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2024届高三上学期辽宁省沈阳名校试卷集锦

教育   2024-11-20 11:30   辽宁  

【今日代找资料】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部分试卷预览

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科试卷

答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命题人:宋彦梅  校对人:宋书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

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左传·哀公二十三年》载:二十三年春,宋景曹卒,季康子使冉有吊。但如季康子,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也称;诸侯称霸者则称;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或称,其中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传世文献最早是《左传·隐公四年》,当时卫桓公的庶子州吁弑君弑父继承卫侯的爵位,卫国公卿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狼狈为奸,石碏设计杀死了州吁,并派家臣杀死了石厚,石碏守大义而灭亲子,卫国君子尊称其为石子。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华夏大国的公卿,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

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时的遗漏。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

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孔子”“夫子君子了。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而只能尊称某子

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按当时的惯例都可称,但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

(摘编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

注:三桓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丘被尊为孔子的原因,《论语正义》持“男子称子说”,近代多数学者认为是孔丘道德学问非凡。作者认为两种说法矛盾,均不成立。

B. 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最早的例子是卫国的石碏,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其实他们并没有了不起的道德学问。

C. 担任鲁国的“相”,成为公卿上大夫之后,孔丘被尊为“孔子“,这由当时社会重视尊尊贵贵的礼制决定的。

D. 孔丘是鲁国的公卿,却可以与大禹之后的杞国国君一样都获得“某子”的称谓,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没有做过官,但《论语·先进篇》中却称他为“闵子”,很可能是后人辗转抄写刊刻时漏了一个“骞”字。

B. 子夏、子张、子贡等人后来开宗立派,创立了法家、兵家、纵横家,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

C. 孔子设帐授徒在任鲁国公卿之前,而传世语录中没有尊称他“先生”的,可以推测后人在整理文献时,按照惯例做了修改。

D. 孔子弟子、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只能被尊为“某子”,因为在经典化的孔子语录中,孔门弟子已经把孔子简称为“子”了。

3. 根据材料观点,对下列诸侯国国君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伯B. 晋侯C. 越子D. 楚公

4. 本文两次引用《左传》的材料时,有什么不同?

5.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子”的称谓对象的流变。

【答案】1. C    2. B    

3. D 4. ①直接引用《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原文,以“季康子”被尊称“子”来反驳“道德学问说”。

②间接引用《左传·隐公四年》的内容,用石碏的例子来证实华夏大国公卿都可称之为“子”。    

5. 西周时期,“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

春秋初期,“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

战国以后,“子”可以用来称呼公卿大夫及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孔丘为何被尊称为“孔子”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子”这一称谓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文章通过对孔子的生平、弟子情况及其他历史人物如石碏的事例,剖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礼制、政治地位和文化观念。作者不仅批驳了以往常见的解释,还提出了官本位和华夏本位思想作为孔子称谓的重要因素,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A.“作者认为两种说法矛盾,均不成立”错误,原文表述为“‘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作者认为两种说法均不成立的原因不是二者矛盾,而是“都难自圆其说”。

B.“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错误,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三桓”并不是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例子。

D.“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错误,根据“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可知,这只反映了华夏诸国国力上的等级差异,没有反应文化差异。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错误,根据“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可知,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表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原文说“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所以楚国国君应称为“楚子”而不是“楚公”。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

①根据“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左传·哀公二十三年》载:‘二十三年春,宋景曹卒,季康子使冉有吊。’但如季康子,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此处直接引用《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原文,以“季康子”被尊称为“子”来反驳“道德学问说”。

②根据“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传世文献最早是《左传·隐公四年》,当时卫桓公的庶子州吁弑君弑父继承卫侯的爵位,卫国公卿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狼狈为奸,石碏设计杀死了州吁,并派家臣杀死了石厚,石碏守‘大义’而灭‘亲子’,卫国君子尊称其为‘石子’”可知,此处间接引用《左传·隐公四年》的内容,用石碏的例子来证实华夏大国公卿都可称之为“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子’在西周时代……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可知,西周时,“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

“孔子之子孔鲤、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按当时的惯例都可称‘子’”,可知战国以后,“子”可以用来称呼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太长了(节选)

张洁

他显然受了重伤,孤零零地躺在雪地上,血在他的身下漫开,就像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他就那么无声无息、仰面朝天地躺着。

他在等什么,在等死亡吗?

难道还有一个生命比我更渴望离开这个世界?距他不远的地方,还撂着一支猎枪。

他看见了我。那本就疼痛异常的眼睛里,立马添上了绝望。

我只是慢慢走近他,围着他转了一圈又一圈,近看看又远看看。

即便生命垂危,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我们与生俱来的恶意,还有嫌恶、拒绝、恐惧------千真万确的、毫无道理的恐惧。

我有些失望,即便是恐惧,如果,那是一种对我们有着深刻了解后的恐惧,是多么合情合理。可是他的恐惧,不过由成见而来。无所不知的人类,怎么会是这样?除此,他的眼睛里还有一种无由的仇恨。

是的,眼下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结果他的生命,只要张开我的嘴,一嘴就可以咬断他的脖子。

可是我没有那样做。

尽管或许他扼杀过我的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而面对一道送上门的佳肴,很多狼都会这样做,但那不一定是我的习惯,这可能正是我和其他狼的区别。

我贴近他的面颊,仔细辨嗅他的气息,人的气息。那气息与我从前在远处嗅到的是十分不同。似乎已经失去生命的原汁原味和纯粹,而是充满了不明的欲望。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气息,还是人类共有的气息?

正在我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我的善意时,我的嘴巴突然咧了一咧。向上咧开的嘴巴,肯定将我那上斜的眼梢推得更加上斜,于是我那张脸,便像是有了笑意。

天下有谁能看到一只狼的微笑!

而后他看上去果然放松了许多。他一定也从来没有与一只狼,这样近距离地对视过。这使他能清楚地看到我的眼睛,还有我眼睛里饱含着的对他的悲悯、友善和毫无戒备。

有那么一会儿,他似乎也想接近我,甚至心存幻想,幻想着我的营救……不管我是不是一只狼,只要是一个生命,可能就会有对另一个生命的惺惺相惜。

可就那么一会儿,他的心绪还是被戒备、怀疑所代替。于是,他又在重新估量我的来意,却永远不会理解,我的到来与他所想的那些鸡零狗碎毫无关系。我看到他的眼睛往那支猎枪上很快地一扫。我也即刻明白了此时那支枪对他的非凡意义。它既能帮他克服对我的恐惧,又是他唯一的依赖……于是我用我的前爪和嘴,将那支距他不远的猎枪,一点点地推向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我不在意他拿到这支枪以后会对我怎样。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

但他根本不理解我把那支枪推向他的含意和动机,惊恐地躲避着,就像我能拿起那支枪,对他扣一扳机似的。可怜的人,你就想不出更好的念头吗?那些我曾以为我们狼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在我的眼前瞬间垮塌。

他们不像我们,在我们的天地里,每时每刻,我们和多少兽类缓缓地擦肩而过。有时甚至同时、同饮一江水,如果我们能够像人类那样,可以种植粮食,可以烹调食物,我们肯定不会为了饥饿去攻击掠杀其他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狼的生命里,有残酷、有厮杀、有血、有弱肉强食,就是没有卑琐、卑鄙、阴暗、贪婪、下流……我终于明白,人类并没有什么值得我深究之处,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

这时,我听到了来自远处的狼群的嗥叫,便索然无味地从这个人的身边站了起来,向远处的狼群跑去。我径直向雪原深处跑去,嗅到了熟悉的、活生生的有滋有味的气息。

可是枪声又响了。

我的身体也随之强烈一震。我知道,那一枪是给我的。这个毫无生还可能的男人,终于向我射出了他此生最后的一枪。

我感恩于那颗子弹,它使我的生命在还能胜任时得以了结,不必继续为了饥饿舍弃尊严,不必等到年老时颓然倒下……我的灵魂带着惬意和快乐轻盈地飞向另一个世界。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他”集中表现了人性,而“我”这一形象则更饱满丰富,既有狼的共性,也有和群狼迥异的特质。

B. “他”的气息“充满了不明的欲望”,“不明”是因为其欲望不单一,混杂着对活下去和杀死“我”的渴望。

C. “我”把枪推向“他”,目的是让“他”杀了自己,既消除“他”的恐惧,也成全“我”离开世界的愿望。

D. 通过对“他”研究,“我”看清了人类丑陋卑劣的本性,失望之下,摒弃了以前对“人”的想象中美好的东西。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他”身下漫开的血比作“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不仅表现了血流之多,而且渲染了死亡的血腥恐怖,表达了对人类相互残杀的抨击。

B.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比如前后两次写到猎枪,第一次暗含了事件的因果,第二次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巧妙地为后边的枪响提供了可能。

C. 对“我”的形象塑造兼顾了人和动物的双重属性,对濒死者的悲悯和对人性的剖析,是仁者之心、哲人之思;张嘴咬脖、眼梢上斜等是狼的特点。

D. 与以情节交代为主的小说不同,本文偏重于对人物感官印象和心理联想的呈现,叙述语言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情绪化,庄重典雅而又简洁流畅。

8. “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小说通过狼与人的对比,倡导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小说以狼的视角,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6. C    7. A    

8. ①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②对别的生命充满悲悯与友善;

③对世界和他人秉持理性的认知;

④充满血性、光明正大地进行竞争。    

9. ①采用动物小说的形式,增加新奇感和吸引力;

②以狼的视角讲述,造成间离效果,让读者冷峻审视人性、反思人生;

③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淡化情节,更好地展开对生命、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解析】

【导语】小说通过狼的视角,以独特的内心独白方式展现了人性与动物本能的对比。狼角色既突出体现了对人类的观察与剖析,也反映了它自身的尊严与善良。叙述中对狼的刻画不仅具有人类的仁慈与思考,还保持了动物本性的直率与直接。小说对照出人类的欲望与偏狭,借此引发对生命价值和生存态度的思考。作者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深刻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目的是让‘他’杀了自己,既消除‘他’的恐惧,也成全‘我’离开世界的愿望”说法错误,原文为“我不在意他拿到这支枪以后会对我怎样。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可见,“我”并不是让“他”杀了自己,只是让“他”能在死前得到安宁,精神有所依靠,至于“他”拿到枪会对“我”怎么样,“我”并不在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渲染了死亡的血腥恐怖,表达了对人类相互残杀的抨击”说法错误,作者笔下死亡并不血腥恐怖,此处也没有对人类相互残杀的抨击。此处描写反而带着无与伦比的美感,很好地烘托了“我”“渴望离开这个世界”的心境。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由“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难道还有一个生命比我更渴望离开这个世界”可知,相比人把“活”看得那么重,狼会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②由“这使他能清楚地看到我的眼睛,还有我眼睛里饱含着的对他的悲悯、友善和毫无戒备……不管我是不是一只狼,只要是一个生命,可能就会有对另一个生命的惺惺相惜”“他们不像我们,在我们的天地里,每时每刻,我们和多少兽类缓缓地擦肩而过。有时甚至同时、同饮一江水”可知,狼对别的生命充满悲悯与友善;

③由“我也即刻明白了此时那支枪对他的非凡意义。它既能帮他克服对我的恐惧,又是他唯一的依赖”“我感恩于那颗子弹,它使我的生命在还能胜任时得以了结,不必继续为了饥饿舍弃尊严,不必等到年老时颓然倒下”可知狼对世界和他人秉持理性的认知;

④由“在我们狼的生命里,有残酷、有厮杀、有血、有弱肉强食,就是没有卑琐、卑鄙、阴暗、贪婪、下流”可知狼充满血性、光明正大地进行竞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叙事技巧的能力。

①由“是的,眼下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结果他的生命,只要张开我的嘴,一嘴就可以咬断他的脖子”“天下有谁能看到一只狼的微笑”等信息可知,这里的“我”是一只狼,本文采用动物小说的形式,非常新奇,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②由“即便生命垂危,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我们与生俱来的恶意,还有嫌恶、拒绝、恐惧——千真万确的、毫无道理的恐惧”“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气息,还是人类共有的气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可知,这些内容以狼的视角讲述狼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类的思想,造成人与狼这种动物的间离效果,更能让读者冷峻审视人性、反思人生;

③由“如果我们能够像人类那样,可以种植粮食,可以烹调食物,我们肯定不会为了饥饿去攻击掠杀其他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我终于明白,人类并没有什么值得我深究之处,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可知,小说采用狼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性的阴暗与冲突,揭示人类的贪婪,反衬狼对生命的温情与理性,从而呈现狼和人类的生命态度的悬殊,这样的叙述能够淡化情节,能够使读者更好地展开对生命、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故,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大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恶AB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H而为君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幸,侥幸,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思不同。

B. 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 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D. 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林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 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 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都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 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逆情以干誉。

14. 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DF    

11. C 12. C    

13. 1)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

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14. 不同。

材料一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太宗宽仁治天下的典型事例。

材料二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太宗求取美名的手段,不合圣人常法。

【解析】

【导语】在两篇材料中,唐太宗的“纵囚”举动引发不同视角的探讨。材料一歌颂了太宗施行仁政和宽厚治国的理念,强调其慈仁的施恩德行,表现出对太宗做法的理解和赞美。材料二中,欧阳修提出了质疑,指出此举可能不合人情,并可能导致下与上的相互欺瞒,从人性和治理理论的角度分析其不足。两篇文章共同围绕施政仁德及其策略成效展开,构建了对唐太宗政策的立体评判。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罪大恶极的人,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来统治他,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

恶极罪大结构相同,为并列成分,在此处作主语,为强调主语的特殊地位,在主语后停顿,故在B处断开;

诚小人矣”是判断句,“,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其后D处断开;

,表目的,临之施恩德的目的,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临之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可使后省略宾语,与下句语义关联,应断在下句,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侥幸/幸亏。句意: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幸亏他来告诉我。

B.正确。句意:不愿苟且偷生。/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C. 错误。意思不同。揣摩,窥测/伤害。句意: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D.正确。哪里/像乌鸦一样。句意: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像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错误。根据材料二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做到了,作者用此岂近于人情哉反问,实际是作者所批驳的荒谬之处,而非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同情,怜悯;,放;,约定;即刑,就刑,接受刑罚。

2是以,因此;,依据;,违背;,求取,沽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料一选自《新唐书》,根据“然其天姿仁恕”“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可知,本段内容是对太宗用宽和仁厚治理天下的治国理念的称颂,本段借“纵囚”一事,是为了表现唐太宗的仁爱宽容。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意为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可知,欧阳修对于“纵囚”一事持批判态度,认为“纵囚”不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不符合圣人治理理念,是太宗用来求取美名的手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

材料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统治他,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黄庭坚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②。远山横黛③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花病等闲④瘦弱,春愁无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谪黔州之后。②韩愈曾有“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的诗句。③远山横黛:指眉毛。④等闲:无端。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叙写词人戒酒后重又开戒饮酒之事,上片写不饮,下片写经不住劝,转为“畅饮”,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B. “断送”两句化用韩愈诗句,将“酒”字省去,趣写自己未饮酒,既有出奇制胜之妙,又显词人诙谐玩世之趣。

C. “花病”句写花之凋零状,寓意春天已经远去,令人十分伤感,也指出春去是下文“春愁”的主要原因。

D. “杯行”句正面写宴饮之乐,呈现出一幅互相劝酒直至天明才散去的欢乐场景,表达了词人及时行乐的旷达胸怀。

16. “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句,语言有何特点?试作赏析。

【答案】15. C    16. ①“远山横黛蘸秋波”指筵席上侍酒歌女情态落落大方,眼神期期。一个“蘸”字巧夺天工,用一幅黛色远山傍水而卧的美景比喻女子的眉眼盈盈,典丽精妙。②“不饮旁人笑我”写出词人经人劝酒仍未饮而道旁人说笑的欢乐场景,用语质朴,平常真挚,画面感极强。③雅俗结合,带有诙谐玩世的情趣,但又使人触摸到词人内心的愁闷抑郁,颇堪玩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春去是下文‘春愁’的主要原因”错误,春去并非“春愁”的主要原因,而只是勾起愁绪的表面原因。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文章大意是,我既然戒酒不喝了,遇到宴会,就只得独自清醒在一旁。在座的客人要我填首小词,我就提笔来写。我这一生都是被酒断送了,但破除愁绪也没有什么比酒更有用的了。侍酒歌女眉眼盈盈,我不喝酒,旁人都笑话我。花像病了一样无端那么瘦弱,春天这么多忧愁无法排遣。酒杯送到手里就别留下残酒了,管什么月斜人散。

此词以词人戒酒后重又开戒饮酒之事为题材,表达了词人被贬谪后企图借酒浇愁的意念和及时行乐的狂放旷达胸怀。

“远山横黛蘸秋波”,“远山”与“秋波”在文人的笔下已被用得烂熟,而着一“蘸”字则光彩顿生,境界全出。尽管有宾客、歌女劝酒,但词人因戒酒不饮,而见笑于人,故上片以“不饮旁人笑我”作结。在对文章大意和题目要求赏析的语句做出分析之后,通过总结考试即可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姚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赋予积雪以明亮的光彩,用语新颖传神。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自身已然衰老,行事时机屡遭耽误。

3)旅游爱好者准备近期组团赴河北昌黎碣石山旅游,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关碣石山的古人诗句以增进他们对景点文化的了解。

【答案】    ①. 苍山负雪    ②. 明烛天南    ③. 叹而今登楼揽镜    ④. 事机频误    ⑤. 东临碣石    ⑥. 以观沧海(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苍、镜、频、碣、摐、旆、迤。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样的温度,为何湿热比干热难受得多

不论湿热还是干热,其实都是由温度和湿度的不同组合而成。在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湿热是高温伴随着高湿,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上;      A      ,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下。

但同为35℃的高温,为何湿热让人感觉更热呢

众所周知,人体主要是通过出汗的方式进行体温调节。干热环境下,空气相对干燥,人体排出的汗能快速蒸发带走体表热量,从而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体温。相比之下,湿热天气就显得有些缠人了。相同温度下倘若湿度增大,高湿和高温双重夹击下的空气,人体仿佛被一层厚重的水汽包裹,      B     ,体感温度就会明显升高。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全被堵死了。大量被闷在体内的热量散不出去,必然会给心脏、肺部以及血管增加负担,进而让人产生一种闷热感。也难怪有网友戏称,待在没有空调的室内是清蒸,出门就是铁板烧

面对湿热挑战,       C       

专家给出的应对方案是:在室内时尽可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降低环境湿度和温度,①饮食方面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②尤忌少食油腻辛辣食物;③外出时尽量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④以减少汗液积聚和细菌滋生,⑤并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护体液平衡。公众应多关注天气预报,视情况做好相应的防护和准备。如果不可避免地处在湿热环境中,就要及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中暑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的称号。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 “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D. 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D    19. A.干热则是高温与低湿的组合/干热则是高温伴随着低湿

B.汗液蒸发速度大大减慢

C.公众又该如何应对呢    

20. ②将“尤忌”或“少”去掉。

⑤“维护”改成“维持”或“保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反语讽刺;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依据“在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湿热是高温伴随着高湿,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下”可知语境强调高温与低湿并存,故可填写:干热则是高温与低湿的组合/干热则是高温伴随着低湿。

B.上文提到干热环境下人体排出的汗能快速蒸发带走体表热量,而在湿热天气中,高湿和高温双重夹击,人体仿佛被一层厚重的水汽包裹。后文又说“体感温度就会明显升高。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全被堵死了。大量被闷在体内的热量散不出去”,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汗液蒸发速度变慢了。故可填写:汗液蒸发速度大大减慢。

C.依据“面对湿热挑战”和后面的问号,以及“专家给出的应对方案是”可知语境强调公众面对湿热如何应对,故可填写:公众又该如何应对呢。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中“尤忌少”否定不当,不合逻辑,应将“尤忌”或“少”去掉,可改为:“尤忌食油腻辛辣食物”或“少食油腻辛辣食物”。

⑤句中“维护体液平衡”动宾搭配不当,“维护”改成“维持”或“保持”,可改为:“并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体液平衡”或“并及时补充水分以保持体液平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们还记得那株坚强的紫荆花吗?

花园里,一块太湖石上,长着一棵黄荆树。说它是树,其实是矮矮的灌木,灰黄的枝条,小小的绿叶,朴素而苍劲,艰难中透着一股生机。春末夏初,别的花都谢了,它悄悄地开出一串串小花,蓝紫色的,我们都愿意叫它紫荆花

白白的太湖石,光溜溜的,存不下什么东西。小小的石窝,只能容下一个苹果,它就长在那里。我不知道它是与石头一起来的,还是后来自己长出来的,更不知道,它的根是如何穿过坚硬的石头,扎到花园的泥土中的。每次经过那个小花园,它都会微笑着看向我,给我一种平静而坚强的力量,我都会向它投去惊奇的目光,也许还有会意与敬意。

我们和那株黄荆树一样,过着艰难而又努力的日子……

21. 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的身躯是钢铁铸就,永远屹立不倒。

B. 我就不相信我学不会,我一定能学会。

C. 小强学习刻苦,晚上常就着灯光看书。

D. 你就送来,我也不要。

22. 文章开头的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21. B    22. ①开头发问,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②引出下文对“黄荆树”“紫荆花”的描写。

③突出了文章“坚强”“艰难而又努力”的主题。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就”是副词,表示加强语气。

A.“就”是动词,完成。

B.“就”是副词,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C.“就”是介词,借着。

D.“就”是连词,表示让步假设。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以疑问的方式开篇,打破了读者的常规阅读预期,使读者在看到这个问题的瞬间产生好奇。“你们还记得那株坚强的‘紫荆花’吗”这样的问句如同在读者心中抛下一个悬念,让读者不禁去思考这株“紫荆花”是谁?为什么说它坚强?从而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文章中来。

②这个问句自然地引出了后文对花园里黄荆树(被称为 “紫荆花”)的具体描绘。从黄荆树的形态特征,如“矮矮的灌木,灰黄的枝条,小小的绿叶,朴素而苍劲,艰难中透着一股生机”,到它生长的特殊环境“白白的太湖石上,小小的石窝”,以及它开花的时间和花朵的颜色“春末夏初,悄悄地开出一串串小花,蓝紫色的”,通过对黄荆树的细致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③问句中的“坚强”一词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方向。后文在描写黄荆树生长在艰难环境中却依然绽放生机,如不知道它如何在坚硬的石头中扎根生长,每次都给“我”平静而坚强的力量等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坚强”“艰难而又努力”的主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吴妇居于盗乡,制衣数十套,日着其华衣炫耀村里。终为盗所杀,而夺其衣。东施见邻家西施捂胸皱眉,觉姿态甚美而效之,遭村人耻笑。

以上两则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吴妇居住在盗乡这样治安不佳的地方,还制作数十套华服并且每日穿着炫耀。这种行为体现了她的爱慕虚荣。她没有考虑到所处环境的危险性,过度地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财富,以获取他人羡慕的目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同时她还缺乏安全意识:她应该意识到在盗乡这样的地方,高调地展示财富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从社会行为角度看,她没有根据环境做出合理的自我保护行为,最终导致被强盗杀害的悲剧。这警示人们在行为处事时要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只追求外在的虚荣,而忽视潜在的危险。

东施看到西施捂胸皱眉的姿态很美就去模仿,这是一种盲目跟风的行为。她没有认识到西施的美是基于西施自身的容貌等多种因素,而仅仅是模仿外在的动作。这种行为反映出她缺乏自我认知,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西施的差异。遭受嘲笑的原因:她的模仿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所以显得不伦不类,最终遭到村人的耻笑。这也提醒人们在学习他人优点或者行为方式的时候,要考虑自身的条件,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总的来说,吴妇和东施的行为都有不合理之处。吴妇是虚荣且缺乏安全意识,东施是盲目模仿缺乏自我认知。这两个故事都告诉人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做出行为选择,避免虚荣和盲目跟风。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莫让盲目与虚荣遮蔽双眼。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一、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二、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物质的炫耀和表面的虚荣为追求目标,而是注重内在的品质和真正的价值。三、我们要学会理性分析周围的环境。在生活中,我们无论是做决策还是采取行动,都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环境因素,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

立意:

1.切莫盲目跟风。

2.提升认知自我与外部世界能力。

3.根据自身实际,做出合理行动。


领取完整资料下载链接


【教辅推荐】


往期代找资料

👇👇点击蓝字查看
【试卷】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试题
🔥【试卷】2025年11月,期中考试试卷集锦
【试卷】江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联考
🔥【试卷】2025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试卷】衡水中学2024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二调考试试题
🔥【试卷】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练习卷
【试卷】2024届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联合统一调研测试
【试卷】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二、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皖豫名校联盟”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
🔥【试卷】2025届吉林省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试卷】信息卷(3套)-2025年1月八省联考语文备考信息卷(新高考八省通用)
🔥【试卷】2025届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原卷+解析)
🔥【试卷】2024届九师联盟高三3月质量检测(新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原卷)
🔥【试卷】2024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试卷】2024届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卷
【联读课件】《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试卷】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
🔥【试卷】辽宁省七校2024-2025学年 高一/高二/高三 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2024年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
🔥【试卷】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学、大连八中、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
🔥【资料+课件】课本单元作文同步范文
🔥【试卷+课件】2025届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语文试卷
🔥【试卷】2024届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试题+解析+课件+作文范文)
【试卷】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素质评价二
【资料】诗词大会题库
【课件+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
【试卷】2024学年第一学期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高三年级10月联考
【试卷】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试卷|资料|课件:联考试卷、文言文翻译
试卷|资料|课件:联考试卷+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复习课件、训练……
【试卷】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10月大联考语文
🔥【试卷】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联合考试
【试卷】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2025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字体】给电脑安装好看的字体
【视频素材】2024感动中国颁奖典礼
【群文联读】《苏武传》+《屈原列传》|课件+教学设计+说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领取下载链接

【有惊喜!】

(不会领取也可以加我微信:zhangfan033 暗号:“代找”)

👇👇

芦苇语文
1、分享语文精华知识。2、点滴积累经典好题。3、古诗文的经典精读。4、作文素材精编示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