让人羡慕的繁华之地,被世人称为人间天堂,具有悠久的繁盛的历史。
②“楚尾吴头”,写扬州处在古时楚国和吴国头尾交接的地方,水路便捷,地理位置重要。
③“十万家画栋朱帘”,写扬州城里十万人家,到处是画栋雕梁,珠帘高挂,建筑设施美观。
④“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柳招摇,花掩映”,写扬州百余条弯弯曲曲的水流,到处是朱红的桥梁,碧绿的池沼。杨柳摇曳,花木掩映,风景秀丽。
⑤“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 公子哥儿们春风得意骑着骏马;月光下玉佩玎珰,珠链闪烁,仕女们身佩香囊,发出阵阵香气。表现了扬州百姓和乐,生活悠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之所以内心怨愤是因为他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中,用动作细节来展现女子的活泼俏皮和男子的憨厚老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词中的“冰”这一意象常被用来表达忠贞纯洁等寓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信而见疑 ②. 忠而被谤 ③. 爱而不见 ④. 搔首踟蹰 ⑤. 孤光自照(洛阳亲友如相问) ⑥. 肝肺皆冰雪(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谤”“爱”“见”“搔”“踟蹰”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唐以前书风高深莫测。好的艺术就是这样,往往高深也常常莫测。也有高深不莫测的,如庄子的文章,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大楷。也有莫测并不高深的,譬如竟陵派、桐城派的文章,康有为的书法。还有不高深也不莫测的,譬如李白的诗歌,唐宋的传奇,李煜的词令,陆游的笔记,明清的话本,张岱的小品,曹雪芹的小说,极其家常,但一般人却难以 ① 。钟繇的书法也差不多如此。钟繇的字是青菜豆腐家常菜,元明后的书法像满汉全席。晋唐五代与宋人的书法,如吃素的美人,绝了荤腥,面目兀自丰腴,实在是天资,也实在是天赐。钟繇为艺有痴气,自小随刘胜去抱犊山习书。习书精思三十年,坐与人语,用指头在地上写字,躺着则在寝具上写字,天长日久,如 ② ,他的寝具也被写穿了。赵孟頫苦练小楷经年,运笔如飞,一天可写万言。文徵明起床先写一遍《千字文》才进早餐,八十多岁,一笔蝇头小楷 ③ ,已臻化境。邓石如习书,不分昼夜,始有大成。“敏而好学”四字,敏是题外话,好学才是读书人的根本、读书人的底色。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如何突出钟繇书法特点的?
20. 文段拆解和化用了“高深莫测”这一成语,这样表述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18. ①触手可及
②水滴石穿
③炉火纯青 19.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钟繇的字比喻成“青菜豆腐家常菜”。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钟繇书法的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
②将钟繇的字与元明后的书法进行对比。钟繇的字被形容为“青菜豆腐家常菜”,元明后的书法像“满汉全席”。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钟繇书法的质朴、家常的特点。
20. ①丰富了表达层次,从多角度分析艺术、拓展论述范围。
②增强了表现力,使抽象特点更具体形象、增添趣味性。
③深化了主题,引发思考并强调观点。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表示这些看似家常的作品,一般人却并非轻易就能达到其境界,故可填“触手可及”。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
②处表示钟繇长期坚持练字的毅力和最终产生的效果,并与“他的寝具也被写穿了”的情节相对应,故可填“水滴石穿”。水滴石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成很难办到的事情。
③处形容文徵明八十多岁时的小楷书法技艺高超,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与“已臻化境”相呼应。故可填“炉火纯青”。炉火纯青: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钟繇的字是青菜豆腐家常菜”,将钟繇的字比作“青菜豆腐家常菜”,让人能够通过熟悉的日常食物来理解其书法的特质。青菜和豆腐是常见的、质朴的食物,给人以简单、纯粹之感。这一比喻生动地传达出钟繇书法的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它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和复杂技巧,就像家常菜一样,虽然平凡却能给人带来真实的感受和长久的回味。
②满汉全席是丰盛、豪华的宴席,代表着复杂、华丽的风格。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钟繇书法的质朴、家常的特点。元明后的书法可能更加注重技巧的展示和形式的华丽,而钟繇的书法则回归到一种简单、自然的状态。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文本以“高深莫测”为出发点,将艺术作品进行分类拆解。如提到“高深也常常莫测”的晋唐以前书风,以及“高深不莫测”的庄子文章、王羲之行书等,“莫测并不高深”的竟陵派、桐城派文章等,“不高深也不莫测”的李白诗歌等。通过这种分类,从不同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艺术的特点。这种拆解丰富了表达层次,不再局限于单一地描述某种艺术的高深莫测,而是将其细化为多种情况,拓展了论述范围。
②用“高深莫测”的不同组合来形容艺术作品,使抽象的艺术特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如“高深也常常莫测”让人联想到那些神秘、难以捉摸的艺术作品,“高深不莫测”则让人对那些虽有深度但容易理解的作品有了直观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使文章显得新颖有趣,避免了单调刻板的论述,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对“高深莫测”的拆解化用引发读者对艺术作品的深度、可理解性以及艺术价值的思考。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被分类讨论,促使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艺术,艺术的高深与可及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而深化了文章关于艺术本质的主题探讨。通过对不同艺术作品与“高深莫测”不同组合的对应分析,作者更有力地表达了自己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评价和观点,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检验观鸟人的记忆力发现, ① 。
为了研究专业知识对记忆的影响,研究人员组织招募了当地的鸟类专家。 ② ,他们还招募了园艺、钓鱼、徒步旅行和其他户外活动方面的专家。
为了确定知识是如何改变认知的,研究人员向两组参与者展示了一组鸟类图像,并要求他们根据相似性在屏幕上进行排列。大多数的鸟类专家倾向于根据特定的特征来对鸟类进行分类,比如鸟喙的结构或者尾巴的形状,甚至对于他们从未见过的鸟类也是如此。相比之下,其他人的分组则基于更肤浅的特征,如颜色。
研究人员接着测试了参与者的记忆水平。他们发现,那些根据特定特征对鸟类进行分组的人,比那些根据颜色对鸟类进行分组的人在记忆任务中表现得更好。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专家和业余者之间,也存在于专家自身之间,且那些根据颜色将鸟类粗略分组的人,比不这样分组的人记忆力更差。
③ ,更高专业的知识和更完备的知识组织能力有助于增强记忆。
21. 下列有关文中加点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引导读者关注研究者的目的,“为了”引出的两个目的间是并列关系。
B. “通过”和“根据”两个词都表明了陈述主体进行判断的依据。
C. “甚至”表示更进一步,强调了鸟类专家分类时体现的专业性。
D. “更”表比较,符合文中设定的两组参与者的情境,彰显表达的严谨性。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A 22. ①拥有专业知识可以提升记忆水平
②作为对照
③这些发现表明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
A.“引出的两个目的间是并列关系”错误,两个目的间是递进关系。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科学家们通过检验观鸟人的记忆力发现”可知,本空内容为总结句,是对全文观点的概括,由后文“为了研究专业知识对记忆的影响”以及最后一段的结论可知,科学家们发现的结论是,拥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记忆水平,据此可写“拥有专业知识可以提升记忆水平”;
第二空,文章先写“研究人员组织招募了当地的鸟类专家”,又写“还招募了园艺、钓鱼、徒步旅行和其他户外活动方面的专家”,分别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后文“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专家和业余者之间,也存在于专家自身之间……”等内容可知,研究人员招募其他专家的目的是与鸟类专家形成对照,然后进行比较,据此可写“作为对照”;
第三空,根据该空所在的位置和语意关系可知,最后一段是对前文的总结,最后的结论是研究人员从上文的发现中得出的,据此可写“这些发现表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地震,并引发山体滑坡,对湾东水电站及下游村庄造成威胁。面对灾难,湾东水电站员工甘宇和罗永先是救人,后又冒险逆行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开闸泄洪,避免了村庄被洪水冲毁的灾难发生,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两人也因此错过最佳逃生时机,被困失联。后罗永被救,而甘宇却始终未被搜救队找到。震后获得安置的受灾村民倪太高,不顾自身伤势,带着月饼、牛奶自发两度上山搜救,终于找到了甘宇。
由于罗永、甘宇坚守水电站,倪太高和老乡们获救;由于倪太高的不放弃,甘宇九死一生重获生机。这是一份双向奔赴的“不抛弃、不放弃”,这是让很多网友泪目的“人民的英雄,被英雄的人民救了”的事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罗永、甘宇因坚守水电站而让倪太高和老乡们得以获救,倪太高的不放弃又使甘宇九死一生重获生机。这不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更体现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崇高精神。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英雄的无私奉献。罗永和甘宇,他们在水电站的坚守,是对责任的最好诠释。在灾难面前,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正是他们的坚守,让倪太高和老乡们看到了希望,得以脱离险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英雄本色的体现。
我们也感受到了倪太高的坚韧与执着。在寻找甘宇的过程中,倪太高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不放弃的精神。他深知每一个生命的宝贵,不愿轻易放弃任何一丝希望。正是他的这种坚持,最终让甘宇得以重见天日。倪太高的行为,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真谛。
这场双向奔赴的救援行动,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危难时刻,人民展现出了无比的团结和力量。罗永、甘宇的坚守是人民的坚守,倪太高的不放弃是人民的不放弃。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英雄的集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的英雄,被英雄的人民救了”的深刻内涵。
写作时可以从罗永和甘宇的角度谈责任与担当,也可从倪太高的角度谈知恩图报、执着坚持,还可以从英雄与人民的双向奔赴,谈“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双向奔赴的“不抛弃、不放弃”,彰显人性光辉。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坚守岗位,诠释责任与担当。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二、不放弃救援,彰显人性光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三、致敬英雄,传承精神,这份双向奔赴的“不抛弃、不放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英雄的伟大和英雄人民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这份事迹,传承这份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立意:
1.英雄本色,双向奔赴的温情。
2.双向奔赴的“不抛弃、不放弃”,彰显人性光辉。
3.奇迹的背后是责任担当。
【咪鼠 ai 小键盘最新测试】
一键生成思维导图
往期代找资料
【有惊喜!】
(不会领取也可以加我微信:zhangfan033 暗号:“代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