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兄,您都这样了,你确定人家缺你SM?
文化
2024-11-16 00:02
河北
⬆️点我 ⬆️
李治还是很高兴,又多了一个儿子。毕竟这个时候武则天38岁了,不折不扣的大龄产妇。出生的那个月,李治就令僧、尼、道士、女官致敬父母,为他祈福。很多人说,你看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后面两个孩子都有日字,只有李贤没有,所以他不是亲生的。李旦一开始并不叫李旦,而是叫李旭轮,估计是按照他出生时辰给取的。太阳刚刚升起时出生的孩子。后来,李治和武则天觉得自己取得太随意,就去掉了旭,叫李轮,也没有日字。(李显中途被改名过,叫李哲,也没有日字。)李旦活了54岁,李轮这个名字跟了他小半辈子,一直叫到678年,16岁,李治和武则天才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旦。后来他被赶下皇位,被立为皇嗣的时候,李轮这个名字和他再续前缘。你可以想见,李贤当太子时注《后汉书》,李旦,不,李轮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是有多崇拜他。我们来看看他做相王的时候留下的诗歌(缺的字就是丢失在历史长河中。小声吐槽一句,我怀疑就是因为比划太多,刻糊了):你知道中国古诗那么多,只有三个人(唐李旦、金曹之谦和清钱谦益)用“嶾(yǐn)嶙”这种你看过去就不知道怎么读的词来形容高耸突兀的山峰。每次读到这个词,都能感觉到李旦写这首诗嘴角满意的微笑,周围人的一脸懵逼,旁边负责记录和雕刻的侍从深深的怨念。就是说因为李轮是小儿子,所以要特意留在身边疼爱。这也是因为他是忙内,幺儿,并非是他自身的才能。他没有得到过像李治对李贤那样长篇大论的夸奖:“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我曾遣读《论语》,至'贤贤易色',遂再三覆诵。我问何为如此,乃言性爱此言。方知夙成聪敏,出自天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李旦也从未发生过让父母糟心的事,类似斗舞斗鸡,读书不用功,乱搞男女关系。李旦很乖很听话地读书,一直到22岁,老妈把他从书房里拖出来当皇帝。李旦在武则天当太后这六年时间里,也和他之前的人生一样,几乎像一个透明的人。如果用朱自清的一句话来总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686年,武则天要还政于他,他拒绝,让武则天继续执政。那么686年,武则天都要还政于他,他为什么不接受?由于父母的权力欲,太子尚且弱成这样,他一个亲王又能有什么权势呢?何况他也没想到李显会整这么一个乌龙,让他不能好好学习!可是他得隐忍,从上位以后就开始观察,为什么李家会沦落如此。武则天夺权的路上一直不太平,这给予李旦很好的一个积累自己的过程。首先,他一开始说的是扶持庐陵王,这家伙都凉大半年,好吗?后来又找了一个和李贤长得很像的人,说李贤没死,我要扶李贤。比如裴炎,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对武则天说:你还政给李旦,他就没借口了。这种说法,就是相当于有人因为你戴帽子很丑diss你,结果你朋友给你的意见是你可以穿上袜子试试。说白了,李敬业和历史上那些打着清君侧的叛党没什么区别,他要推倒的是现在的皇权,并不是针对武则天。如果没有武则天,只有裴炎,他也会骂裴炎“窃国小贼”。《资治通鉴》记载在李敬业起兵后,他手下的谋士给予了两个方案:“明公以匡复为辞,宜帅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薛仲璋说守金陵,老大以后也算是有块自己地盘的大佬了:“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不如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结果,李敬业就是遵从了后者的意见,使唐之奇守江都,将兵渡江攻润州。“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武则天能够得到现在手里的权力,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她背后的北门学士。北门学士对于武则天的重要性相当于文学馆对于李世民的作用。但当时这些北门学士也是效忠于李治的,他们只是通过这种途径,避开传统士族对于官职的垄断。这些人在李治统治时期,已经把自己的利益和李唐皇室挂钩,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了自己的权势,却不能完全被武则天做把握。所以武则天必须要把他们铲除,把他们的权势变成完全属于武则天的势力。既然投靠武则天的人无非就是升官发财,那么同样她也可以用升官发财将这股力量进行瓦解。通过告密这种手段,将势力集中在自己的亲信手中,来俊臣等人便是典型的案例。这是武则天要完全得到朝廷的权力,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后来,武则天称帝后,要和李唐皇室和解,说要立他为太子,当时他已经是李唐宗室的代表人物,可他拒绝了。再再后来,太平公主污蔑李隆基会篡位,他表示,干嘛那么费功夫篡位,我直接让不就得了。然后直接自己当了太上皇。可在唐隆政变后,当所有李家的敌对势力终于在那一天彻底完结的时候,李旦抱着李隆基嚎啕大哭:李旦这一辈子做的就是保全李唐皇室的社稷宗庙,或者这么说,他努力地把一个四分五裂的李唐宗室在武革唐命的大浪中一点点粘合在一起。哪怕最后这个势力不属于他,他也不在乎,但李唐一定要活下去。李旦第一次即位的时候,当时李唐皇室的权势也被瓦解了不同的势力。北门学士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亲武派),裴炎为代表的李旦派(他自己是傀儡),还有刘仁轨代表的太子(庐陵王)派,以及李家的宗亲。而他拒绝武则天的还政,除了武则天本身并不是真心,他也拒绝站在李显的对立面。李旦基本上没有在朝廷上为任何人任何事说过任何话,即便裴炎被杀,他还是沉默的。李治还活着的时候,武后为加强统治,召刘祎之、元万顷等六人入禁中为“北门学士”,助撰《臣轨》等书册,并参决时政,协助武后处理政务,分宰相之权。可以说没有刘祎之这些北门学士,就没有现在的武则天。因为有人告密(诬陷)他说武则天应该还政给嗣君(李旦)。李旦为他求情,免除了他家人的死罪,并从监狱里放了出来。可是刘祎之还是非常感谢李旦,写了一篇谢表,就直接赴死了。李旦不计前嫌,也要用自己薄弱的力量去救李唐的敌人,这个举动有没有争取到了北门学士所代表的寒门官员。神龙政变中,李旦所率领的南衙禁军,南衙又叫南司,是唐朝宰相的治事之所。李旦如果人生有什么黑点,就是裴炎死的时候,他没有说一句话。关于这一点,裴炎到底是忠,还是奸?或者裴炎死得冤不冤?从裴炎起家来说,他是当年主审李贤的官员之一,正是因为他们查出了李贤私藏铠甲,才让他锒铛入狱,从此裴炎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步步高升。值得注意的是,李显被废的当月,有两个官员的任命已经下来了。太常卿、检校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检校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刘祎之是北门学士,当时还是武则天的人,这自是不用说。他曾经担任过宰相,很快又被罢免了,在裴炎死后,就被贬到了象州,从此无记录。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他出于京兆王氏,按《大唐新语》,他与裴炎是舅甥关系。两人同时任命,再次实锤了李显下台是武则天和裴炎的通力合作。面对李显的胡闹,裴炎是完全有权力和能力控制住他,而他却选择和武则天一起把他赶下台。霍光是忠心,可他权倾朝野,他的存在对于皇帝来说就是奸的。裴炎为中书令,在李治去世后,他就把政事堂移到中书省。三省中尚书省仅刘仁轨在位,而他当时已经八十二岁,且远在长安,需要镇守京师。门下省仅刘景先守侍中(即见习侍中),景先原为裴炎下属,不敢与之争权。裴炎把政事堂这么一迁,确立了中书省在三省中暂时的主导地位,他宰相的权力得到空前的扩大。其实,从李旦即位后,裴炎和武则天三次对峙,也能看出来即便裴炎是武则天扶持起来,此时已经能和她对抗了。但其实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对裴炎和武则天对抗的三件事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甚至不合逻辑的地方。第一次,武则天要立七庙,裴炎反对,让她别学吕后,太后不高兴!七庙分别的指四亲庙(高祖,曾祖,祖,父)、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汉初的时候礼制混乱,刘邦也就老爹死的时候,想起来:哎呦妈呀!得有个祖庙!赶紧整个大的!还有,其他郡国也姓刘,你们也得整,不要忘本。到汉元帝的时候,祖庙也不止七庙,是一百六十七庙,堪称大汉第一连锁品牌。每次祭祀,汉元帝都哭得跟个泪人似的,不是他有多孝顺,是那么多个庙祭祀用的粮食能把他急得心绞痛。何况到了汉元帝,大汉虽然经过短暂中兴,可总体还是叫花子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大臣一开始给的方案是五庙,可是当时元帝前头已经不止有高祖,他是第十一个皇帝,前头有十个。有说皇帝要公道你就不要爹啦,有说太远的别要啦高祖的爹谁来着,还有几个是你叔祖也算啦,后面暂定了是七庙。因为汉元帝的子嗣没能延续,汉哀帝就觉得都是因为得罪祖宗,又扩编成十一庙。真那样,就哀帝时期的国民经济,估计每次祭祀,哀帝能抱着他的董贤一起哭到脱水。反正历朝历代,各种权衡,在怕祖宗记仇的精神追求和怕肚子会饿的现实问题徘徊,终于确定下来七庙,这个比较合理以及大家都能接受的礼制。回到武则天这里,七庙是帝王的配置,这件事是从汉代开始,到了唐,基本就是读点书的人都知道。太后临朝,天授初,又降豫王为皇嗣。时太后侄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及追王父祖,太后将许之。炎进谏曰:“皇太后天下之母,圣德临朝,当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太后曰:“吕氏之王,权在生人;今者追尊,事归前代。存殁殊迹,岂可同日而言?”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太后不悦而止。《资治通鉴》也记载了,武氏七庙的确就是天授元年九月下旨修建的,此时武则天已经是皇帝。她建七庙是合理合法的。当时李显刚刚下台,屁股的余温还在宝座上,武则天提出建七庙,怕不是脑子坏了吧?裴炎身为宰相,智商一起下线,也只是说: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裴炎是不知道七庙意味着什么吗?这还是自不自私的问题吗?我们假设《旧唐书》记录出错,整句话都不是讲七庙,那么裴炎到底反对的是什么呢?光宅元年九月,己巳,追尊武氏五代祖克己为鲁国公,妣裴氏为鲁国夫人;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郡王,妣刘氏为王妃;曾祖俭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为王妃;祖华为太尉、太原郡王,妣赵氏为王妃;考士皞为太师、魏王,妣杨氏为王妃。炎进谏曰:“皇太后天下之母,圣德临朝,当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太后曰:“吕氏之王,权在生人;今者追尊,事归前代。存殁殊迹,岂可同日而言?”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武则天当时册封的是先祖的王位,的确和当年吕雉大肆封异姓王的行为很像。武则天回应得也非常得体:吕雉封的是活人,我追封的是死人。两者可以同类而论吗?但裴炎的最后那一句“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野草难控,不能让它生长,殷商灭夏,不过是眼前的事,不能让它滋长!君臣有别,裴炎是在说谁是野草,谁又是殷商,谁又是夏?当时还活着的李渊儿子韩王元嘉和鲁王灵夔是李唐皇室的长辈,大家都多为亲近,武承嗣和武三思就劝武则天找事杀了他们,绝李唐宗室的名望。时韩王元嘉、鲁王灵夔等皆皇属之近,承嗣与从父弟三思屡劝太后因事诛之,以绝宗室之望。刘祎之、韦仁约并怀畏惮,唯唯无言,炎独固争,以为不可,承嗣深憾之。这件事也很不合逻辑,找事情把人杀了,就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李旦才刚刚坐上皇位,这天下还姓李,你就要绝他们宗室名望。武承嗣和武三思还那么大大咧咧地就在朝廷上和武则天说,这怕不是失了智吧?刘祎之和韦仁约听了,当然不敢说话,因为怕武承嗣他们疯了会咬自己。而且非常搞笑的是,在这之前,武则天刚刚册封了李治的庶子:徙毕王上金为泽王,拜苏州刺史;葛王素节为许王,拜绛州刺史。而且唐朝皇子都外放,这两老头都在外地飘着,他们手里没兵没钱的(多谢太宗高宗刻薄父子),地痞都懒得打劫的那种,你杀他们俩,声望是灭不了,但民愤应该会激不少。而且《旧唐书》自己在列传中又记载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及天后临朝摄政,欲顺物情,乃进授元嘉为太尉,定州刺史、霍王元轨为司徒,青州刺史、舒王元名为司空,隆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苏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并外示尊崇,实无所综理。武则天临朝摄政后对李唐宗室是外示尊崇,实无所综理,就是表明光鲜但没有实权。“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裴炎想乘着武则天前往龙门的时候,发动政变,逼武则天还政。雨一直下,武则天没有出去,所以计划终止。七月,温州大水,流四千馀家。八月,括州大水,流二千馀家。就像我们今天,强降雨同时发生在多地,才会导致大规模洪灾。嵩阳令樊文献瑞石,太后命于朝堂示百官,冯元常当场就反封建迷信:“状涉谄诈,不可诬罔天下。”武则天很可能是为印证祥瑞,至少她要表现相信和重视祥瑞的态度,前往龙门。裴炎这个时候发动政变,逼武则天还政,虽然没成,但让武则天知道了,肯定是非常愤怒。秋,徐敬业构逆,太后召炎议事。炎奏曰:“皇帝年长,未俾亲政,乃致猾竖有词。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御史崔察闻而上言,曰:“裴炎伏事先朝,二十余载,受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乃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鞫之。及李敬业举兵,薛仲璋,炎之甥也,炎欲示闲暇,不汲汲议诛讨。太后问计于炎,对曰:“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监察御史蓝田崔詧闻之,上言:“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太后命左肃政大夫金城骞味道、侍御史栎阳鱼承晔鞫之,收炎下狱。炎被收,辞气不屈。或劝炎逊辞以免,炎曰:“宰相下狱,安有全理!”九月徐敬业起兵,里面还有裴炎的外甥。这时裴炎表现很淡定,不急于讨伐。武则天问他计策,他回答:“你让皇帝亲政,自然能够平反”。这时御史上前说:“裴炎已经大权在手,没有别的企图,怎么会让太后还政?”于是,裴炎入狱。裴炎甚至直接表示:“宰相下狱,不能活着出去。”整件事很迷,裴炎的态度很迷,为什么他面对起兵很淡定。此时武则天已经开始告密制度了,所以很多事情,她是知道的。好死不死,九月,徐敬业起兵,里面还有他外甥。他本想借着这个机会逼武则天归政。可是武则天反打一手,当她用一个似乎很无厘头的理由把裴炎锒铛入狱。一旦入狱,裴炎是一个聪明人,心里明白,一切都暴露了,他死定了。是问题来了,武则天真的回到后宫,还政的权力是会在李旦手里,还是裴炎手里?别忘此时,三省还是中书省为大,裴炎大权在握。李治的帝相平衡已经不复存在。事实上,在后面我会说,裴炎入狱后,很多人跳了出来,其中包括了手握重兵的程务挺。武则天不是怀疑他和徐敬业勾结,这只是借口,真正怕的是他和裴炎勾结。七月,突厥进犯,九月,以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备突厥。如果你是武则天,八月的时候差点被裴炎政变,九月他的亲戚跟着别人谋反,他没有第一时间贡献计谋,反而是让你归政。其次,你把这个人入狱了,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立刻为他求情,你会不会害怕?而裴炎的结局其实更早注定了,就是他打破了帝权和相权的平衡,让三省,名为三省,其实他一人独大。武则天与其说杀的是裴炎,不如杀的是失衡的相权。这是所有君王都会做的事。所以,当裴炎和程务挺一死,武则天立刻调整宰相班子:补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裴炎死后,以他为首的宰相势力开始土崩瓦解,这其中就包括了武则天的北门学士。说句不好听的,裴炎本身也是武则天扶持起来的,这也算是成也太后,败也太后。因为他看出了武则天为了打击裴炎,使用非常手段,硬是拉扯出了一只新的势力——武家。而此时武则天和武家是福祸相依,她必定要让它吞噬其他的势力,就是李家。李旦从没不着急笼络宗室,因为现在的李唐宗室根本就不会支持他。在武则天称帝后,朝中大臣不止一次救下了李旦,保住了他皇嗣的位置。可见李旦不是不知道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只是他能做的实在有限,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他不会贸然行动。正是这样的作为,让他即便退位后,还能留在长安,而不是远离政治中心。李显后来会有韦后叛乱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长期远离政治中心,缺乏自己的势力,对于政局的把控能力实在有限,不得不寻找值得相信的依靠。武则天称帝完成的六年里,李显过得很辛苦,李旦也过得步步维艰,几乎是刀口底下求生。这一年,八月,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发对武则天,结果都兵败身死。面对这样的局面,十二月,李旦选择带上自己的嫡长子,当时的太子李成器,主动跟随武则天去洛水参加“拜洛受图”大典。所谓的拜洛受图就是武承嗣安排了人放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在洛水,让人挖了出来,献给武则天。实在很想吐槽古人这种恶趣味。神仙什么的也算是神灵界的公务员,天天刻这种泄露天机的话,怕是工作不够,闲的吧。这种明摆着就是要自己当一辈子傀儡的典礼,李旦不旦硬着头皮参加,还带上了自己的太子,可以说把自尊心踩在脚底下。是岁,则天以明堂成,将行大享之礼,追皇宗赴集。元嘉因递相语云:“大享之际,神皇必遣人告诸王密,因大行诛戮,皇家子弟无遗种矣。”撰遂诈为皇帝玺书与冲云:“朕被幽絷,王等宜各救拔我也。”冲在博州,又伪为皇帝玺书云:“神皇欲倾李家之社稷,移国祚于武氏。”面对武则天,他是撺掇李氏宗亲造反的元凶,面对李姓宗亲,他是背弃祖宗的叛徒。如果你们觉得这不是陷害,那对比一下唐隆政变,李旦的亲儿子李隆基在造反的时候的所作所为吧。或谓隆基当启相王,隆基曰:“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启而见从,则王预危事;不从,将败大计。”李隆基说,不必,事成一切归功于我爹,事不成,我们自己担下,也没必要为难他。这里不得不说,李隆基年轻的时候真是一个铁血真汉子,有担当有胆识,很有孤胆英雄的决绝。再看看那帮本应该帮着李旦,好好团结一切力量的李姓宗亲,他们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要把李旦往死路上推。事实上,李贞他们并不是这一年才想造反的,而是李旦即位那一年,他们就想反了,整整准备四年,这四年里,李旦不仅完全不知情,而且还要为他们背锅。这里不是李贞他们心狠,而是李旦即位,虽然名为皇帝,其实他们这些李姓宗亲还是把他看成武则天的儿子,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人,根本谈不上什么信任,更别说和他联盟,成为他的势力。八月,冲先发,诸王莫有应者,独贞将兵攻上蔡,破之,而冲已败。其余的人表示: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一辈子也不可能出兵。我只能对你有感情上的支持。当然他们凑不出兵马,和李世民李治动不动就削人家的地,降人家的爵,时不时再打压一下人家的气焰,是有直接关系的。很简单,当时李旦还是皇帝,无论李贞他们有没有把他当成李家人,他终究姓李。而武则天当时已经64岁了,离七十古来稀,只有六年。当时反武人士完全有信心可以喊出那句口号:“同袍们,加把劲,武太后驾崩还有六年!”李贞他们也是很不容易的,好容易攻下一县,给他拉壮丁,硬是拉出了……十万对七千,李贞表示我只是占了小小的一个县,用得着那么长的刀,压力好大。李贞称了一下自己身体里残余的李世民基因,立马决定要投降,都打算把自己绑了送给武则天一顿SM了。老兄,您都这样了,你确定人家缺你SM吗?留点面子,下碗面吧。黄泉路上吃饱点。但这二十天的战役带来的是两年对李唐皇室无止境的诛杀。二王起兵给了武则天很好的借口,大开杀戒,几乎所有李姓宗亲全部都牵扯进来。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或被逼自杀,或斩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一直杀到了垂拱六年(690年),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垂拱六年,八月,甲寅,杀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癸亥,杀尚书左丞张行廉。辛未,杀南安王颍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其幼弱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原本太平公主是要被嫁给武承嗣的,但武承嗣有小疾…就是有不方便成亲的小病。太平公主再婚也是为了下半“生”的“幸”福呀,所以武则天就把她嫁给了武攸嗣。因为武承嗣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除非全身发绿,否则应该没有什么不方便成亲的毛病。可无论如何武则天一心要把太平公主嫁给武家人,这是绝对的命令。当时武攸嗣有妻子,武则天还是把他妻子给杀了,然后把公主嫁给他。太平公主真的愿意吗?薛绍正是死于二王起兵的牵连,当时他们的小儿子才刚满月。在第一次成亲的时候,虽然也发生过武则天觉得太平公主的妯娌不够高贵,但太平公主本人在第一段婚姻里是非常安分守己的,并无任何出轨的行为。两人的感情应该是很不错的。反观她的第二段婚姻里,她不仅大肆保养男宠,甚至和朝臣有过不轨。武攸嗣要是当时做直播的话,签名应该是:别问,老婆去做头发。随着考古的发现,我们现在有理由怀疑她和武攸嗣未有二子二女,他们两人可能只有一个儿子,甚至没有子女的。史书记载他们的孩子二子二女可能是武攸嗣和前妻或者其他妻妾所生,只是记在嫡妻太平公主名下。…夫人故周定王驸马都尉修暨太平公主第二女,封永和县主…春秋五十有四,以开元廿五年五月二日,终於京兆万年之兴宁里第…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武攸嗣的小女儿生于684年,也就是光宅元年,当时太平公主还是薛绍的妻子,不可能和武攸嗣生孩子。她和薛绍的小儿子都是688年生的,比这个孩子还小四岁。话说,这一年抱一的节奏虽然无法证明两人是精神伴侣,但至少身体默契还是足足的。所以如果沛郡夫人是武攸嗣小女儿,那么她之前的哥哥和姐姐更不可能是太平公主的孩子。这种强行拉郎配的结果,就是那个少年时身着男装和父母撒娇要驸马的小公主在薛绍死了以后,也跟着消失在人间。同年9月,李旦让位,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武则天称帝。李旦还不止是让位,他还要求赐武姓,可以说是膝盖骨都跪碎了。为的就是不给武家人任何借口,夺李家的皇嗣位。果然,武则天同意了,不但立他为皇嗣,还立他的嫡长子李成器为皇孙。李旦从此走下了皇帝的宝座,但并没有轻松一点,连带着他的孩子更是一个比一个过得苦逼。李隆基的母亲被杀,他自己七岁就跟着兄弟还有堂兄弟一起被关进宫里,一关就关了七年。比如他的堂哥李守礼(李贤的儿子)因为父兄的关系,逢年过节,别人是叩头谢礼,他是叩头谢打。这样反反复复地被打,李守礼甚至被打出了风湿病,要下雨的时候,还能提供点天气预报,被人以为是神人。结果他知道了,苦笑道:什么鬼神人,我是被打得风湿入骨了。李隆基可能是没有被打,但一个七岁的孩子被关起来看七年这种人间悲剧,搁今天也是需要进心理医生诊所躺几年长沙发。一直到698年,武则天确定了皇太子,李旦的人生主题就是锅,行走的黑锅磁铁。无论他到哪里,到哪做,黑锅总能从天而降精准地砸在他头上。691年,因为武承嗣骚动群众,说他当皇嗣不吉利,(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差点丢了皇嗣的位置,后来是李昭德一棒子打死了祸害投资的王庆之,让武承嗣知道老李家还有一口气。李旦这才保住了位置。693年,武则天的宠婢韦团儿过来勾引李旦,李旦拼命反抗,总算保住了自己的贞操。说白了,武则天就是不放心这个儿子,就是要他彻底融入武家,彻底放弃自己全部的自由。李旦一句话也没说,好像没事人一样,但坚决没有接受武则天给他的妃嫔,然后儿子们也被关了起来。紧接着,有人诬陷他谋反,把他东宫里的人全都抓了起来,一一拷问。很神奇的是大家都招供了,可是没有人提供了能将李旦治罪的证据。面对大家那么有“诚意”的招供,来俊臣估计要骂街:你们耍猴呢!乐工安乐藏为了救下李旦,当场破腹自杀,用自己一个心脏来证明李旦的清白。最后他这种壮烈的行为让武则天感觉到要动自己儿子,可能老命都得搭上,这才罢了手。神功元年,来俊臣诬李显、李旦与南北衙谋反,后被武氏王室和太平公主所诛。南衙是宰相治事之所,北衙,又名北司,是宦官所在的。可是,我们回头看看,神龙政变,李旦率领的是南衙禁军。693年,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私下谒见李旦被杀。这两人都属于北司。现在看来,来俊臣的情报未必都是错的,说不定真没冤枉李旦。郑州刺史朱敬则,往在则天朝任正谏大夫、知政事,忠贞义烈,为天下所推。神龙时,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诬构,左授庐州刺史。长安年中,尝谓臣云:“相王必膺期受命,当须尽节事之。”朱敬则是唐朝的名臣,当时已经名扬天下,可是在他看来相王李旦才是真命天子,即便自己被贬往外地,不忘提醒下属要对李旦竭尽忠心。为了不让李家社稷分裂,为了让哥哥李显继承大统,几乎没有违抗过母亲的李旦在武则天面前累日不食,绝食抗议,以死相逼,才让武则天彻底断了继续立傀儡的念头,保住了李显的位置。李旦的坚韧,果决和宽厚让他挺过了最危险的岁月,也终于把李唐从武则天手里重新熬了回来。李旦为君之道,在他第二次当皇帝的时候,和道士司马承祯的对谈说得明白。资治通鉴记载了他们这段对话:上召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问以阴阳数术,对曰:"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肯劳心以学术数乎!"上曰:"理身无为则高矣,如理国何?"对曰:"国犹身也,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则天下理矣。"上叹曰:"广成之言,无以过也。"顺物自然,本来就是一个克制和控制自我的难题,还有做到心无所私,一心为国,简直是难上加难。但李旦做到了。当李旦再次当上皇帝,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让出太子位给有功的李隆基。太子是中国最高危的职业,从上面退下来的非死即伤,但李成器寿终正寝,一生都和李隆基维持着非常好的兄弟感情。不仅如此,李隆基和其他兄弟的感情也是非常和睦的,长大了以后,李隆基还特地做了一个超级大的被子要和兄弟一起盖,而且他还创下了中国皇族兄弟里最多太子的记录。否则按照这个节奏,六兄弟的太子组合也能在中国皇族史上写上一笔。李隆基就是一副:我是太子,大家都是太子,不想当太子的举手,给你当皇帝。李旦的两个妻子被害死了,可他的妾室们依旧无怨无悔地照顾非亲生的皇子们。她们毫无疑问是善良的,可是李旦对待她们的感情也是真挚的,才能让她们心甘情愿地保护几个孩子。李旦做皇帝时间太短,说不上到底有多好,事实上他处理得相当不错。可他作为父亲,丈夫,兄弟,家族族长,他都是极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