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视为一种主要影响男性健康的疾病,早期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以男性患者为中心,导致了我们对女性冠心病的独特表现缺乏充分的认知。
然而,心血管病不仅同样是全球女性的主要死因,且ASCVD的死亡率在中年女性中增长速度最快。
根据我国2023年发布的《女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1],女性冠心病有其相别于男性患者的特点,比如女性往往在更年长时才首次经历心血管事件,女性的心血管风险受到激素、妊娠以及更年期的影响,提示我们应该在心血管病防治中考虑性别特异性的因素:
01
激素相关因素
在绝经前,雌激素被认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降低年轻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激素水平在女性的一生中频繁发生波动性的变化,如月经周期、妊娠期和更年期。血脂水平在这些时期内也发生着变化,如妊娠期女性体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可升高约30%[2],在更年期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谱整体恶化,尤其常见Lp(a)的升高。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
图源:百度搜索
女性在妊娠期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和妊高症这些情况可能是未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早期指标。
另外,如果是基线血脂异常的女性(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由于妊娠以及哺乳等原因中断他汀治疗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病的患病风险。
02
特殊危险因素
非生理性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女性中更不容忽视。如抑郁、焦虑等疾病都在女性中有着更高的患病率,这些疾病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病的患病风险。
03
不典型表现
相比男性患者更常见的冠状动脉阻塞性疾病,即由于冠状动脉斑块导致狭窄的典型冠心病,女性可能微血管功能障碍更为突出,临床的症状更多样化且不典型。由于影响的是心脏较小的血管,可能导致常用的检查手段(如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发现明显的阻塞,从而延误诊断。
04
社会文化因素
与男性相比,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更有可能将胸痛症状错误归因于非心脏原因而延迟就诊。
女性还可能由于其承担的家务劳动以及看护儿童等职责而忽视自身的健康,在一些发展落后的国家女性可获得的医疗资源更为有限,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导致女性冠心病的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原因。
05
过往研究偏倚
由于在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创新治疗的研究中,女性参与者的比例大多不足,导致部分诊疗方法缺乏充分的女性群体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证据。
比如心血管病最经典的抗血小板治疗,30多年前就有研究发现女性患者的血小板可能对阿司匹林的治疗反应欠佳。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发现,比如女性更容易出现高凝状态,女性患者中出血并发症也更为常见,而这些的潜在机制都尚未明确。
女性健康,也许需要更多的关注
图源:bing搜索
或许曾经学术界对冠心病中的性别特异性因素不够重视,但在我国发布专家共识的同年,欧洲心脏病协会也发表了焦点文章呼吁关注女性的心血管健康。
随着学术界的重视和更多研究的开展,
我们将对女性冠心病更加了解,
从而实现更个性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本文由协和八×上海联合健康管理研究院联合发表
作者:陆逸云 博士
编辑:当归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