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川成立第一个陆军师,是谁在大会上高唱反调?结局如何?

楼市   2024-12-08 07:31   北京  


学术使命,本真情怀

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建筑史学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1909年,还是清朝末期,当时的四川陆军只有一个混成旅(清朝叫协)。
其实,1901年,清政府就下令:废除绿营,建立新军!全国拟成立新军36个师(清朝叫镇),北洋那边,已成立3个师,其余各省也要努力建军。大省必须成立1个师(镇),小省必须成立1个混成旅(清末称协)。


四川在当时算是大省,按照清廷的命令必须建立3个师,可四川人有的是,就是训练新军的军事人才极其缺乏(其实全国都缺)。
所以,一直到1909年,四川还只成立了1个混成旅,序号为第33旅(协),旅长(协统)为旗人钟颖。
本来,33旅员额就缺,骑兵、炮兵、工兵更需扩充,偏偏这时,清廷电令旅长钟颖率该旅前往拉萨驻防,还要限期赶到指定位置,这就使得川中将无兵可用。
经四川有关人员商定:临时组建一个旅去西藏(从成都抽调3个营,从雅安、泸定等地方征兵3个营),这样既执行了清廷的命令,又留了一部分军队在四川做种子部队。
川督赵尔巽令钟颖率军入藏后,开始组建新军第17师。

组建陆军师

赵尔巽首先把东三省道员朱太澜调来当师长(清朝叫统制官),然后与有关人等确定扩编计划,派人外出购买枪支弹药、器材服装还有马匹等,并加紧建造营房、扩充兵员。
终于,在1910年的冬天,四川陆军第17师正式成立了,师长为朱庆澜,幕僚长为程潜,袁殿元为执事官,夏西凡为军法官。
17师为两旅四团制,番号为第33旅、第34旅,每旅下辖两个团(清末称标),每团下辖3个营,旅下面还额外配备1个骑兵团,1个炮兵团、1个工兵营、1个辎重营,人员还是充足的,武器装备也是齐全且比较先进的。

第17师的干部多为四川陆军武备学堂、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四川陆军弁目队等毕业,新培养的干部和士兵大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教出来,比较正规,战斗力应该是比较强的。

成立大会唱反调

四川第一个陆军师成立,应该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成立大会上,川督赵尔巽高兴万分,亲临会场,慷慨激昂讲话:"第17师的成立,对四川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从此以后,四川的安全有了保障……"
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赵尔巽的话音落地,一位相貌伟岸、高大帅气的军人,跨着标准的军人步伐出列,从腰间拔出军刀持妥后,敬礼,然后声如洪钟地大声说道:"总督刚才所说,我认为不对!我觉得:第17师的成立,是四川人民的大悲之事!第一个,说是新枪,其实是日本人不要了卖给我们的!第二个,领兵的人,不懂枪炮,也不懂士兵,有什么可以庆贺的?"
大家一看,有认识的人悄悄说:这个军官叫尹昌衡,彭县人,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 本来就对师长朱庆澜颇有怨言,他对朱庆澜组建陆军师时,安插自己的羽翼心怀不满,认为朱庆澜带来的人都是滥竽充数。
这次大会,尹昌衡是以督练公所编译科长(笔者以为也就是个营职军官,还是没有实权的虚职军官)的身份参加的。
尹昌衡本来心里有火,一听到川督对朱庆澜的贺词,不管不顾了,有点失去理智地在公开场合,贬低这么多人、这么多天来的艰苦努力,笔者都感到有点不太合适。
赵尔巽强装镇静,耐心地听完这个军官说完话后,大声反问:"你认为我们这里谁才懂兵呢?"
尹昌衡不假思索:"某某某才是!"
川督继续问:"还有谁呢?"
尹昌衡用头点了两点,意思是"我尹某也是!
川督又问:"你说的某某某是哪个学堂毕业的?"
"日本士官学校!"
这一下掉赵尔巽设下的坑里了。
川督一指程潜:"他是哪儿毕业的?"
尹昌衡语塞,直冒冷汗。
赵尔巽趁热打铁:“"程潜,是日本士官学校第6期毕业的高材生,文武双全,难道你也说他不知兵吗?是滥竽充数吗?"

尹昌衡无话可说,紧张异常。
师长朱庆澜这时过来打圆场,对大家说:"今天尹科长高兴,多喝了几杯,大家见谅。"
边说边令人将尹扶出会场。

尹昌衡结局

尹昌衡生于1884年,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被清政府保送到日本士官学校第5期,毕业后,先后在广西、四川的督练公所担任编译科长、军事科长,都是有职无权的角色,后来,又担任过四川陆军小学总办。

尹昌衡
辛亥革命时,任四川军政府军事部长,1911年12月,革命军兴,军政府正副都督先后逃亡,成都乱成一团,尹率部入城平定叛乱,被推举为四川军政府都督。
尹昌衡对原都督赵尔丰阳奉阴违,暗中搞复辟,很生气,指挥部下抓捕赵,斩首示众。
1912年,尹昌衡任四川都督府都督。
同年7月,尹昌衡率部平定康藏叛乱,从此任川边经略史。
袁世凯眼看尹昌衡坐大,以亏空公款罪,把他骗到北京判9年徒刑,押如监牢服刑。
幸好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尹昌衡才得以出狱。
从此以后,尹昌衡了无生气,无心军界,醉心文学。
1四川解放后,尹昌衡担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3年病故,享年69岁。

(来源:史海采英)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也欢迎把此文章推荐给你的家人好友



— END 

来源:水煮历史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出入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公众号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建筑史学
关照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学科研究前沿和传统文化视野,回应建筑史、建筑遗产保护及建筑史学研究当代被忽视,抚慰建筑史与建筑学术的伤痛,弘扬以建筑史与古建筑研究为主脉的中国建筑原生学术研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