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的泼天流量给到了小红书,未来考验的是小红书内容安全的下限,更是试探小红书 AI 能力的上限。
小红书显然还没做好准备,接纳从美国 TikTok 转向而来的泼天流量。
最起码,在很多美国用户的小红书英文笔记评论区,是中文用户对笔记内容用中文进行翻译总结,而没有任何 AI 自动翻译系统介入,留言区也出现大量希望小红书更新算法和实时翻译功能的呼声,包括投资人朱啸虎在为小红书庆祝的笔记之下。
乐观者认为,这是一直追求国际化的小红书在国际化营销层面的成功。因为小红书是美国应用商店中为数不多的中国应用之一,小红书 App 登顶苹果美区应用商店免费榜,这使得小红书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提升。
而悲观者认为,泼天流量可能是富贵,也可能是小红书的危险。
最基本的一条判断是,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内容平台能够同时覆盖中外两种用户群,两个内容审核机制之间存在天然障碍,会造成国内运营的极大压力。不论是抖音的海外 TikTok、微信的海外 Wechat 还是拼多多的海外 Temu,本质都是一个更符合海外市场环境的产品。
那么,在国际化征程这个漫长的命题面前,小红书更短期的重要命题是,如何接稳这波泼天流量。
这是小红书 AI 大模型能力的一道坎,需要解答的是,如何让海外用户找到适宜的产品氛围?如何让小红书的产品基础更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否则,这泼天流量只是昙花一现。
而当下更紧要的,就是解决语言问题,让 AI 翻译实现中外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互动互通。
「备胎」小红书?
TikTok 用户蜂拥而至,首要原因就是为了实施最后的反抗而找到 「备胎」。事实上,与小红书一起登顶苹果美区应用商店免费榜的,还有 Lemon8,这是字节跳动在海外市场模仿小红书的产品,同样是主打生活方式的社区,因而被戏称为「小黄书」。在美国用户看来,它们都是来自中国的互联网产品,而 TikTok 用户选择它们,就是为了对抗即将实施的 TikTok 禁令,美国政府禁止 TikTok 的理由,就是因为其母公司是中国公司,所以对抗数据流向中国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使用中国的互联网产品。1 月 19 日,就是美国 TikTok「不卖就禁」法令最后的生效日期,而在上周,TikTok 在美国最高法院的辩论环节上,仍没有看到转机,这成为大批美国 TikTok 用户加速转移的最直接原因。小红书上,带有 #TikTokrefugee#(TikTok 难民)标签的帖子一度超过 72000 条,浏览量约为 3400 万次。TikTok 与小红书截然不同的是,TikTok 主打娱乐性视频分享,而小红书更侧重生活方式的图文笔记分享,二者的产品形态差异很大,但作为苹果美区应用商店免费榜徘徊在十几名位置的应用,小红书的介绍都是中文,没有做英文适配,而且没有限制必须用中国手机号注册才能使用,很容易就被美国 TikTok 用户注意。这是小红书成为 TikTok「备胎」的外部环境,而小红书产品的改版等也成为助攻的内在原因。分析人士倾向认为,小红书此前可能预判了 TikTok 用户的迁移,已经做了国际化营销,在海外找了一些 KOC 种草。《华尔街日报》披露,过去几天在 TikTok 上出现大量视频片段,教用户如何正确发出「小红书」三个音,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助推 TikTok 用户来小红书的原因之一。而小红书在去年也进行了产品改版,比如为了加速视频化对视频播放界面进行了改版,调整了互动按钮位置,被外界认为更像抖音。在内外双重条件的加持下,备胎小红书成为泼天流量的承接者,但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答案还没有明朗,因为象征性抗议与长久性经营是两回事。TikTok 在美国有 1.7 亿用户,其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营销体系,小红书官方公布的月活数据是 3 亿,而根据 Sensor Tower 数据,去年 12 月,小红书在美国拥有约 130 万移动用户,目前小红书成为美区应用商店免费榜第一,是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对美国的小红书用户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读懂小红书上的中文内容,小红书上没有最基本的自动翻译功能。小红书的 AI 大考
TikTok 的泼天流量给到了小红书,未来考验的是小红书内容安全的下限,更是试探小红书 AI 能力的上限。小红书的 AI 能力到底怎么样?过去两年间,大模型是互联网公司不能输的一战,相比其他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自家的大模型,供外部用户使用和争抢市场份额,小红书的大模型之路相对谨慎,目前知名度最高的产品,就是 2024 年上线的生活搜索独立产品「点点」。搜索是小红书上的高频使用场景,小红书用户更熟悉的 AI 场景,可能要属小红书站内的搜搜薯,只要在站内搜索相关问题,搜搜薯就会根据站内笔记的数据,进行自动生成式的回答,同时推荐相关的笔记内容。但 TikTok 泼天流量到来之后,小红书大模型的翻译能力能够派上用场吗?以「点点」为例,目前还不乐观。「点点」可以实现市面上大模型都能实现的实时文字翻译能力,但最明显的弱点在于文本数量,目前点点只支持简单提问,如果输入内容过长,则会提示「提问字数限制在 500 字以下」,也就是说,如果要实现长文本的翻译,「点点」并不能一次性满足,需要多轮对话,而同类型的豆包、Kimi 都早已经实现了长文本能力。缺乏长文本输入的缺点很明显,很可能是因为算力限制。但与此同时, 「点点」支持图片文字识别 OCR 功能,如果通过图片的形式输入超过 500 字以上的英文,「点点」可以实现识别图片内容并对内容进行实时翻译,这样就规避了提问字数的限制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规避限制的方法。所以,小红书的 AI 能力,尤其是文本在线翻译能力,是当下泼天流量到来之后面临的首个大考,要想实现 TikTok 用户在小红书留下来的稳健发展,就得做出能让美国用户适应的语言环境,尤其是让 AI 翻译实现中外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互动互通,进而实现内容和用户的高效匹配。去年 7 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小红书技术副总裁王晓博分享过小红书在大模型领域的探索。他提到,「希望通过多模大模型的能力增强,让 AI 能够越来越像人一样,能够理解小红书的内容,不仅仅可以看懂笔记,看懂图片和文字,能够进行内容的整理和问答,也能够辅助用户进行更便捷的内容创作,同时通过对内容和用户的深度理解,更好地建立内容和用户之间的关联和匹配效率。」过去两年间,大模型技术带动互联网产品的 AI 能力突飞猛进,小红书在 2023 年自研了大模型基座「小地瓜」、AI 绘画产品「Trik」、AI 对话产品「Davinic」(达芬奇),但可惜的是,两款 AI 应用产品都在 2024 年销声匿迹,Trik 因为版权问题下架,而达芬奇的小红书页面也已经停更。小红书 AI 应用的短板会补齐吗?AI 如何在小红书生态真实社区不产生违和感?这都是未来考验小红书的真命题。2024 年年末,小红书迎来了新任首席战略官戴丽丹,戴此前是今日资本的合伙人,她如今在小红书要重点聚焦的就是 AI 应用领域,因而被认为是小红书加速拥抱 AI 的信号之一。小红书得给 Instagram 带路
一直以来,小红书都被视作是美国 Instagram 的对标,二者的产品形态起初类似,都是用户通过图片分享美好生活,但靠着更实用的信息和多样性的的内容,如今小红书在国内市场有远超 Instagram 的优势,已经进化成了新一代「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口」。在国内市场,小红书是完全可以替代 Instagram 的产品;但在国际市场,小红书如何跟 Instagram 正面竞争?这是 TikTok 带来的狂欢背后更值得思考的命题。在 AI 能力上,小红书起码要跟 Instagram 看齐。Instagram 依靠背后母公司 Meta 的支持,将在 2025 年实现更多 AI 能力的强化,尤其是在视频处理的 AI 能力上。在 Instagram 上,用户已经可以用 Meta AI 创建 AI 人物,与 AI 发起聊天,用 AI 撰写文案等功能。扎克伯格在 2024 年 Meta 第三季度财报会上也提到,未来会增加一个全新的内容类别,那就是 AI 生成或 AI 总结的内容,或者由 AI 以某种方式整合的现有内容,这对于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体验而言,将令人兴奋。Instagram 负责人 Adam Mosseri(亚当・莫塞里)展示过 2025 年将要推出的 AI 功能, 其可根据提示编辑视频中的外观和背景,实现一键更换视频主人公的服装、改变背景环境、添加珠宝首饰以及改变整体外观等功能,号称彻底改变创作者的视频制作方式。相比于 OpenAI 和谷歌的视频生成模型容易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意,Instagram 的这项 AI 功能更注重实用性和易用性,其展示效果上并没有失真,依然能保持视频自然流畅的感觉。Instagram 这一切背后的 AI 能力就来自 Meta 的 Movie Gen AI 模型,这是 Meta 早在去年就公布过的视频 AI 项目,用户可以用简单的文本来创建视频和声音,也可以编辑现有视频,如今 Instagram 成为 Meta 技术能力落地的前哨,更多模型落地的工具也即将到来。由 Instagram 反观小红书,小红书的 AI 能力更多布局在大模型、AI 对话、AI 搜索、AI 图片 4 个领域,尤其是在图片能力上,去年小红书最拿得出手的 AI 项目,就是内部孵化的创新项目 InstantID,通过用户照片可以生成多风格的 AI 写真,这个开源项目曾引起行业关注。如今的 Instagram 已经吹响了向视频领域进攻的号角,把短视频作为产品重心的小红书自然不能落下,所以一直走在 Instagram 前面的小红书,还得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 AI 视频模型能力,在 2025 年继续给 Instagram 带路。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2024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应用案例集
「首席数字官」是锦囊专家旗下的新媒体平台,专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洞察、前沿科技应用、模式创新、优秀案例、领军人物的采访报道。文章覆盖微博微信、腾讯、百度、今日头条、搜狐等20+媒体平台和国内外专家社群100+。如果你是企业数字化探索者、观察者,对转型创新有独到的见解、夯实的案例,也欢迎投稿!投稿请联系《首席数字官》编辑部:【欢迎添加小锦好友(微信号:jn-xiaojin3),请备注公司部门职位,进中国软协CIO之家社群或数字化讨论群,与众多同行、专家共同讨论交流】
2、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文章转自「首席数字官」,ID:ChiefDigitalOfficer,作者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