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未来产业全景解析,未来经济新引擎!

科技   2025-01-09 19:02   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来源 | 制造前沿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和新型储能等领域。这些领域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制造前沿』本文将对上述九大未来产业结合其产业链整体全貌、全球产业集群分布、一级市场投融资状况、专利及人才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刻画。 


01
元宇宙


➢产业链


•顶层设计:政府从宏观角度为元宇宙的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尤其在金融交易体系、社会治理制度方面给出明确定调和指明方向。 


• 市场培育: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产业特色的元宇宙发展规划,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落地措施,制定未来执行计划。


• 产业联盟:建立与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盟合作关系,以打造元宇宙产业链联盟,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 技术研发:学研界主要开展底层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注重底层计算、存储、网络等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 用户层面:企业重点关注元宇宙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对日常经营、生产和管理等效率的提升与成本效益;个人用户主要关注消费级的 交互设备等。


图 / 元宇宙产业链全貌

➢地域分布

根据ABI Research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将有近700座城市拥有元宇宙基础设施;这其中,韩国首尔、阿联酋迪拜和美国圣莫尼卡被 评为元宇宙领域的三大领军城市。根据泰伯智库发布的《元宇宙城市白皮书(2023)》,评选出了首尔、迪拜、上海、伦敦、新加坡、 纽约、东京、利雅得、巴黎、圣莫尼卡在内的全球十大元宇宙城市。

图 / 全球元宇宙领域的城市(集群)分布

➢投融资

由于元宇宙尚处于发展早期,投融资市场对元宇宙方向的关注集中在核心元器件、基础设施、硬件产品、底层算法技术等方面。自 2021年以来,元宇宙在全球经历了概念火爆到理性回归再到渐进发展的过程,其投融资方向涉及VR/AR眼镜终端厂商、虚拟人、游戏开 发商、技术服务商、元宇宙引擎、社交平台、基础设施供应商等。目前中国元宇宙市场投融资日益活跃,投融资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实 现了大幅增长,各类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大量传统企业、互联网巨头涉足元宇宙赛道,元宇宙产业在资本的加持下加速成长。


图 / 近三年全球元宇宙领域投融资情况

➢产业发展

全球视角下的元宇宙专利布局以美国和中国占据主导、韩国和日本积极跟进。美国对元宇宙的关注点集中在基础设施与功能性平台,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硬件入口及操作系统、后端基建、底层架构等方面,同时在人工智能方向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韩国在“虚 拟数字人”领域技术领先,应用场景主要由偶像工业驱动;日本元宇宙的技术布局主要围绕VR硬件设备及游戏生态展开。 


当前,中国元宇宙产业处于应用场景拓宽发展的成长阶段,围绕元宇宙的相关专利布局已成为发展趋势,并在元宇宙专利技术转化应 用方面初展头角。按专利统计分布来看,国内元宇宙领域专利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安徽、湖北、四川、福建等省市。人才方面,元宇宙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城市。

图 / 国内元宇宙领域的专利地图分布

图 / 国内元宇宙领域的人才分布

02
脑机接口


➢产业链

上游主要为脑电采集软硬件厂商,包括用于监测和处理大脑信号的芯片、传感器等,因行业处研发投入阶段,类脑器 官等科研工具也值得关注,构成了技术创新和突破的核心支撑;


中游主要是脑机接口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包括脑机接口设备制造商、针对特定场景应用的产品、解决方案、脑电采集及实验数据平台,主要为学研界与企业本身;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游戏娱乐、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方面,主要涉及产业界、企业和个人用户。


图 / 脑机接口产业链全貌

➢地域分布

脑机接口是近年来国际前沿热点方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推进,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和研发 力度,积极布局“大脑计划”。目前,脑接机口产业全球发展靠前的20个城市(集群)中有5个位于美国,占据行业主导地位。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脑机接口与脑科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当前处于第二梯队,全球发展靠前的20个城市(集群)中有4个位于中国。


图 / 全球脑机接口领域的城市(集群)分布

➢投融资

从近三年全球脑机接口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脑机交互智能研发商Neuralink累计融资额5.71亿美元,位居前列,当前估值达到50亿美元;数字神经疗法公司MindMaze(以VR神经治疗为中枢,通过兼并收购逐渐开发游戏化疗法)累计融资额4.15亿美元,当前估值15亿美元。目前,优脑银河、阶梯医疗、脑虎科技等虽处在A轮的中国脑机接口企业,累计融资额达到数亿人民币,表明近几年中国脑机接口企业正抓住前沿产业机遇, 加快了追赶国际领先企业的步伐。除此之外,博睿康科技、回车科技、宁矩科技、云睿智能等企业也获得了多轮融资。


图 / 近三年全球脑机接口领域投融资情况

➢产业发展

脑机接口系统可以根据脑信号采集的方式,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从产业化角度来看,脑机接口系统的核心技术壁垒很多:非侵入式主要在脑科学的基础研究、AI算法等;侵入式主要在电极、芯片、临床诊疗,产品研发和上市流程相对更为复杂。中国脑机接口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但在各大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脑机接口行业正在加快追赶步伐。近10年,中国 脑机接口的专利发表数量逐年攀升。按专利统计分布来看,国内脑机接口领域专利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天津、 陕西、湖北、山东、重庆等省市。 


人才方面,目前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的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团队主要集中在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科 院系列院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这些机构在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推动了国内脑机接口技 术的发展和应用。


图 / 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的专利地图分布

图 / 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的人才分布

03
量子信息


➢产业链

量子信息主要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三大领域,在提升计算困难问题运算处理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提高传感测量精度等方面,具备超越经典信息技术的潜力。 


量子信息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含基础光电元器件、量子通信 核心元器件、量子通信传输干线、量子系统平台、以及应用层五个环节。 

其中,基础光电元器件和核心设备是支撑起量子通信的技术和硬件基础;

量子传输干线是实现远程量子通信及量子网络的传输渠道;

量子系统平台主要负责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并根据需求做出相关指 令,是维护整个系统健康运转的软件基础;

应用层则为量子信息产业化的下游,主要为军事国防、政务、金融、 互联网云服务、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量子信息产业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在于推动量 子信息关键技术研发,第二阶段在于推动产业化试水,第三阶段国家政策层面更加注重产业化发展。

图 / 量子信息产业链全貌

➢地域分布

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航空航天、汽车、化工、金融和生物制药等行业领域带来了革新与突破。目前,量子信息产业全球发展靠前的 20个城市(集群)中,美国城市(集群)有4个,欧洲城市(集群)有6个,亚洲城市(集群)有5个。这其中,中国城市(集群)有4个。

图 / 全球量子信息领域的城市(集群)分布

➢投融资

企业是推动量子信息技术工程化研发、应用赋能和产业化发展的创新主体,也是各国构建量子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主力军。从近三年全球量子信息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美国市场表现最为活跃,SandboxAQ、Quantinuum等从大型科技企业分拆的量子信息领域独立企业,获得大量资金投入,IonQ、D-Wave等欧美初创企业也从资本市场获得了大量研发资金。中国的本源量子、图灵量子等企业获得多家机构数轮投资和支持,以国家和各省央企、产业基金领投为主,带动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显示量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

图 / 近三年全球量子信息领域投融资情况 

➢产业发展

近年来,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保持快速发展趋势,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后量子加密(PQC)等领域科研论文和专 利申请数量逐年递增。中国量子计算的专利申请中,公司申请数量占比超过70%;量子测量领域专利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按专利 统计分布来看,国内量子信息领域专利主要集中在安徽、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四川、湖北、山西等省市。

从中国量子信息技术主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区域分布来看,国内已逐步形成三大量子研究中心:第一个是以中国科技大学为核心,汇聚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建立起来的长三角地区量子研究集聚中心第二个是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 研究院、清华大学量子信息研究中心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京津冀量子研究集聚中心;第三个是依托广深港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产业优势, 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


图 / 国内量子信息领域的专利地图分布


图 / 国内量子信息领域的人才分布

04
人形机器人


➢产业链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零部件以及软件平台,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系统、执行器、减速器、控制系统、驱动器等,成本占比最高、技术难度大,具备较高的壁垒。

产业链中游为人形机器人的本体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

产业链下游为场景应用,目前较有潜力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主要是制造业、航天探索、生活服务业、高校科研等,已应用场景包括物流仓储、汽车自动化、巡逻等领域。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感知和动力系统等方面的突破,人形机器人性能得到全面提升,成本逐渐下降,部署步伐加快,相关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扩展,应用领域将全面覆盖从制造业到医疗、救援、家庭服务等各个领域。

图 /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全貌

➢地域分布

人形机器人需要强大的运动控制能力,以及先进的感知和计算能力,涉及生物仿生感知和认知、动态融合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 计算和视觉深度导航等领域的最新技术。由于技术壁垒较高,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是科技公司,而美国在这一领域占有明显优势。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全球发展靠前的20个城市(集群)中,美国有6个且前4个城市(集群)均位于美国;中国有4个城市(集 群)进入前20名。

图 / 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城市(集群)分布

➢投融资

从近三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热度持续升温。备受资本看好的领域包括整机制造,以及灵巧手、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从融资企业来看,大部分企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资本的持续进入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注入强劲动力,预计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相关的企业将会持续增加。在此过程中,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发展的提速期。

图 / 近三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情况

➢产业发展

专利技术体现了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产出绩效,近几年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频出。截至2024年2月,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专利已接 近2万件,90%以上分布在本体结构、驱动控制以及智能感知领域;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法国是目前持有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

按专利统计分布来看,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专利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安徽、四川、辽宁等省市。

图 / 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地图分布

目前,国内相继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例如,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4年3月启动并发布了相关产品;5月,全国首个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揭牌成立;7月,安徽省也在合肥市举行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的成立大会。

图 / 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分布

05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产业链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主要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及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供给方、数据分析及标注、创造者生态层、相关算法等;

中游主要针对文字、图像、视频等垂直赛道,提供数据开发及管理工具,包括内容设计、运营增效、数据梳理等服务;

下游包括内容终 端市场、内容服务及分发平台、各类数字素材以及智能设备,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检测等。这其中,政府方更注重在AI安全层面的布局与推动;需求方更注重应用层的落地使用场景;学研方主要聚焦在数据、模型、算法等领域;投资方则是关注整个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优势初创企业。

图 /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链全貌

➢地域分布

目前,美国和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发展靠前的20个城市(集群)中,美国有6个且前5个城市(集群)均位于美国;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有4个城市(集群)进入前20名。

图 / 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城市(集群)分布

➢投融资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融资事件逐渐升温,其中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投融资事件最多。2019年至2022年,AIGC赛道投资事件98宗,投资金额合计328亿元。特别是2023年以ChatGPT、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相继问世,一级市场对生成式 人工智能赛道的关注度大幅增加,主要涉及基础数据服务、AI算力芯片、智算中心的建设运营、AI模型和应用工具、以及相关应用等。

图 / 2024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情况

➢产业发展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2014-2023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发明申请量达5.4万件,其中超过25%是在2023年出现的。这其中,中国发明人申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达到38210件,远超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等国。按专利统计分布来看,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山东、江苏、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等省市。 

图 / 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地图分布

人才方面,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六成以上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其中,北京占到三分之⼀,数 超过上海、深圳两地总和。

图 / 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分布

06
生物制造

➢产业链

包括DNA测序、基因合成和编辑等上游技术赋能企业以及创新药、精细化学品、生物能源等下游应用企业。

当前中国生物制造领域的产业模式主要是校企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着重要的平台角色功能。高校和研究所在模式底盘细胞的开发及驯化、基础菌种研发方面提供支持,为具备产业化基础的企业赋能。特别在推动合成生物领域前沿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阶段, 国内不少高校院所已积累了成熟经验。国内具备生物发酵产业化基础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也在加强与重点院所的专利转化、科研合作。

图 / 生物制造产业链全貌

➢地域分布

目前,生物制造产业全球发展靠前的20个城市(集群)中,8个属于欧洲,6个属于美国,4个属于亚洲。美国在全球生物技术产业中处 于领先地位,拥有世界上一批先进的生物制造公司。在欧洲,生物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国家。在亚洲,生 物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排名靠前的亚洲城市(集群)中,中国有3个城市(集群)进入前20名。

图 / 全球生物制造领域的城市(集群)分布

➢投融资

从近三年全球生物制造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备受资本看好的领域包括医疗健康、可再生能源、可降解塑料、生物合成化学品等。生物制造领域获投企业中,其大多数是由高校和研究院的成果转化而来,依托产业配套齐全、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政策扶持落地转化。

图 / 近三年全球生物制造领域投融资情况

➢产业发展

全球生物制造领域专利申请快速增长,美国占比最高。中国瞄准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加大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按专利统计分布来看,国内 生物制造领域专利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天津、陕西、云南、湖南等省市。

图 / 国内生物制造领域的专利地图分布

人才方面,目前国内生物制造领域的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团队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系列院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江南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等。这其中,北京、上海、深圳 等地,已经形成了地区产学研资紧密结合的格局,初步构建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图 / 国内生物制造领域的人才分布

07
未来显示


➢产业链

上游为各种组零件,包括制程设备、核 心材料及关键配件;

中游为面板及模组生产,包括面板 制造及模组组装;

下游为终端产品,包括手机、VR/AR、 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平板/电脑、激光投影等。

未来显示产业的发展重点领域包括MLED技术、全柔性 AMOLED面板、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新型技术的融合创新领域。

图 / 未来显示产业链全貌

➢地域分布

从产能地区分布来看,全球未来显示器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韩国、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地区。其中,韩国为目前世界最主要 AMOLED生产国;合肥、深圳、成都依托完善产业链、先进技术和产能规模等优势,成为全球未来显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图 / 全球未来显示领域的城市(集群)分布

➢投融资

从近三年全球未来显示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备受资本看好的领域包括高世代OLED产线,偏光片、掩膜版、湿化学材料等上游材料,Micro LED、电子纸等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中国显示产业在20多年时间内从跟随者发展跃升至全球领跑者,正在成为投资领域的新风口。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龙头面板企业为核心,辐射至上游材料、装备投资不断扩大的未来显示产业生态。

图 / 近三年全球未来显示领域投融资情况

➢产业发展

高分辨率、广色域、低功耗、轻薄便携是未来显示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此外可弯曲折叠、透明显示等新型形态也是未来显示技术的 重要发展方向。其中,日本在上游材料和设备方面整体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依然优势明显,在玻璃基板、掩膜版、光刻胶、OLED发光 材料、蒸镀设备以及偏光片原材料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韩国以AMOLED技术作为保持其领先地位的重要选择,同时逐渐退出LCD的生产;中国显示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增长,建立了从供给端到应用端的产业体系,具有完整的面板制造产能和下游品牌话语权。按专利 统计分布来看,国内未来显示领域专利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台湾、福建、湖北、四川、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 

图 / 国内未来显示领域的专利地图分布

人才方面,国内未来显示领域的人才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鄂地区。这其中,触控模组、仪器仪表、液晶材 料、TFT-LCD显示、OLED显示是未来显示人才聚集的主要领域。

图 / 国内未来显示领域的人才分布

08
未来网络


➢产业链

未来网络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通过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基础网络架构创新,重点解决网络海量连接、质量 确定、服务可定制等关键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赋能制造、航天、能源等产业发展。

产业链上游主要是为未来网络建设提供必需基础设 施或条件的企业,主要包括芯片厂商、设备提供商、管理和控制服务商,上游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其芯片、设备和管理控制软件涉 及到未来网络产业的基础和技术研发环节;

中游主要是未来网络的服务商,包括电信运营商、第三方广域网服务商以及各类企业等, 其核心角色是整合上游资源,建设高效稳定的网络;

下游主要是未来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分布在各行各业。

图 / 未来网络产业链全貌

➢投融资

从近三年全球未来网络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备受资本看好的领域包括光电融合、确定性承载、网络操作系统、算网操作系统、多云智能无损互联、工业实时边缘网络、网络安全等技术领域。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依托可编程网络、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等技术,突破以物理硬件为主的传统网络发展模式,构建以数据需求驱动的“服务生成式”新型网络体系架构,是中国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

图 / 近三年国内未来网络领域投融资情况

➢产业发展

未来网络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领域和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的核心基石。目前,中国和美国的未来网络发展水平位 居全球领先地位;韩国、芬兰、新加坡、荷兰、瑞士等亚洲和欧洲国家保持靠前;欧洲国家的互联网发展实力普遍较强且持续加强对 未来网络的谋划布局;拉丁美洲地区未来网络发展势头较快。

图 / 全球未来网络领域的代表国家及地区分布

通过近几十年来网络建设的探索,融合、开放、智能、可定制、网算存一体已经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和专利布局的关键趋势。目前,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积极建设面向工业的新型网络,该项目已由AT&T、英特尔、谷歌、开放网络基金会、斯坦福大学、普林 斯顿大学等企业、高校、机构联合,并基于软件定义、可编程白盒交换机等技术构建了覆盖美国11个节点的试验网络。在中国,北京 邮电大学、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单位,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全息全感网络等未来网络典型场景的需求出发,自主并原创性地提出了“服务可定制网络”(SCN)体系架构。 

按专利统计分布来看,国内未来网络领域专利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福建、湖北、四川、上海、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市。人才方面,目前国内生物制造领域的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团队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

图 / 国内未来网络领域的专利地图分布

图 / 国内未来网络领域的人才分布

09
新型储能


➢产业链

新型储能技术是解决能源供需不平衡、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新型储能产业上游为各类原材料及器件,主要有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空气压缩机、换热器、膨胀机等;

中游为储能系统的集成,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 储氢、热储能等;

下游为储能系统的应用,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

图 / 新型储能产业链全貌

➢投融资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光伏和风电的普及,储能技术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新型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飞轮储能等成为投融资市场的热点。在中国政府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要求下,国内储能系统集成、钠电池、电池材料、户储等环节投融 资热度高涨;同时投资机构对储能行业的关注程度也在持续升温,不仅为行业注入了资金活水,也为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图 / 近三年全球新型储能领域投融资情况

➢地域分布

新型储能作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中国、美国、欧洲陆续宣布加大可再生能源建设,未来中国、美国仍是全球表前储能最主要市场;以印度、智利、阿联酋、南非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储能产业政策、规划,有望成为另 一增长极。


图 / 全球新型储能领域的代表国家及地区分布

➢产业发展

从专利来看,电化学储能、熔融盐储热、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是全球规模前四的新型储能技术类型。未来一段时期,新型储能产 业主要基于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主流是锂电储能;与此同时,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加快应用 步伐。按专利统计分布来看,国内新型储能领域专利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山东、湖北、安徽、湖南、陕西等省市。 

图 / 国内新型储能领域的专利地图分布

人才方面,国内主要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华东、华南区域人才占比最高,分别为27.1%和24.5%,这与上述地区储能企业政策扶植 力度大、储能相关产业链发展较为完整相关。

图 / 国内新型储能领域的人才分布



推荐下载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2024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应用案例集
【数字化案例】从繁琐到高效,从隔阂到协同,产业互联网平台全解析
【数字化思维】从TA们的视角看,何为明智的转型投资

推荐关注



交流投稿

「首席数字官」是锦囊专家旗下的新媒体平台,专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洞察、前沿科技应用、模式创新、优秀案例、领军人物的采访报道。文章覆盖微博微信、腾讯、百度、今日头条、搜狐等20+媒体平台和国内外专家社群100+。

如果你是企业数字化探索者、观察者,对转型创新有独到的见解、夯实的案例,也欢迎投稿!投稿请联系《首席数字官》编辑部:
fuyuanyuan@jnexpert.com

【欢迎添加小锦好友(微信号:jn-xiaojin3),请备注公司部门职位,进中国软协CIO之家社群或数字化讨论群,与众多同行、专家共同讨论交流】

转载须知

1、欢迎转载「首席数字官」原创作品。
2、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文章转自「首席数字官」,ID:ChiefDigitalOfficer,作者XX。


首席数字官
首席数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让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洞察、前沿科技应用、模式创新、优秀案例、领军人物,变得触手可及。首席数字官是锦囊专家旗下的新媒体平台,汇聚万名平台专家智慧,成就CDO!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