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律师:武汉游记
文摘
文化
2023-04-11 17:22
北京
2012年,在读研究生的我第一次去武汉,住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宿舍,朋友带我去黄鹤楼、户部巷、武汉植物园,轮渡长江时,心有涟漪。长江啊长江,奔流向海洋。那次旅行我还去了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几所高校,记得华中科技大学的梧桐高耸,校园还可以自由出入。当时人人网还在,我在那里见了一群人人网好友,大家都二十出头,还有书生意气,还有很多的梦,然后我们就迎来了梦醒的十年。记得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湖边,我在晚上闲坐着看人钓鱼,那老板钓鱼是给餐厅用,他身手好,甩杆的动作生猛有力,转眼就是一条大鱼。我看得胆战心惊,因为担心鱼钩甩到自己脸上。旁边还有个女生气质忧郁,她似乎有同伴,似乎没有,总之我们围坐在湖边,闲谈了一些早已忘记的内容,也不记得我们如何告别,那画面就是青春校园里才有的自由与散漫。工作以后,我有一次到湖南办案,参加通宵读经祈祷的我上高铁就睡着了,八点上车,十二点醒来时高铁正停在武汉。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北京到武汉,高铁就是四个小时。转眼就到了阴云密布的2019年11月,我关注着这座受伤的城市,为这座城市求平安,为这座城市写文章,心里挂念这座城市,和这大城中报佳音的弟兄姊妹。直到2023年,我终于有机会再到武汉,再一次来到长江边,只是如今的我,已经不是当年的我,不再有青春的激扬,有的只是靠恩典而活的确信和平安。在北京去武汉的高铁上,我看了柯约翰写的《华中大学》,了解了这所大学的来龙去脉,这所大学曾经是民国时期在华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大学,正是如今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而我想看的另一本书《杨格非:晚清五十年》却还在邮寄的路上,我只能通过检索了解更多关于杨格非的生平。杨格非1831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斯旺西的一个虔敬家族中,在八岁就已经重生得救,1855年受英国伦敦会差派来中国,在华服侍超过50年。一位弟兄知道我想读《杨格非:晚清五十年》,专门邮赠与我。他在1861年底来到武汉,他在武汉的工作至今仍有巨大的遗产。他创办的“仁济医院”就是今天武汉协和医院的前身。他创办的综合性学校博学书院,就是现在的武汉市第四中学。杨格非在逝世之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上帝再给我五十年,我仍将都给中国。”带着对杨格非的敬仰与追寻,我来到了武汉,我住到了汉口的江汉北路,先后走访了武汉协和医院、荣光堂、崇真堂,还去了崇真堂附近的感恩堂、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武昌堂,离黄鹤楼都不远。荣光堂建于1931年,是哥特式建筑风格,我到黄石路上的荣光堂时是晚上,信仰标志十分醒目。堂内正是周日的晚间聚会,我先到二楼礼拜大厅最后排落座,据说礼拜大厅可容纳1000多人做礼拜,我数了一下,当晚约有200人在参加晚堂聚会,主持礼拜的是一位青年弟兄。三层是开放式的小型观礼台,我到观礼台看整个礼拜大厅,听诗班献唱。礼拜结束后,弟兄姊妹们散场,也有几位跪到台前默默祈祷。这座教堂最初为纪念杨格非而命名为格非堂。1951年该堂引“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路19:38)正式改名为荣光堂。崇真堂位于武昌区昙华林,一位姓彭的老姊妹接待了我,她为我打开了崇真堂的大门,我到教堂里坐了坐,看了看,感受这拥有160年历史的教堂,我走时老姊妹送了我一个橘子。我还专程去了武汉救世堂,本以为会是恢弘异常,却没想到是大门紧闭。在救世堂外,我看到了一个跪地祈求的人,我没有打扰他,我知道他在寻求什么,也愿他得着安慰。感恩有机会和忠心传好消息的武汉南京路的弟兄姊妹们一起游长江,我们坐的游船名叫“长江荣耀号”,我们一起唱诗,唱了《生命的河,喜乐的河》,还唱了《同路人》。在武汉见到为传扬主名多次下在监里的陈文胜弟兄,他送了衣服给我。我们一起举手为武汉求平安,为中华大地在上帝面前认罪祈祷,愿主的荣耀临到我们这片土地,也求上帝兴起更多像杨格非一样的工人,因为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
作者介绍:李晓明律师,1989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巴林草原,蒙古族,亦有汉族血统,本硕皆法学,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在北京寄居的天路客,信太初有道,蒙召传讲那召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作,喜欢安静默想,喜欢真性情的朋友。支持我读书写作行走
您的法律助手阿摩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