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藏的建筑空间,如何成为“中国特色”?

文摘   2024-11-11 21:10   上海  

图源:《每日科学与力学》杂志

1931年11月,《每日科学与力学》(daily Science and Mechanics)首次提出,“Depthscrapers”是一种应对类似日本地震灾难中的住宅工程解决方案,该建筑框架类似于美国大城市中常见的35层摩天大楼”,实际上就是将“在地下进行一个巨大的挖掘”。

Image Sources: www.Worldarchitecture.org

地下建筑这一概念被提出后,建筑师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做出了合理分析。无论是从湿度、光线、通风等环境问题还是从人的特定心理层面出发,都做出了客观性评价。

在地下建筑的概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在一种极端情况下,建筑物可以建在地面的原始表面上(即在平地上),然后用泥土覆盖以部分或全部遮蔽建筑物。在另一个极端,建筑建在一个完全挖掘的场地(即低于地面)。

Image Sources: www.Worldarchitecture.org

在这两者之间,还有几种不同的其他类型的地下建筑概念可以区分,如图所示,这并不包括所有可能的设计,但给出了一个类型概述。

https://www.re-thinkingthefuture.com/rtf-fresh-perspectives/a1120-the-space-beneath-us-history-and-future-of-subterranean-architecture/#483d5a9e5a8d4a804d49766ddcb40e912ab037fc#126932

Underground Building Design

而在《Underground Building Design》这本书里,作者在书里梳理了很多种关于地下空间设计的多种优化措施。


显然,在这些研究中,建筑师对地下空间的担忧大多来源于地上地下的链接方法,如何建设才能抵消人们对地下封闭空间的消极情绪?

或是加入上下连廊?或是置入通风采光装置?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商场B1、2层。


               

地下商业空间在中国崛起


万象汇地下美食城

最近数年,大城市餐饮街区地下集中化,热闹的街道浓缩在商场的B1和B2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建筑(城市)空间,可以不喜欢,但是无法忽视。

打浦桥日月光B2层

你在伦敦巴黎纽约罗马街头,几乎不会想到说我们去某个地铁站所连接的某个商圈的地下层/通道去觅食,或者说干脆没可能。

餐饮地下化空间

但是你在上海,在深圳,在其他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在地下逛街吃饭好像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1998年的上海街头,餐饮店铺临街排开

曾经很多熟悉的购物美食街道,一家店铺挨着一家店铺长长地铺开,店外人流车流,林荫道构成了最普通的街区场景。

上海南昌路咖啡一条街

而现在出了地铁站,不用上到地面,就在距离地表6-8米左右的距离,无数的餐厅,奶茶咖啡店,面包房沿着建筑师设计好的动线一字排开,吃饱喝足,甚至可以直接原地搭乘地铁离开,整个过程全程地下完成。

现在很多街边小店都处于关闭状态

于是很多街道开始逐渐萧条,过去的人声鼎沸在脚下的地下空间里重现,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外国博主来中国城市打卡,油管上的视频惊呼中国城市街道为何如此安静,虽然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新能源车的普及,但是与街道餐饮小店的减少也不无关系。


所以这种B1,B2的新餐饮空间是如何蚕食曾经热闹的街道的?你接受这种空间转换吗?


               

新餐饮空间崛起的原因

小上海步行街

我们先从无形的手说起,市容市貌以及官方管理的要求,是直接导致部分热闹街道消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挨家挨户地管理远不如集中在一起管理方便。很多小吃店/餐厅占道经营,也不重视店外的卫生环境,和城管发生纠纷冲突是曾经很常见的场景之一。

商场中的美食城

现在引导商户集中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屋顶层或者地下层,一来好管理,美观度提升,曾经噪音和油烟现在被控制在地下环境,二来费用缴纳也清晰直观,自然官方是多多支持甚至主动推动的。

松江大学城附近的美食城

曾经地下层开发还不普及的时候,餐饮层几乎都集中在购物中心的地面楼层(如今依然有,但是地面层和屋顶层通常为连锁快餐与大型高级餐厅),为何如今都纷纷移至地下B1和B2层?这就涉及到商业空间的规划和租金成本考量了。

王家湾地铁站内美食城

地下层的租金比地面楼层肯定是便宜一些的,如今的餐饮业并非暴利行业,利润薄弱的情况下自然就需要降本,哪里便宜就成了首要考量因素。


另外,大部分新建商业综合体,地下层已与城市轨道交通连接在一起(比如基于TOD模式),地铁站厅层外就是美食街/休闲广场,商业空间的动线已与交通流量无缝衔接,自然吸引了大部分餐饮商家的入驻。


               

地上与地下空间联动

地下层巨大的空间,非标准型的店铺排列,既有半封闭式,也有全开放式的空间,给予餐饮商家更多的选择。

形成的餐饮区域更像一个mini街区,同时不同餐饮主题的区域更容易被商场装饰成独有的氛围(以上海为例,比如长宁龙之梦B2城市集市,徐家汇美罗城B1五番街等等)


上海长宁龙之梦B2城市集市

同时地下层的饮食街区,和地面层的零售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主打“一站式”体验:吃饱喝足的顾客去地面楼层逛逛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或就餐前,某家人气很旺的餐厅需要排队领号,你可以取完号去其他楼层购物闲逛。

武汉荟聚食通天•美食广场

这样使整个商业体的流量从地下层和地面层逐渐向上扩散,提升商场的整体销售。商场的主题活动也可以贯穿地上地下的所有业态,联动消费。

无锡彩旸广场停车场直达商场

另外,私家车的普及,大家驾车出行就餐,停车位的充足与方便绝对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商业综合体在兴建的同时,地下层停车场与餐饮层几乎处于上下层关系,停好车上楼就可以就餐,而临街的餐饮店附近寻找停车位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点可以和上方的地铁同视为交通衔接得当。


               

地下餐饮市场的普及化

所以无论接受与否,中小型餐饮业地下化在很多大城市是越来越常见的城市空间之一,且逐渐吸引优衣库等其他零售或是各类潮玩进驻B1,B2层来共享人流。

中小型诸如单个商场的地下餐饮层,大则如深圳福田的地下商业街,横跨三个地铁站:

深圳福田购物街区

当然国外并非完全没有,只是在全球主要大城市里非常见空间。除了地狭人稠的东亚这类空间有所存在(比如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大城市)

东京地下购物街区

更多的大型地下商业空间主要存在于加拿大,比如巨型的蒙特利尔RÉSO,或者多伦多PATH,归根究底因为气候太差,冬天过于寒冷且漫长,所以需要大型的地下空间来聚拢人气。

蒙特利尔地下商业街区

我们无论气候好坏,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临海到内陆,都有那永远热闹的B1,B2层,且越来越多。不喜欢的人觉得普通街道失去了烟火气没了灵魂,喜欢的人觉得一站可以轻松尝遍美食,且店铺看起来干净卫生,你觉得呢?

国内地下商业餐饮区

















GeniusFactory
提供留学与作品集提升, 产学研一体的独立学院。 包括:建筑/城市/景观/室内/交互/游戏/数媒,等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