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
作者:蒋一涵(海峡财经学院)
指导老师:陈庆华
我是在夜晚的宿舍里看完了这部电影。
开了宿舍的门,倚靠在掉漆的栏杆边。料峭春风还带着些许寒意,月轮清辉早已洒在一旁,停留了整个晚上。
然而,我还在回味。
煌煌盛唐,半卷开元盛世,半卷安史之乱,要塞进短短的一部电影中,多少都是有些仓促的。
目之所及,描绘盛唐光景的剧集繁多芜杂,但敢于深入挖掘盛唐转折落寞时期的作品却屈指可数。长安三万里》就是这样一个例外。这是一部以诗词为魂魄、以诗人为载体的电影,藉由168分钟的时间跨度,以高适的回忆与自叙展现了李白与高适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细腻刻画了大唐由极盛走向衰微的历史拐点。暂不去细究其还原历史的真实度与严谨性,但由此开端,对中国历史的传播,无疑是益处良多的。
在大众的心目中,每当谈及大唐,盛唐的形象仅是一枚硬币的一面,李白的风采亦不过其生命乐章的半阕。还有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贞观盛世的辉煌伟业,以及那绮窗绣户、斑斓生辉的帝都长安……然而,这只是大唐帝国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一半,另一半则深深地镌刻在安史之乱那血与火的篇章之中。历经安禄山的叛乱,永王李璘的割据,皇室内斗的动荡,以及平凉的背叛……那盛世的记忆早已被血淋淋地撕裂分割,成为斑驳历史掩埋下的碎片。
影片以在沙场上与吐蕃奋力搏杀的西川节度使高适为开场,通过他的回忆,串起自己与李白等人的运命交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李白无疑。提及李白,在中国大约是无人不知的。世人往往颂扬他那超凡脱俗的诗仙形象,铭记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骨铮铮、豪言壮志。但这仅仅是李白人格拼图中的一部分。在他的内心深处,同样潜藏着对仕途及荣耀的炽热追求,为此李白曾两度入赘权门,在暮年之际又因追逐官场而误入永王李璘的乱局。
李白,似一位凌风御气的谪仙,幸逢繁华盛唐,才得以纵情歌酒、吟咏风月、裘马轻狂。相较之下,高适则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虽然也会被李白那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情怀所触动,然而却更能洞察隐藏在大唐繁华表象下的社会裂痕与民生疾苦。
为什么电影以高适为第一视角?我想,大抵是因为,高适与李白虽同为名垂万世的诗人,二者在性格上却形成了鲜明对比。剧中高适对李白说:“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盘桓。”高适虽然缺乏李白的那种天赋异禀,却深谙勤勉之道,他在仕途上虽历经坎坷,却终能大器晚成。李白向往修道求仙,高适则坚信“子不语怪力乱神”。面对与裴十二的比武失败,他说“是我年少轻狂,自以为是”,“终有我大展身手的一日”,这是何等坚毅的奋斗者啊!
李白无疑是文采斐然的天之骄子,他的个性放荡不羁,但这种性格特质在政治的浩乱纷争下尤其显得格格不入。影片前半部分,随着老年高适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等众多如同星辰闪耀般的诗人次第登场,共同织绘了一幅盛世大唐文化繁荣绚烂的壮美画卷。然而,当影片步入后半段,随着安禄山、郭子仪、哥舒翰等人物的相继出现,叙事基调陡然转向悲凉。曾经星光熠熠的文人墨客们命运各异,或被贬谪,或遭流放,更有甚者含冤而终。乱世之中,郭子仪、高适等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国家危亡之际,生灵涂炭之时,正是这些军事将领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守护着江山社稷。在动荡的时代洪流中,诗人们是无法独善其身的。
安史之乱中,高适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他与哥舒翰共守潼关,面对大军压境,虽全军溃败、一度濒于被捕,却依靠一身精湛的武艺突出重围。那原本在盛世仅供娱乐表演的枪法技艺,在此刻却是发挥了真实的战斗力。
他亲眼望见长安城化作一片火海,黄鹤楼化为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正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的旷世凄景……那些曾在和平年代醉心文艺、无拘无束的文人墨客们,恐怕从未想过大唐竟会陷入如此境地。而这一切,早已被高适愤恨地在写在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唐以其博大的胸怀滋养了文人墨客的才华,而他们又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妆点了大唐的盛世华章。而当盛世崩塌、群魔下界时,文人却大多无力回天。
高适的一生,仿佛同一卷平凡且破旧的日记本一般,当中记载了他的坚韧与抉择。相较于李白在大半的人生中沐浴着盛世阳光,杜甫在乱世的阴霾中挣扎、借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记录下漫卷风雨飘摇,高适的后半生则是在铁马冰河中度过的。他参与平定永王之乱,拯救睢阳之困,抗击吐蕃入侵,从一名低微的掌书记逐步升任为西川节度使,成为唐朝诗人中军功最为卓著者。《旧唐书》也毫不吝惜地评价:“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影片的最后,高适与小童在河畔漫步,小童喃喃道:“王维,王维的……我读不太懂。”高适则以那历经岁月沧桑的笑容来回应:“以后会读懂的。”
是啊,以后会懂的。
其实我在阳台想了很久后,才写下了这些文字。我想说的正是那句:“以后会懂的。”
正如少时的我们,在家长与老师的鞭策下,记下了那些冗长且乏味的文字。当时不懂,一页翻去,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东坡,那是吞吐天地万象的豁达洒脱;再一页,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生前身后名”的稼轩,那是萦绕在心头近千年不散的孤剑自鸣。原来,那些曾经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文字,早已润物无声地蓄满了心灵的洼地。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人生的苦难冲垮了堤坝,记忆深处的泥泞也被冲刷,终于会懂得了,感悟了,又多见了这世界一分。
上个月考研成绩出了,我又见了许多人的失意。可是呢,成功只是少数人的波澜壮阔,失败才是多数人的习以为常。我们不能要求人人皆成李白,但我们可以做高适。如同毛主席教导我们的那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高适并非一开始就预料到自己会成为三镇节度使,正如,长征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目的地会是陕北的。我们所有人,应该,或者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走好自己脚下的路。
吕蒙正的《破窑赋》中有这么一句:“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人生,它璀璨如歌,只希望人人都多爱这世界、多爱自己一分。
不要说那关塞已是极边,毕竟还有那皓白的云雪,迷迷漫漫……人生的路还长,诸君共勉。
排版 | 苏丽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专业)
责编 | 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