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独有!集3座庑殿顶、4座辽金建筑于一寺之内!

楼市   2024-12-13 08:03   北京  


学术使命,本真情怀

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建筑史学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之上,

隐藏着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庙。

它始建于唐代,

历经战火纷飞,朝代更迭,

依旧保持着其古朴典雅的风貌

它就是山西大同的善化寺。


▲ 山西善化寺(图源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善化寺俗称南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全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


千年善化,格局未变

善化寺的其中一个可贵之处在于:院内格局千年未变。且善化寺在整个大同古城内处于低洼处,保留了唐代时的地基高度,比寺外的马路低了近3米。

寺中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即天王殿),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

▲ 山西善化寺(图源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艺术宝库,国之瑰宝

寺内还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

▲ 大雄宝殿内金代塑像(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仅用于学习交流)

▲ 金代塑像(图源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主要建筑,辽金遗风
天王殿
善化寺是没有山门(大门)的!和很多寺院不一样,善化寺没有独立的山门,它的“山门”是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的。善化寺的天王殿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1128-1143年),是我国现存金代佛寺中面积大的山门殿,当你来到这里,能够看到明代所建的横眉怒目、姿态威严的四大天王塑像。


三圣殿

三圣殿面阔5间,进深4间,4根巨柱拓展了殿内的空间,使进入殿内的人没有一点儿压抑感。这4根巨柱是金代原构,粗壮的圆柱让参观者感悟着金代匠人们的智慧。

为了满足人们礼佛时的空间需求、减少柱列对视线的影响,当时的工匠常常使用“减柱法”“移柱法”来实现,三圣殿用的就是“减柱法”,它与“移柱法”一样,是辽金时期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创新。


▲ 三圣殿(图源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殿檐下方,有一朵迎风怒放的“花”——60°斜拱,格外显眼。它不但承载着檐部的重量,而且具有装饰作用,形如花朵,宏大壮丽。斜拱不同于普通斗拱的出拱(与梁枋成垂直方向),而是与梁枋成45°或60°的斜拱或斜昂,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类型的构件在宋式建筑中并未出现过,而宋《营造法式》中也只字未提,除山西境内的一些地区外,这种形式的斗拱在辽金后基本绝迹。可以说,这种构件随着辽金王朝的出现而出现,又随着辽金的没落而销声匿迹。有学者推测,斜拱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住居中的某种成角度的支撑构件,结合了中原本来的斗拱做法最终形成。


大雄宝殿

善化寺中,最能体现盛唐雄浑之气、辽金豪放之风的莫过于寺内主殿: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坐落于3米多高的月台之上,气势恢宏,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被梁思成赞为“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的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把古建的雄浑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五脊顶,其作为辽代建筑,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米排名全国第三。


▲ 大雄宝殿(图源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八根木柱撑起一个宏大的殿堂,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代工匠们对减柱法的纯熟运用。最为精妙的是,顶部仅在当心间有平棋藻井2间,其余都是彻上露明造。露明造的结构,不同于平棋藻井,让大殿的梁架结构一目了然,空间更开阔


普贤阁
普贤阁坐于六级台阶上,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两檐均以筒瓦覆盖,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楼阁。
普贤阁阁身两层下层阁门东开,上层当心间亦东向开门,门外四周设平坐。其外观精巧,玲珑秀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阁内的斗拱结构、屋顶坡度等细节均体现了辽金时期的建筑特点。

普贤阁的建筑艺术和装饰风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华。其精美的斗栱、檐角等细节处理均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 善化寺辽代大殿(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仅用于学习交流)

回望古刹,韵味悠长
山西善化寺,这座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说的古刹,以其独特的建筑韵味,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与卓越技艺。

在这里,每一座殿堂、每一块砖石、每一幅壁画,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图文来源:网络,山西省文物局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天东南古建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也欢迎把此文章推荐给你的家人好友



— END 

来源:天东南古建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出入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公众号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建筑史学
关照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学科研究前沿和传统文化视野,回应建筑史、建筑遗产保护及建筑史学研究当代被忽视,抚慰建筑史与建筑学术的伤痛,弘扬以建筑史与古建筑研究为主脉的中国建筑原生学术研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