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建筑小白撞脸建筑大师的作品,那可以称之为“致敬”;那如果是两个建筑大拿的作品有高度相似之处,应该称为什么呢?
连接部分模型示意 ©SOM
近日,位于杭州新建成的钱江新城CBD杭州绿地世纪中心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座由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操刀的大楼,高约310米,或是杭州目前建成的第一高楼。
但它竟然与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未建成的巴黎拉德芳斯之首设计方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巴黎拉德芳斯之首竞标方案 ©SOM
向下的抛物线幕墙连接着双塔,使得建筑形成一个“向下的拱门”。有这么一个意向,或许也能说明建筑大师对于这种有指向性的地标建筑设计也有同样的意图。
因为杭州世纪中心(杭州之门)位于萧山区钱塘江东岸的钱江世纪城核心板块,甲方希望能将其视为通往市中心的重要门户;而贝聿铭的拉德芳斯之首的位置更是巧妙,刚好位于巴黎城市中轴线上,一眼望去,凯旋门刚好能与大厦遥相呼应。
未建成的拉德芳斯之首
在1960年代末,大罗浮宫项目开展的十年前,贝聿铭设计了拉德芳斯之首,这是一座位于巴黎拉德芳斯商业区的办公大楼。
拉德芳斯之首对于贝聿铭来说,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它为他在未来赢得广泛赞誉的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在巴黎的历史脉络上,一条轴线从卢浮宫起始,横贯协和广场和戴高乐广场,最终落在拉德芳斯商业区的高层办公楼群。
贝聿铭在拉德芳斯项目中,不仅致力于维护巴黎历史建筑视线的完整性,更将此工程看作是一项需要精心策划的城市设计挑战。
罗伯特‧施瓦茨,亚拉多‧科苏塔设计的
拉德芳斯方案效果图
1971年,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
图源:M+博物馆
他深入研究了新商业区的交通动线、车流组织和基础设施等问题。他构思了两座高达189米的塔楼,这两座建筑在底部以弧形相向而立,巧妙地保证了从凯旋门方向望去,景观依旧畅通无阻。
在亚拉多‧科苏塔日后提出的修改方案中,将贝聿铭的双子塔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呈抛物线的结构,同时凸显下方的公共广场。
现在的已建成的拉德芳斯大拱门已经成为巴黎著名地标
然而,两个方案最终都没获采纳,直至1989年丹麦建筑师约翰‧奥托‧冯‧施普雷克尔森(Johan Otto von Spreckelsen)设计的拉德芳斯大凯旋门(Grande Arche de La Defénse)在原址建成。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方案之后,贝聿铭在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手中接下了另一个令他兴奋不已的项目——“大卢浮宫(Grand Louvre)”改造。估计谁也没有想到,在之后,这个“金字塔”会成为卢浮宫的另外一束光。
杭州之门:杭州世纪中心
项目与奥体中心建筑群鸟瞰 ©绿地集团
该项目旨在为杭州塑造一座既具有标志性又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使其深深扎根于周围的环境与文化之中。
塔楼以其独特且精巧的几何设计,凸显了其作为新兴城市地标的地位,同时也成为市民聚集和活动的中心。
项目与周围环境关系 ©绿地集团
于是,“杭州之门”这一设计意向就成为了最好的构思。苏州有大秋裤之门,我杭州也要有!
据官网称,SOM在设计理念上结合杭州文化的城市之形、拱桥之意、园林之神,打造出以杭州拼音首字母“H”为蓝本的建筑造型,双塔羽翼设计寓意城市的展翅飞翔,与江对岸钱江新城的“日月同辉”建筑遥相呼应。
在设计中重视建筑与自然的平衡与融合。塔楼流动的形态,从地平面冉冉升起,让人联想到西湖十景之一“双峰插云”的景象。
曲线连廊底部 ©绿地集团
而和贝聿铭作品中,最相似的就是这个底座连接部分。向下抛出的曲线连廊,在这些充满了锐角的建筑群里显得独具魅力。
“撞脸”≠ 抄袭
外观上看,杭州之门也采用了与拉德芳斯大厦相似的“门型”框架,这种外型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力量感与稳定性。因此,全世界范围内,都能看到很多“xx之门”的建筑,也不足为奇。
苏州之门
只不过,都采用了抛物线的连廊设计,这一点确实会被人拿出来质疑。
然而,建筑设计的价值在于创新,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展现新的时代特色,是建筑师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CCTV大楼(左)埃森曼未建成设计(右)
在建筑界,这种撞脸事件也层出不穷,就比如当年鼎鼎有名的库哈斯CCTV大楼就和著名解构主义大师彼得·埃森曼的某个未建成建筑模型撞脸。
这种类似的设计框架很容易就被以外观为主要判词标准的游客视为抄袭。或许,更公正一点的做法,应该得去实地探访体验游览过后,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