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就仿佛一杯醇香的佳酿。再次拜阅《志愿军:雄兵出击》,其流露出的爱国强军之思与神乎其技的叙事方式、艺术手法,时至今日仍令我心神震撼、心生钦佩。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以朝鲜战争为历史背景构筑的鸿篇巨制,主要以人为叙事线索,通过一主、一支、一暗,三人三线展开叙事,勾勒出电影全景框架;并结合精妙运镜、光影声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丰富故事精神内核,描绘出一幅宏伟的叙事史诗,在银幕上重现了那场波澜壮阔的宏大战争。
谨以强军之毫,挥墨和平之诗
在主旨深度方面,作为一部国庆档上映的贺岁大片,本片毫无疑问地将爱国主义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作为一部以战争作为核心题材的电影,其中蕴含着的强军强国之思、呼吁和平之意已然是翻涌其间、呼之欲出。
“因为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生存下去。”周总理一句话道尽了世间至理——真理只在剑锋之上,外敌畏威而不怀德,唯有强大的武力威慑才能守护一方国土的安宁。由此观之,强国强军之路不得不行,也势在必行。
于如此信念之下,一支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应运而生。他们以血肉之躯扛起社会主义这面红色大旗,抵御着钢铁洪流、抗击着来犯之敌,在资本主义政体环伺的世界上,支撑着中国这么一个红色共和国,从百废待兴的旧社会蜕变至国富民强的新时代。
不过,影片虽字字言战,却处处反战。如纪实般陈列于眼前的血腥战场深刻地告诫着我们:战争没有赢家,所有人都是被欲望所奴役的败者。
可曾见,漫山遍野的白布下,静默着的都曾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亦难堪,出征时的欢声笑语,被凌冽的寒风撕扯得粉碎。这些伟大的前辈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国家,献给了国际共运的崇高事业,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但他们之所以无畏赴死,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战争的残酷与民族的恩怨,理应仅存于前人遥远的回忆中;呼吁和平与反对战争的思想理念,更应凝聚为当今全人类之共识。
勿忘国耻,牢记的并非仇恨,而是那段艰苦岁月中知耻后勇的奋进之心。
三线并举齐叙事 三人同心共卫国
在叙事逻辑上,本片主要采用了三线并叙的方法。
主线是以李默尹为叙事载体,串联起那场旷世之战因果始末。他作为承上启下之人,链接着宏观决策和微观战役,既全程参与了各方探讨、激烈辩论的文戏,又一线投身了炮火喧天、热血翻涌的武斗,但二者又都是浅尝辄止、并不过分深入、浪费笔墨,而是把舞台让给了活跃其间的诸位历史舞者。所以,相较于其他亲历者,他更像是一位相对冷静的见证者,这不仅符合他战场观察员的身份特性,也塑造出了一个冷静克制、纪律严明却又平易近人、敢于直面危难的军人形象。影片借助他在朝鲜战场的活动轨迹移步换景,从逻辑、空间、时间三个叙事层次上串联起整条主线,使得剧情紧凑的同时又不失顿挫波折,各路角色于他的视界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将一场场战役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支线叙事下的领军之人是伍修权。面对四面受敌的外交大环境,军人出身的他临危受命,带队前往联合国,与诸多居心叵测的他国代表针对“朝鲜战争的正义性”这一论点展开相互攻伐,于波橘云诡的国际局势中想方设法为祖国争取到最大的外交利益。
可以说,这一幕是整部影片毫无争议的剧情高峰。前一幕恰逢三连血战松骨峰、死守不退,燃尽最后一丝血气的高光时刻,血与火的激烈交织将观众全部的视听感官充分调动了起来,正是思绪飞扬、心潮澎湃之时,高高悬着的心尚且来不及落下。然而就在此刻,随着影片蒙太奇式的几次快速切换,伍修权慷慨激昂的陈词响遏行云,两条世界线终是并轨而行、交相辉映。他跟随着阵地上三连的幸存者们一同举起了手,高举着他们对胜利的殷切盼望,于绵延焦土中、在外交阵地上,发出了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呐喊。这一刻,影片在一瞬间完成了从武斗巅峰到文戏巅峰迅速转换,外交战场和正面战场同时进入全篇的情感最高潮,捎带着观众们的心重新冲向另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后,深埋于主线之下的那条暗线,是一位小人物凄楚的命运。杨三弟,原118师通讯排战士,在通讯排因保卫师部几近全军覆没后,他被李默尹带到了司令部,也因此结识了隐姓埋名于此的“刘秘书”毛岸英。可世事叵测,毛岸英因试图在美军轰炸下抢救地图而英勇牺牲,刚走出战友阵亡阴影的杨三弟很快又陷入失去挚友的悲痛之中,最终只能对着被烈火燃尽的断壁残垣发出绝望的呐喊。
毋庸置疑,他是影片塑造的一位悲剧角色,他的成长是以战友们的不断牺牲为代价。稚嫩的他在漫天炮火下只得低头紧随着战友的脚步不断向前,已而蓦然抬首,却发现面前再无为他遮风挡雨的身影,唯余己身孑然一人。
何其悲哀,他撕心裂肺的呐喊没入美军炮火轰鸣声中,显得如此苍白渺茫,竟掀不起一点涟漪;何其不幸,他声嘶力竭的呐喊回荡在时代的旷野之上,显得如此寂寥无声,竟听不清一丝回音。
他身上擦不净的红与黑、脸上抹不去的血与尘,是那一代人面对战争时最真实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永远抹不去的一道殇。
技法有尽韵无穷 声色光影塑绝景
从艺术手法上看,本片亦是新颖独到、成就斐然。
首先,影片的运镜堪称幕幕高光。通过推、拉、仰、俯等多个视角兼顾了人物对话及战场全景的不同需求。譬如在描绘伍修权第一次与美代表奥斯汀见面的场景时,影片先是近景刻画其坚毅侧脸,随后推后、旋转、并拉远镜头,以一个中近距离将伍修权的背影和奥斯汀的正面容纳在一个镜头内,并轻微虚化模糊场景中其他人的身影,着重塑造二人对立的场景;而到了正面战场上,影片就多采用俯与仰的运镜,其中最令人过目难忘的便是俯视视角镜头逐渐拉远,将战场惨烈的全貌一寸寸展现于观众的面前,相比先前的横向运镜,这种运镜方式显然更适合宏观场面的描绘,不可谓不是手法独到、构思精妙。
其次,不得不说本篇大量的伏笔、铺垫、隐喻和欲抑先扬也是一绝,其中佼佼者便是故事开始时丰泽园向着朝鲜战场过渡的这一片段。其间,影片先是渲染一幅宁静祥和的丰泽园光景,再以毛主席“冬去春来”的感慨一边引导着观众的心理预期朝着正向发展,一边悄悄埋下伏笔。随后,伴随着李默尹的出现,剧情逐渐开始反转。小战士掉落在地上的地图“不经意”间露出“朝鲜”二字,留下了铺垫,因此指战员的那句“打起来了”顺理成章地将我们和主席一同从艳阳高照的丰泽园内拖入冰冷刺骨的淅沥暮雨中,拉入了前往共商朝鲜时局的会议的路途上。此时此刻,阴森昏暗的雨夜暮色昭示着狼烟四起的时事危局,而在雨中执伞而行的两位伟人正是新中国坚不可摧的护国之伞,牢牢地将这片广袤的热土护在身下,隐喻于无声间浑然天成,一切尽在不言之中。至此,伏笔回收,新中国建立的喜悦为朝鲜的骤变所冲散,欲抑先扬的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难看出,大量的表现手法不仅令剧情的推进十分自然惬意,也使得影片在意蕴流露更加委婉含蓄、诱人深思的同时,还能让剧情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充满着跌宕起伏的表演张力。
最后,影片的美术功底亦是冠绝业界。在光影与声乐的配合下,本篇成就了多个画风不同场景的完美转换,从暖风和煦时的北京丰泽园到淅沥暮雨下的朝鲜时局会,从尸横遍野的焦土阵地到聚光灯下的外交战场......可谓是景随情移、步步精准,将环境渲染和剧情推进水乳交融,通过心理暗示,完美地把握住了观众的情感起伏,人为主动地使得观众的情感高潮和剧情高潮尽可能贴合,令影片的表达效果更具穿透力,更能直抵观众的灵魂深处。
排版 | 苏丽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专业)
责编 | 王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