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技?淫?巧?

文化   2024-11-07 00:01   河北  

⬆️点我 ⬆️














01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广东韶州(今广东韶关)的天主教堂里,来了一位说话带着一口浓重江南口音的中年人。
神父郭居静接待了这位访客,据来人自我介绍,他叫徐光启,南直隶松江府人士,是个秀才。
老徐此前屡试不中,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当起了“粤漂”,以做家庭教师为生。
偶然听朋友说起,这里的郭神父很有学问,所以前来一探究竟。
听了徐光启的话,郭居静笑着摇摇头说:“我哪里算得上有学问,之前在这里主持教堂的利玛窦神父才是真正的大才。你看,这副世界地图就是他绘制的!”
顺着郭居静手指的方向,徐光启看到了一幅他从未见过的地图,五洲四洋,包罗万象...

利玛窦、李之藻合作《坤舆万国全图》
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
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
将大明居于世界中心
全图共标注1114个地名
另绘有23只动物

虽然没见着人,但徐光启从此刻开始,已经悄然变成了利玛窦的头号迷弟。
直到五年之后,中了举人的徐光启前往北京参加会试,途径南京时,他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爱豆。
对于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利玛窦后来回忆说,徐光启听他讲了天主教的教义,回去之后做了一个梦,竟然就梦到了利玛窦所说的“天国”,从此便对天主教的狂热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对徐光启来说,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利玛窦所带来的那些前所未见的西方科学。


02

当时的大明朝,百弊丛生、江河日下。
年近四十的徐光启,日益感觉传统的圣人之说,根本无法解决大明朝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全新知识,或许能给朝廷带来一些新的希望。
他试着跟利玛窦提出向他学习“西学”的想法,但刚开始利玛窦的反应很冷淡,自己一个神父,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是为了传播上帝的旨意,对于当老师,他不感兴趣。
可徐光启意志坚决,为了争取机会,甚至搞起了“曲线救国”,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带着全家接受洗礼,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受洗入教的士大夫。 
徐光启入了教,利玛窦自然不能再推脱,便先给他讲起了数学,使用的教材,则是拉丁文版的《几何原本》。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
别看后来这书被传得神乎其神,其实它的前几卷内容,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非常浅显的,最多也就是初中生的水平,但徐光启再一次被震翻在地。
这也难怪,早在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严禁民间学习算数,再加上开科取士也不考数学,读书人用不着上心。
二百多年下来,明朝的数学水平不断下降,到了徐光启这时候,看到两千多年前的《几何原本》都要惊为神书了。  
 

数学,是敲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这么牛逼的书,当然要翻译成中文!
从万历三十二年开始,徐光启就和利玛窦一起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但徐光启不懂拉丁文,只能靠利玛窦用中文给他讲解,然后再将所述内容用文言转写出来。    
两人就这样忙活了三年,翻译出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并交付印刷出版。
而徐光启在无意间又取得了一个“世界第一”:这份汉译本,是除了阿拉伯语以外的第一份东方译本,且完善程度,甚至吊打一百多年以后的俄文译本。


正当徐光启全心投入后9卷的翻译工作时,老家却突然传来噩耗——他爹去世了。
按规定,徐光启必须离开北京丁忧守制三年。
更让徐光启意想不到的是,利玛窦也在他丁忧期间去世,几何原本的翻译只能无限期的耽搁下去(直到250多年以后,才由清代数学家李善兰接力完成)


03

即使在老家丁忧,徐光启也没闲着,他开始琢磨起了另外一件重要的大事——种红薯。
红薯的原产地是美洲,后来被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到了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个叫陈振龙的人从吕宋偷偷带回了红薯种苗,在福建老家试种,大获成功。
红薯这个玩意儿,不用施肥,不用浇水,一根藤扎进地里,随随便便一亩地就能收个几千甚至上万斤,味道又糯又甜,吃下去还扛饿,简直是神器。
不过由于当时红薯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所以一直传说这种东西只能在炎热的闽粤一带种植,其他地方的冬天太冷,种苗会冻死。
为了验证真实的情况,徐光启用了三个冬春的时间,不断研究让红薯种苗过冬的方法。
一直忙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冬天,吏部都下公函催他回北京上班了,他却不紧不慢的回复让来人别忙,等他明年春天看看红薯种苗的保存情况再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红薯苗最终在松江府培育成功,既然松江能种,那整个长江中下游就都不是问题了。
随后,徐光启上奏《甘薯疏》,请求朝廷用自己钻研出来的红薯种苗过冬技术,向南方各省大力推广红薯种植。
可惜的是,当时的徐光启人微言轻,红薯种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康熙年间才被人深度应用,很好的解决了人口爆炸增长,而主粮不够的矛盾。   
《赣州府志》载:“朝夕果腹,多包栗薯芋,或终岁不米炊,习以为常。”

我国南北方的气候温差很大,回到北京的徐光启也就没有再刻舟求剑的搞红薯种植,而是又走出一条新路。
徐光启找到了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和他一起写了一部《泰西水法》,合作方式还是和《几何原本》一样,熊三拔口述并画图,徐光启转写。

徐光启《行书北耕录残稿之论墨篇》

在这部书中,徐光启重点推介了西方的水利机械和灌溉方法。放着京城的舒服地儿不呆,又跑到房山、涞水两地专门找了片荒地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先后撰写《北耕录》、《农书草稿》,为后续《农政全书》的编写打下坚实基础。    


04

除了精通算术,是农业专家之外,徐光启身上还有个隐藏buff:他懂军事。
而且徐光启的强项和其他人全都不一样,他精通的方向是炮兵学!
经过万历朝末期一系列的较量,大明在传统的步骑兵方面,明显玩不过后金,想要解决问题,只能另外找路。
作为大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徐光启从入门算术起步,涉猎力学、弹道学等多学科,他富有建设性的提出,西方无论是火炮铸造技术还是射击技术都已经远超大明,当务之急是派人去澳门和葡萄牙人接洽,购进新式红衣大炮;
同时,徐光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召集在京传教士,对本土火炮进行迭代升级,帮大明训练成熟炮手。
在徐光启的极力倡导下,朝廷费尽周折,通过各种方式,弄到了十多门新式火炮,这些炮大部分留在北京,用于加强城防,剩下的则拨往前线——辽西重镇宁远城。
到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数万八旗大军围攻宁远,结果被红衣大炮轰得七荤八素,大败而归。
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四十多年间战无不胜的“神话”就此被打破,气得回去半年就死了。
不看广告看疗效,宁远一战,幕后功臣徐光启居功至伟。
看到曙光的大明朝廷马上行动起来,在山东登州府(今山东蓬莱)组建了一支由葡萄牙人担任教官的西式火炮部队,最高负责人就是老徐的学生,登莱巡抚孙元化。    
这时的老徐满怀信心,相信假以时日,孙元化一定会率领这支西式炮兵横扫建虏,收复辽东。
再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发展农业,改善民生,如此大明中兴有望!
然而,丰满的理想很快被现实击碎...


05

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孙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发动兵变,一举攻陷登州府,孙元化被俘。
一开始,孔有德想在登州当土皇帝,就让孙元化写报告,让朝廷招安。
孙元化为了保命,只能照办。
崇祯也不想把事情闹大,捏着鼻子认了。
谁成想,招安的圣旨发到山东,山东巡按王道纯犯轴,因为单纯痛恨叛军掠劫州县,就把圣旨按下了没发。
孔有德等人左等右等,等不到旨意,认为已经没有招安的可能,于是再次对明军发起进攻,山东的战乱进一步扩大。
山东成了烂摊子,追究责任,孙元化是“罪魁祸首”,他不背锅谁背锅?
一道圣旨下来,孙元化以“祸乱之首”的罪名被下了大狱。
这时的徐光启已经是内阁次辅兼东阁大学士了,得知此事之后,赶紧上折子给学生辩白。
徐光启很清楚,自己年事已高,接班人孙元化是大明当世不可多得的炮兵专家,要是把他杀了,之前训练的西式炮兵部队没人能搞定。
然并卵,崇祯可不管你是什么高精尖技术人才,崇祯五年七月,孙元化被推上了菜市口,咔嚓一刀了事。    
孙元化死后,再无人能招抚山东叛军。
半年后,孔有德、耿仲明率部下一万多人从登州乘船投奔后金,徐光启的半生心血,就这么变成了皇太极的炮兵部队乌真超哈。
如此沉重的打击,让年逾古稀的徐光启一下病倒了。
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初七,徐光启在北京的寓所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临终之前,他还叮嘱家人要把自己修撰的《农政全书》献给朝廷,希望朝廷能根据此书富国裕民,实现中兴。


06

生在大明,徐光启是不幸的。
他从三十多岁起就决心要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拯救天下。
数学、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军事技术...
一切看起来能让大明变好的学问他都努力去钻研,去推广。
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
他苦心孤诣翻译的《几何原本》,没什么人感兴趣;
他不辞辛劳研究出的红薯种植技艺,改变不了饥民遍地、流寇蜂起的局面;
他筚路蓝缕试验出结果的西方水利技术,朝廷压根就没推广;
他不畏艰辛推动的西式炮兵建设,最后反而增强了敌人的力量...
单靠科学技术,根本挽救不了一个病入膏肓的王朝。   
 

历史讲解员王汉周
课本外的历史,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