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更迭倏忽的时代,全球化席卷世界,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边缘化的生存困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影《一个人的皮影戏》横空出世,它以皮影戏的濒临失传作为切入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将我们的视线引向那遥远的偏隅山村,聚焦在皮影戏传人马千里的身上。通过马千里的故事,我们得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中皮影戏的深邃与瑰丽,也窥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挑战。
导演张唯坦诚地表示,拍电影于他而言,不过是为了真诚地传达内心的感受。他热切地期望通过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人文关怀的细腻视角,深入剖析人的精神层面,细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他也希望通过此片深刻揭示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没落的悲哀,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保护意识。于是,马千里和皮影戏的故事应运而生。
皮影戏,被誉为“影子戏”与“灯影戏”,它巧妙地融合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它是匠人们以兽皮或纸板制作的人物剪影,通过灯光的映照,在隔亮布上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戏码。作为“世界电影始祖”和“最早的卡通动画”,皮影戏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上世纪的中国,皮影戏曾掀起过主流文化的浪潮。然而,在这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犹如一叶扁舟,在巨浪中奋力前行,不断面临着被边缘化或娱乐化的严峻挑战,皮影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未能幸免于这一困境。在本片中,观众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存中的垂死挣扎和对现代社会的强烈呼吁。
皮影戏传人马千里原本只是一个在遥远山村里用情怀坚持演绎皮影戏的普通人。然而随着以张教授为首的人群前来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千里平静的生活逐渐掀起波澜。在张教授和法国女人索菲亚的强烈提议下,马千里决定为皮影戏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一系列故事也缓缓展开。
为了成功申请非遗,马千里迫切地寻找着皮影戏的继承人。他在村里四处奔波,期待能觅得一位有潜力的孩子,将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可他却屡遭家长们的婉拒,他满腔的热情渐渐在冰冷的“闭门羹”中消磨殆尽。家长们之所以对孩子的皮影戏传承持保留态度,原因其实一目了然: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物质的丰盈往往被视为高于精神的追求。皮影戏这门艺术的传承,虽充满精神层面的价值,却难以直接带来物质上的丰厚回报,因此,皮影戏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挑战。
怀着对皮影戏的炽热情感,以及期望其成功申遗的迫切心情,法国女子索菲亚特意为马千里牵线搭桥,让他在繁华的都市里有了展现才华的舞台。一句句“艺术家”,一声声“马老师”,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都让马千里这位原本淳朴的手艺人渐渐在名利与财富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五日之隔,合作商便提出了荒诞的要求——让马千里与变形金刚联手拍摄宣传海报,将传统的皮影人物换成变形金刚,甚至入驻酒吧进行表演,与此同时,人们对传统皮影戏的热情也逐渐冷却。马千里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他既想通过商业化手段获取财富,又不愿背离初心,舍弃传统皮影戏的本质,但好在最后他选择坚守初心实现了自我救赎。我们可以看出,在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中,传统皮影戏似乎并不能够与当代社会生活融合,未能迎合大众日益变化的审美观念,与现代价值观产生了不小的摩擦。因此,人们往往难以静下心来,深入体会这门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之美。
电影中的城市合作商与村长表面上似乎毫无交集,但实则目标殊途同归,他们皆将皮影戏视作谋取利益的工具。村长深信,一旦申遗成功,便能获得国家的资金与政策扶持,推动全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此,他不惜斥资雇佣演员扮演皮影爱好者,以营造马千里继承人的假象,那些所谓的热爱,不过是金钱下的幻象。而城市合作商,则披着“创意”的华丽外衣,实则意图将皮影戏低俗化、娱乐化,企图通过商业炒作,榨取皮影戏背后巨大的经济价值,将其变成牟利的工具。
《一个人的皮影戏》一经上映,便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更从皮影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中,折射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尴尬与困境。这部电影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的呈现,它更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深刻文化反思。通过对主人公马千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内心情感波澜的细腻描绘,许多观众深受触动,他们开始审视并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漠视态度,进而人们对于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也被引发。与此同时,众多文化学者和知名人士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皮影戏》不仅内涵丰富、深邃,其艺术价值也堪称上乘。申遗失败后,马千里选择坚守初心,回归山村,独自演绎着无人观赏的皮影戏。他的形象象征了那些孤独而却在不断坚守的文化守护者,他们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敬意与传承决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被看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保护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保存和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是对民族根源的深切礼敬和对历史的尊重。此外,政府和相关保护人士也深受启发,积极转变保护观念,完善保护制度,以更为纯粹的心态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坚决避免盲目迎合市场需求,坚守传统艺术的本真与特色,确保保护工作真正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如何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有效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呢?深入思考这部电影,我们或许能寻得答案。在避免将皮影戏等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的前提下,我们应坚守其文化精髓,保护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元素,使之更贴近现代审美与需求,这样既能吸引观众眼球,又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走出传统文化无人愿意继承的困境,政府也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支持,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文化传承事业,并将其融入教育体系,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事实上,中国政府近年来已表现出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敬意,对非遗项目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不断建立健全非遗文化的保护机制,大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皮影戏作为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然而,即便在如此有力的保护措施下,皮影戏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是文化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更是每一位青年人责无旁贷的任务。
青年人,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更应承担起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故我们不仅要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也需要多元化多渠道保护传承和特色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守住初心,探索活态传承,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其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此外,我们还应毫无畏惧地面对传统文化发展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在披荆斩棘中开拓新天地,在坚守初心中创造卓越成就,用我们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篇章。
排版 | 苏丽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专业)
责编 | 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