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园林造景的审美差异

文摘   2024-10-18 21:36   上海  

北京中轴线

中国的城池与宫殿之所以讲究几何对称,是因为它们承载了礼制规范的象征,体现了秩序与权威的严谨布局。

相反,园林景观的设计则呈现出一种看似无规律的和谐,反映了人们内心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这种差异,从浅层次看,是建筑与园林在营造上的不同投射;从更深层次来说,则是儒家与道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奥地利维也纳美景宫花园

此外,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在诗、画等艺术领域的发展路径迥异,这也是塑造其独特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中国的建筑与园林,既是对礼制规范的遵循,也是对自然美学和精神追求的表达。


               

“儒”与“道”的投射


早至周朝,距今两千多年前房屋院落就开始显露出对称的形态,中轴线文化诞生,这种秩序就开始影响中国几乎一切类型的建筑群。

中轴对称的模式无非就是讲究正统、尊卑、有序等,和嫡长子继承制其实一脉相承,因此无论是皇室宫殿还是平民宅邸,只要受儒家文化圈影响,建筑群对称排列分布再正常不过了。

狮子林

儒家礼制虽然为大家所熟知并遵守,但内心往往渴望摆脱束缚。园林便成了释放天性的空间。

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的“顺应自然”,在园林设计中占据主导,正如计成所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反映了儒家与道家在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中的对立。

拙政园

网络流行语如“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体现了道家的理念,若据此设计园林,定不会出现对称的格局。


               

中欧对美学的认知与追求


欧洲对美的理解历史上倾向于“理性”,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黄金比例”的研究可见一斑。他们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的体现,这一理念在中世纪斐波那契数列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达芬奇“Vitruvian Man”,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作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如丢勒在《Unterweisung der Messung》中强调了比例、透视和几何图形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推动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同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也在美学与几何关系上有所成就。

达芬奇“Vitruvian Man”,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作之一

欧洲的审美,受理性驱动,渗透于艺术各领域,使得“完美”几何图形成为园林设计的核心。

凡尔赛宫花园即为几何美的典范,源自文艺复兴花园,意大利式花园因此在欧洲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风格影响了法式和荷式花园,最终由法国宫廷发扬光大,确立了人类秩序在园林设计中的主导,塑造了今日欧洲园林的主要风貌。

1550年意大利Tivoli的Este别墅花园,文艺复兴园林代表作之一

中国则不同了,中国的园艺主要是“文人”的天下,园子由“文人”和“画家”所主持构建的天地自然就不会追求理性的几何图形审美了。

文人色彩极其浓厚的园林,展现的是背后强烈的感情色彩。“山水”一词在中国古典艺术意象里的重要性我自不必多说,由此而来的山水画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事实上,中国的山水画和中国的造园审美本质上是一致的。

展子虔-游春图,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要是说欧洲的建筑与园林高度对称统一,其实相当不准确,欧洲大陆的确是流行法式的“高度对称”,但英国在十八世纪初开始自成一派,流行以理想的“自然美”为主的风景画式的园林。

后来这种风格又传到欧洲大陆,“法式”“英式”两大风格分庭抗礼,构成当下欧洲园林的两种主要面貌。


               

怪胎“英式花园”及其中国渊源


这股风气由William Kent和Charles Bridgeman带头兴起,起初是反抗意式法式那高度讲究秩序的对称园林,同时也受Claude Gellée等人的欧洲风景画所启发。

Bedfordshire的Woburn Abbey Gardens,英中杂交式园林

Kent在1709-1719年旅居意大利,回国后带来了众多古代建筑/风景的图纸,所设计的园林将帕拉第奥建筑与罗马古城废墟的景色合二为一,奠定了英式园林的基础,1733-1736年,他重新设计的Chiswick House被认为是最早的英式园林作品之一。

Chiswick House及其花园

当然介绍英式园林还有件不得不提的事就是:中国园林同样启发了英式园林——

1685年,英国外交官William Temple虽然从未去过中国,但是他通过与在远东进行贸易的商人交谈,并且阅读欧洲旅行者的著作得知中国的的园林采用不规则的方式摆放树木与建筑,构成优美的构图,并批评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花园的巨大的对称构图。

伦敦邱园的大宝塔,由William Chambers于1761年设计建造

1712年,散文家Joseph Addison引用了Temple对中式园林的观察,并批评英国园艺师不模仿自然,反而学法国人那一套远离自然的手法。

从此,中式园林在英国的知名度开始上升,并使英式园林改弦易辙迈向自然化审美的发展。

Bedfordshire的Woburn Abbey Gardens,英中杂交式园林

最终由建筑师William Chambers将其推向高潮,他曾于1745年至1747年居住在中国,并在1757年出版了一本书《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 Furniture, Dresses, Machines, and Utensils》,书中有关中国的寺庙、房屋、花园等描述,同时,随着Chinoiserie(中国风)审美在欧洲上流社会愈吹愈烈,中式风格的建筑和园林直接开始被建设在欧洲大地上。

Staffordshire的Biddulph Grange Garden,中式园林...

虽然很多造型在我们看起来如此奇怪,但作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异域风貌,受到上流人士的追捧,也侧面说明我们的传统园林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独特性。





GeniusFactory
提供留学与作品集提升, 产学研一体的独立学院。 包括:建筑/城市/景观/室内/交互/游戏/数媒,等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