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防
健康同行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秋季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以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传染病为主。为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我们来了解有关这些传染病的知识及预防吧!
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若处置不及时,则极易引起聚集性疫情。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高热居多)、头痛、四肢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儿童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人群普遍易感,儿童青少年更是流感高发人群和高危人群。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急,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其特点是口腔周围的唾液腺肿大,张口或者咀嚼时腮腺部位疼痛,同时伴有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肿胀一般在4~5天消退。
新冠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及气溶胶的形式传播。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全身酸痛、头痛、咽干、咽痛、胃口差等。人群普遍易感。
水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为高峰。水痘多见于儿童,患者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间接传播。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伴有瘙痒。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皮疹完全结痂均具有传染性,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是高风险人群。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部分患者也可接触感染。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等症状。
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多。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其症状通常在感染后7-10天开始出现,初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如流涕、咳嗽、低热等。但随后咳嗽会逐渐加重,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常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吼声,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感染是一种由腺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感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粪口途径传传播。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咽痛、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导致肺炎,也可累及眼部、泌尿道等部位。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夏秋换季时期,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孩子很容易受到肠道病毒感染,引发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潜伏期为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伴头痛、咽部不适、肌肉酸痛等。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腹泻的一种,潜伏期一般为24—48小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但诺如病毒排毒过程较长,病症消失两天后,仍具有传染性,免疫期短暂,可能反复复发。
健康小贴士
想要有效预防这些传染病,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0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和眼睛;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02
加强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病原体在室内的积聚。
03
佩戴口罩
在人员密集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以及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时,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04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体魄,提高抵抗力。
05
避免聚集
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避免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
06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
07
健康体检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定期完成健康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不幸出现传染病的症状,不要着急,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隔离: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2.及时就医:佩戴口罩前往医院就诊,向医生如实告知症状和接触史。
3.配合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按时服药,注意休息。
4.密切观察: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如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及时告知医生。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常见传染病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就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期待每一位天涯学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END
撰 稿:张楚佩
一审一校:朱 静
二审二校:肖 潇
三审三校:郎洪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