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影评大赛优秀作品展播(一)| 归去来兮,家园何如——评电影《榫卯》的家园情怀(特等奖)

文化   2024-07-22 11:29   福建  






特等奖

作者:蔡镱珊(设计与创意学院)

指导老师:陈庆华






 题记 

愿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游子如何远渡,你我都有家园可归,有岁月可团圆。


2017年,古建筑题材电影《榫卯》上映,讲述了古建筑复建工程师陈文远与父亲在异地重建家祠的种种经历,展现了时代变迁下中国乡村传统面临的现代化转型。

作为榫卯工艺传人的陈文远,在建筑行业工作多年后,决定返回故乡,追寻真实的自我。在返回工地的路上偶然得知自家家祠被拆除,许多建筑部件被运往云髻山,并将在那里重新组装,改造成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原来,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家祠不得不被拆除。而买下云髻山土地的刚好是陈文远的上司罗总,他希望文远留下,协助重建陈家家祠。尽管陈文远对罗总的傲慢态度和商人心态感到不满,但在听到父亲陈守拙深夜的教诲——“家祠要有立足之地,若无家祠,作为子孙,连个裂缝都找不到。常说尽忠尽孝,现在不是你为罗总尽忠的日子,而是你为陈家尽孝出力的时候了”之后,他还是毅然承担起了重任……具体探讨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感触与思考,我想,可以从主题核心、情感表达、情节安排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主题核心:三组矛盾,交织推衍

导演甘小二说:“《榫卯》,是一部关乎古建,关乎乡愁,关乎精神家园,关乎文化重建的电影。”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一榫一卯,一阴一阳,看似对立,实则和谐,就像电影主人公陈文远在重建家祠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影片以榫卯的意象传导出了在当代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主题。

首先是陈文远和父亲陈守拙之间关于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冲突矛盾。陈守拙坚持使用传统工艺,不愿意接受现代的钢筋水泥,他认为这是对祖先的尊重。陈文远最初认为,建筑只要稳当就行,但后来,他逐渐理解了父亲的坚持,认识到作为家族一员的责任。陈文远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两代人对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同认知,陈文远代表着拥抱现代技术的新一代,陈守拙则倾向于坚守传统,影片通过对话和交流,像榫卯一样,找寻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点,在代际理解中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

其次是陈文远与妻子苏拉之间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差异。尽管两人都是建筑师,但他们的专业兴趣却截然不同。陈文远致力于修复古建筑,苏拉则致力于设计现代酒店。苏拉崇尚西方建筑风格,致力于拆除老旧建筑,以现代化的设计取而代之。后来,当她看到陈文远对古建筑的热爱与真诚后,也逐渐开始理解并尊重丈夫的想法。陈文远与妻子之间的思维差异作为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探讨了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融合现代文化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对家庭内部文化差异的反思,也是对中国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和文化交融的深刻思考。

最后是陈文远与他的上司罗总之间关于艺术追求与经济价值的分歧不合。陈文远负责陈家家祠的重建工作,而罗总是这一景区重建项目的开发商。在各自立场上,陈文远注重细致入微的修复工作,罗总则更关注项目是否能按计划完成,景区能否准时开放并盈利。罗总不断催促加快工作进度,但陈文远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工作原则。幸运的是,最终陈文远赢得了罗总的尊重和理解。陈文远与罗总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当代社会艺术家与商业利益之间的普遍矛盾,陈文远代表着追求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一方,罗总代表着重视市场潜力和投资回报的一方,这样现实性的分歧不禁让观众开始思考——在经济价值的驱动下传统艺术该如何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呢?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经济,三组矛盾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也传达出了影片的主题——尊重传统,坚守传统。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走在故乡的小路上,那种自然那种和谐那种舒服,像风一样,慢慢地飘进了我的心。故乡的小路有的是水泥路,有的是泥土路,但这却没有影响到我对家乡的热情。”当然,电影的目的也不是证明谁的价值观更好,它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不同立场下的文化传承。例如,“我必须做到尽善尽美,一砖一瓦必须到位”的陈文远,转变想法愿意借一百万给陈文远的苏拉,偿还了陈文远垫付的建筑费用和工人工资的罗总……水泥路也好,泥土路也好,这些道路不仅仅是物理连接方式,更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象征,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情感都是深刻且持久的。


情感表达:细腻真诚,舒缓平静

在一榫一卯的嵌合中,电影所重建的似乎不只是建筑,还是主人公的精神寄托。除了所传达出的深刻内核,《榫卯》中不容忽视的还有它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诗性、舒缓。

人与人、人与家园、人与社会,导演非常擅长用扎实的镜头语言将故事情感细腻地表达出,例如家庭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父子间的情感变化;榫卯建筑结构的特写展现了古建筑工艺的精妙;陈文远对母亲的怀念回忆镜头展现了角色的深层内心世界……除了镜头语言的考究细致,影片的细腻之处还体现在“角色名”上。守拙、文远、继泽,祖孙三人的名字既传达了影片对优秀传统技艺、文化的态度,也似乎是角色本身的人生写照与追求:守拙,来源于道家思想,《道德经》中有“大巧若拙”的说法,守拙就是保持纯真质朴,坚守内心纯真;文远,“文”是文化学识,“远”是远大志向,寓意学识广博且理想远大;继泽,继承前人恩泽,延续优良传统,既是祝福也是嘱咐,充满了导演编剧的小巧思。

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细腻含蓄,就像是一幅山水画,留白了诗性的空间,“诗意叙述带来的空间想象,是因为一件事没有说尽”。“颍川世泽”匾额作为影片的焦点之一,它的命运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它究竟在哪儿呢?为什么陈守拙总是讳莫若深?当看到陈守拙擦拭妻子棺材时,镜头一拉,匾额赫然出现,观众便也都懂了……整个故事平实无华,简约但不简单,平静但不平淡。


情节安排:稍显刻意,瑕不掩瑜

当然,《榫卯》也有它的白璧微瑕。在部分情节上,影片为推动剧情而显得过于刻意,例如,罗总这样一个追求利益的商人,最后愿意垫付资金让文远放手去干,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主义的电影框架下显得格外梦幻。另外,在电影的结尾部分,父亲陈守拙的深情执笔家书、回忆母亲以身护匾的情节本该是浓墨重彩的部分,但影片却表现得有些潦草,缺了意韵。不过瑕不掩瑜,影片的动人之处更在于它的真诚与耐人寻味,置身在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之中,幸而有榫卯这样的载体,在繁琐中生出意义,平衡稳定。

深藏于古建筑的筋骨之间,翻飞在匠人的指尖之下,榫卯,撑起了广厦千万间。我们不能否认螺丝铁钉代替榫卯的便利性与普及性,但我们也一定要了解榫卯等传统手工技艺中的智慧,抬首星辰,俯身匠心,传统技艺始终在时光的往复流转中闪烁微光。正如故电影最后陈守拙执笔所书:“祠堂的一榫一卯见证家族世代繁衍,虽则尘世喧嚣,古制有法,法不容乱。唯其工匠肃静,手艺走心,心若止水。原谅为父讳莫若深,甚至不辞而别,当年你母亲以身护匾,我想匾额是她最好的陪伴。归去来兮,家园何如,想那时你自会感受。”昏黄灯光下,一字一句,情意绵长。“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根的意识,有对乡土家园的热爱,有对传统文化的真诚。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交流,都在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乡土,但是无论乡土如何改变,我们的乡愁永远不变。在时代的变化中,我们敢于创新、敢于改革,同样也要敢于不忘初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要珍视乡愁,要在时代的变化中守住家园、守住本心。或许长路漫漫,或许黎明在即,归根到底,我们的乡土,我们的传统,最需要的是我们自己的认可!

排版 | 苏丽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专业)

责编 | 王璠



福建江夏学院图书馆
发布图书馆相关信息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