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使命,本真情怀
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建筑史学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在中国,孔庙难以数计,但最早的孔庙当属山东曲阜孔庙,曲阜孔庙距今已经有2500年历史了,是年代最为久远的古建筑之一。
曲阜孔庙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
曲阜孔庙发展的两千多个春秋,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脚步,来这里欣赏这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身处其中能切身感受到千年时光的流逝,领悟中华文明带来的魅力。
曲阜孔庙,矗立于曲阜市心脏地带鼓楼之西约三百米,其布局匠心独运,呈长方形延展,总面积广达十四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沿南北向中轴线精妙布局,左右两侧严谨对称,展现出九进院落的宏伟格局。自南端棂星门起,经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直至奎文阁与错落有致的十三御碑亭,每一道门扉都诉说着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积淀。
步入大成门,孔庙建筑分三路铺陈开来:中路核心区域,大成门引领着游人步入杏坛的圣地,大成殿巍峨庄严,寝殿与圣迹殿静谧肃穆,两庑之内供奉着孔子及历代先儒先贤的牌位,这里是祭祀孔子及其学术传承者的神圣殿堂。东路则另有一番景致,崇圣门后,诗礼堂、古井、鲁壁等古迹交相辉映,崇圣祠与家庙静静伫立,它们共同承载着对孔子上五代祖先的敬仰与缅怀。而西路,则以启圣门为起点,金丝堂、启圣王殿及寝殿等建筑错落有致,这里是缅怀孔子父母恩德、传承孝道精神的又一重要场所。
孔庙的庄严序幕,由最南端的棂星门缓缓拉开,此门不仅是孔庙的门户,更是儒家文化辉煌的象征。棂星门之名,源自古人对浩瀚星空的遐想,相传棂星乃天界之文曲星,其命名寓意深远,寄托了国家对于人才济济、文化昌盛的美好愿景。
因此,在古代帝王盛大的祭天仪式中,棂星往往成为首个被祭拜的对象,而祭祀孔子的仪式,其庄重程度亦可比拟祭天之礼,彰显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崇高地位。
这座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其设计匠心独运,六楹四柱的结构稳固而庄重,铁梁与石柱的巧妙结合,既彰显了建筑的力量之美,又透露出时间的沧桑痕迹。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门柱之巅,四尊天将石像巍然屹立,它们或威严、或凛然,仿佛是守护儒家文化圣地的忠诚卫士,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见证了孔庙的辉煌与变迁。
“至圣庙”,这一尊称赋予了孔庙无上的荣耀,它不仅是一座庙宇,更是历朝历代对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崇高敬意与纪念的圣地。此地,作为举行国家级别孔子祭祀仪式的核心场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曲阜孔庙,以其悠久的历史起源和近乎完美的保存状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天下第一庙”的美誉,实至名归。
追溯其建设历程,始于孔子辞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鲁哀公的一片缅怀之心,促使他在曲阜城中孔子曾经的简陋居所内,布置起三间小屋以供奉孔子的遗物,这便是孔庙最初的雏形。
此后,历经数代王朝的尊崇与扩建,每一次的修缮与增建,都是对孔子思想与精神的一次致敬与传承。直至清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孔庙终于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宏大规模,拥有殿、阁、坊、房共计466间,其建筑之精美、布局之严谨,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孔庙的二门又名圣时门,形同城门,有三间门洞,是曲阜孔庙内唯一的拱券式大门。圣时门建于明代,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孔子的称赞: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
穿越圣时门,眼前豁然开朗,一方古朴的庭院映入眼帘,院内古木葱郁,参天而立,仿佛时间在这里缓缓流淌。对面,三架精美的拱桥悠然横跨于碧水之上,这碧水因环绕如璧而得名“璧水”,既描绘了其形态之美,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
提及璧水,不禁让人联想到北京天安门前庄严的金水河,而曲阜孔庙内的这片璧水,则巧妙地与之相呼应,意在表明孔子庙宇之尊荣,其地位可与皇宫相提并论。于是,横亘于璧水之上的三座桥梁,也自然地被赋予了“璧水桥”之名,它们不仅是通行之便,更是文化与荣耀的象征。
这三座璧水桥,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彼时的匠人们以精湛的技艺,将它们建造得既稳固又美观,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仍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圣土,见证着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璧水桥之后,矗立的是弘道门,这道门扉不仅承载着通往孔庙深处的通道功能,更蕴含着深远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它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最初作为孔庙的正门,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与帝王将相的虔诚参拜。而后,在清雍正七年,清世宗以其卓越的文学造诣与对儒学的深刻理解,依据《论语》中“人能弘道”的经典语句,亲自为这道门扉赐名“弘道门”。
弘道门后为大中门,始建于宋代,是北宋时孔庙的大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
在宋代,同文门巍然矗立,作为孔庙的正门,它不仅是一处通道,更是对孔子崇高地位与文化贡献的颂扬。原名“参同门”,其命名深含哲理,寓意孔子的品德与天地之道相参相合,展现了他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非凡境界。然而,到了清雍正年间,这一命名迎来了新的变迁。
雍正皇帝以非凡的洞察力,引用了《中庸》中的“书同文,行同伦”之句,将“参同门”更名为“同文门”。这一更名,不仅体现了皇帝对孔子学说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赞扬,更彰显了孔子在统一我国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文门的更名,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佳话,永远镌刻在孔庙的辉煌篇章之中。
同文门后的奎文阁是一座藏书楼。中国古代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三重飞檐,阁的内部有二层阁,中间夹有暗层,结构独特,工艺奇巧。上层是专藏历代帝王御赐的经书、墨迹的场所,明清两代曾专设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一员进行管理,暗层专藏藏经板,下层专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的香帛之物。
奎文阁侧面,这棵极度倾斜的古柏树指向奎文阁,被用石柱支撑着,成为孔庙中一道奇特的景观。
奎文阁后是最能炫耀皇家恩宠的“十三碑亭”。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这些驮着石碑的动物似龟非龟,古人称之“赑屃”,是神话中龙的儿子,善于负重,只有皇帝敕建的石碑才能够立在赑屃身上。目前,孔庙内保存有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00多块,内容既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又有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庙内碑刻上至两汉、下迄民国,楷草隶篆,各家书法具备,绝对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碑林之一。
十三碑亭后为大成门,始建于宋代,原为孔庙仪门,清代因大成殿而改现名。这是孔庙的第五道大门,黄瓦重檐,雄伟壮观。“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大成门的大门前后均有龙柱龙陛,六级台阶中刻陛石,浮雕云龙山水,构图温润流畅,为陛石中的佳作。
孔庙内有两样极其珍贵的绝世孤品,第一个便是浮雕龙柱。尤其是这大成门前门后的四根五爪龙柱,就连北京故宫都没有,皇帝也只有羡慕的份。
大成门的五爪龙石雕是当世孤品,细品之,但见龙姿矫健,云形活泼,可见明清石刻雕镌的工匠,手艺可谓登峰造极。
除了五爪龙石雕立柱外,孔庙中的“勾心斗角”也是中国古建现存的绝世孤品,是孔庙建筑群的一大亮点,成为游客们必拍照打卡的网红景点之一。来过孔庙的人们,可能没记住导游的多少介绍,但这“勾心斗角”是难忘怀的。
“勾心斗角”这种精巧的古建结构在孔庙中有多处。虽然“勾心斗角”这句成语最早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但它原本就是来形容建筑的,指的是一个建筑物的房檐插进另一个建筑物的两角中心,这就是“勾心”;而一座建筑的房檐与另一座建筑的房檐相对而列,便是为“斗角”,合起来就是“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以御碑最为集中的十三碑亭处最为突出。十三座碑亭,重檐歇山,彩绘斗拱,排列整齐,表现了历代帝王对孔子趋之若鹜的推崇。精美的东西,美在细节,就连建筑学家梁思也曾称曲阜孔庙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
“勾心斗角”的真正意义,原本并不是现在常以为的人与人之间用尽心机,明争暗斗;相反,此处建筑凭借孔子 “仁”之思想发挥了教育作用,指引人际交往要和谐相处,遵守道义。
孔庙南北中轴线上,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在此建坛,是一座重檐方亭,在坛周围环植以杏,命名为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于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字径1米,为清雍正皇帝手书。大成殿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下诏更名为“大成殿”。
孔庙建筑屋脊上有七个脊兽,代表了孔庙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所在的皇宫。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为明代弘治年间调徽州工匠刻制。两侧及后檐18根是八棱水磨浅雕,云龙为饰,每面9条团龙,每柱72,总数1296。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雕刻玲珑剔透,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乾隆皇帝来曲阜祭孔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名为结彩迎接皇帝,实际怕皇帝见龙柱超过皇宫吃醋而怪罪。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
大成殿神龛。
圣迹殿是孔庙的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按照编年体的顺序依次编绘,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事迹和思想。
孔宅故井相传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水“既清且渫”,被称作“圣水”。明正德年间在此修栏立碑,清乾隆皇帝祭祀时曾饮此水拜师,西有乾隆御题“故宅井赞”碑。
大成门前直入云霄的这棵桧树,传说为孔子当年亲手所植,桧树旁有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的“先师手植桧”石碑。千年时间里,桧树几经风雨,几度枯荣,默默站立在大成殿旁,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在大成门举行的祭孔仪式表演。曲阜孔庙的发展史为世人勾画了一幅中华文化的演变宏图。随着孔子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被重视,成为传统,而祭祀孔子也成为了中国历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世代相袭的典礼。孔庙的发展所留下的丰富遗存与完整的资料对研究孔庙的历史、建筑与儒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曲阜孔庙,矗立于曲阜市心脏地带鼓楼之西约三百米,其布局匠心独运,呈长方形延展,总面积广达十四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沿南北向中轴线精妙布局,左右两侧严谨对称,展现出九进院落的宏伟格局。自南端棂星门起,经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直至奎文阁与错落有致的十三御碑亭,每一道门扉都诉说着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积淀。
步入大成门,孔庙建筑分三路铺陈开来:中路核心区域,大成门引领着游人步入杏坛的圣地,大成殿巍峨庄严,寝殿与圣迹殿静谧肃穆,两庑之内供奉着孔子及历代先儒先贤的牌位,这里是祭祀孔子及其学术传承者的神圣殿堂。东路则另有一番景致,崇圣门后,诗礼堂、古井、鲁壁等古迹交相辉映,崇圣祠与家庙静静伫立,它们共同承载着对孔子上五代祖先的敬仰与缅怀。而西路,则以启圣门为起点,金丝堂、启圣王殿及寝殿等建筑错落有致,这里是缅怀孔子父母恩德、传承孝道精神的又一重要场所。
孔庙的庄严序幕,由最南端的棂星门缓缓拉开,此门不仅是孔庙的门户,更是儒家文化辉煌的象征。棂星门之名,源自古人对浩瀚星空的遐想,相传棂星乃天界之文曲星,其命名寓意深远,寄托了国家对于人才济济、文化昌盛的美好愿景。
因此,在古代帝王盛大的祭天仪式中,棂星往往成为首个被祭拜的对象,而祭祀孔子的仪式,其庄重程度亦可比拟祭天之礼,彰显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崇高地位。
这座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其设计匠心独运,六楹四柱的结构稳固而庄重,铁梁与石柱的巧妙结合,既彰显了建筑的力量之美,又透露出时间的沧桑痕迹。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门柱之巅,四尊天将石像巍然屹立,它们或威严、或凛然,仿佛是守护儒家文化圣地的忠诚卫士,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见证了孔庙的辉煌与变迁。
“至圣庙”,这一尊称赋予了孔庙无上的荣耀,它不仅是一座庙宇,更是历朝历代对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崇高敬意与纪念的圣地。此地,作为举行国家级别孔子祭祀仪式的核心场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曲阜孔庙,以其悠久的历史起源和近乎完美的保存状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天下第一庙”的美誉,实至名归。
追溯其建设历程,始于孔子辞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鲁哀公的一片缅怀之心,促使他在曲阜城中孔子曾经的简陋居所内,布置起三间小屋以供奉孔子的遗物,这便是孔庙最初的雏形。
此后,历经数代王朝的尊崇与扩建,每一次的修缮与增建,都是对孔子思想与精神的一次致敬与传承。直至清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孔庙终于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宏大规模,拥有殿、阁、坊、房共计466间,其建筑之精美、布局之严谨,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孔庙的二门又名圣时门,形同城门,有三间门洞,是曲阜孔庙内唯一的拱券式大门。圣时门建于明代,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孔子的称赞: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
在宋代,同文门巍然矗立,作为孔庙的正门,它不仅是一处通道,更是对孔子崇高地位与文化贡献的颂扬。原名“参同门”,其命名深含哲理,寓意孔子的品德与天地之道相参相合,展现了他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非凡境界。然而,到了清雍正年间,这一命名迎来了新的变迁。
雍正皇帝以非凡的洞察力,引用了《中庸》中的“书同文,行同伦”之句,将“参同门”更名为“同文门”。这一更名,不仅体现了皇帝对孔子学说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赞扬,更彰显了孔子在统一我国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文门的更名,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佳话,永远镌刻在孔庙的辉煌篇章之中。
奎文阁侧面,这棵极度倾斜的古柏树指向奎文阁,被用石柱支撑着,成为孔庙中一道奇特的景观。
奎文阁后是最能炫耀皇家恩宠的“十三碑亭”。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这些驮着石碑的动物似龟非龟,古人称之“赑屃”,是神话中龙的儿子,善于负重,只有皇帝敕建的石碑才能够立在赑屃身上。目前,孔庙内保存有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00多块,内容既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又有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庙内碑刻上至两汉、下迄民国,楷草隶篆,各家书法具备,绝对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碑林之一。
十三碑亭后为大成门,始建于宋代,原为孔庙仪门,清代因大成殿而改现名。这是孔庙的第五道大门,黄瓦重檐,雄伟壮观。“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大成门的大门前后均有龙柱龙陛,六级台阶中刻陛石,浮雕云龙山水,构图温润流畅,为陛石中的佳作。
孔庙内有两样极其珍贵的绝世孤品,第一个便是浮雕龙柱。尤其是这大成门前门后的四根五爪龙柱,就连北京故宫都没有,皇帝也只有羡慕的份。
大成门的五爪龙石雕是当世孤品,细品之,但见龙姿矫健,云形活泼,可见明清石刻雕镌的工匠,手艺可谓登峰造极。
除了五爪龙石雕立柱外,孔庙中的“勾心斗角”也是中国古建现存的绝世孤品,是孔庙建筑群的一大亮点,成为游客们必拍照打卡的网红景点之一。来过孔庙的人们,可能没记住导游的多少介绍,但这“勾心斗角”是难忘怀的。
“勾心斗角”这种精巧的古建结构在孔庙中有多处。虽然“勾心斗角”这句成语最早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但它原本就是来形容建筑的,指的是一个建筑物的房檐插进另一个建筑物的两角中心,这就是“勾心”;而一座建筑的房檐与另一座建筑的房檐相对而列,便是为“斗角”,合起来就是“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以御碑最为集中的十三碑亭处最为突出。十三座碑亭,重檐歇山,彩绘斗拱,排列整齐,表现了历代帝王对孔子趋之若鹜的推崇。精美的东西,美在细节,就连建筑学家梁思也曾称曲阜孔庙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
“勾心斗角”的真正意义,原本并不是现在常以为的人与人之间用尽心机,明争暗斗;相反,此处建筑凭借孔子 “仁”之思想发挥了教育作用,指引人际交往要和谐相处,遵守道义。
孔庙南北中轴线上,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在此建坛,是一座重檐方亭,在坛周围环植以杏,命名为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于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字径1米,为清雍正皇帝手书。大成殿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下诏更名为“大成殿”。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为明代弘治年间调徽州工匠刻制。两侧及后檐18根是八棱水磨浅雕,云龙为饰,每面9条团龙,每柱72,总数1296。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雕刻玲珑剔透,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乾隆皇帝来曲阜祭孔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名为结彩迎接皇帝,实际怕皇帝见龙柱超过皇宫吃醋而怪罪。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
大成殿神龛。
圣迹殿是孔庙的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按照编年体的顺序依次编绘,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事迹和思想。
孔宅故井相传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水“既清且渫”,被称作“圣水”。明正德年间在此修栏立碑,清乾隆皇帝祭祀时曾饮此水拜师,西有乾隆御题“故宅井赞”碑。
大成门前直入云霄的这棵桧树,传说为孔子当年亲手所植,桧树旁有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的“先师手植桧”石碑。千年时间里,桧树几经风雨,几度枯荣,默默站立在大成殿旁,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在大成门举行的祭孔仪式表演。曲阜孔庙的发展史为世人勾画了一幅中华文化的演变宏图。随着孔子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被重视,成为传统,而祭祀孔子也成为了中国历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世代相袭的典礼。孔庙的发展所留下的丰富遗存与完整的资料对研究孔庙的历史、建筑与儒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也欢迎把此文章推荐给你的家人好友
— END —
来源:中腾文化传播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出入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公众号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