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先贤】植树节倡导者、​林学泰斗陈嵘

政务   2024-11-08 17:45   青海  


九三先贤的故事

编者按




九三学社涌现了许多令人高山仰止的先贤俊才,先后拥有两百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位社员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做出了永垂史册的突出贡献。九三先贤们朴素而高尚的品格,传递着老一辈科学家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彰显了九三学社科技强国的底色。
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之际,为全面贯彻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青海九三力量,社青海省委特推出追忆九三先贤栏目,希望广大社员积极学习先贤事迹,感悟先贤精神,传承先贤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

 

陈嵘(1888-1971):字宗一,原名正荣,字任虞。九三学社社员,浙江温州平阳人。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树木分类学家,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之一。毕生从事林业教学、林业科学研究和营林实践工作,培养了大批林业人才;早年创办多处林场,并首倡中国3·12植树节,为中国林业教学实践和造林绿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他对树木分类学、造林学的研究,有突出成就,被公认为中国树木分类学的奠基人。他通晓日、英、德、法、俄、拉丁等语种,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中国树木分类学》《造林学本论》《造林学各论》和《造林学特论》等著作,学术性、实用性都很高,受到国内外林学界人士高度称赞。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陈嵘毕生与山与草与木结缘,在6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有39年在林业教育第一线,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郑万钧、陈植、吴中伦、杨显东等林学大家均为其学生。曾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代理事长、南京林学院筹建委员会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首倡中国植树节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陈嵘应傅焕先之邀,规划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他乘此机会,向政府建议,定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即3月12日为“植树节”,被采纳。原植树节为清明节,陈嵘倡议改为3月12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另一方面是根据他的研究,3月12日前后植树,成活率最高。3·12植树节的确定是陈嵘兼顾人文与科学的结果。1979年,新中国再次明确: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家国情怀绵长

1888年,陈嵘出生于浙江安吉梅溪镇石龙村一个贫寒农家,6岁时入私塾读书。12岁丧父,在亲友的帮助下,坚持耕读。1904年,陈嵘16岁,一个人回到祖籍地平阳县南雁镇坎头村,进入致用学堂学习经史、数学、舆地、格致等课程,一年后转入平阳县立高等学堂继续学习。1906年,他东渡日本,考入北海道帝国大学。大学预科时,与同盟会会员李四光同窗,后结识鲁迅、莫永贞等人,一同听章太炎讲《说文解字》,接受孙中山“驱除鞑虏”等思想,并成长为同盟会骨干。陈嵘是一位非常明大义、关心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虽然是科学家,但热衷于革命工作,参加了辛亥革命早期活动,作为贵宾,应邀出席了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

和许多进步人士一样,陈嵘一心想用知识、科技救国。1913年,陈嵘抱着培育年轻一代林业科技人才的宏愿,受聘于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担任校长。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他在家乡石龙村兴办小学,让村民子弟免费入学。1915年应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之聘,任林科主任。1923年初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他在哈佛大学得到树木分类学家沙坚德、杰克、雷德和威尔逊诸教授的热心指导,在安诺德树木园专攻树木学。1924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接着又到德国德累斯登萨克逊林学院进修一年。1925-1952年任金陵大学(南京)森林系教授、系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金陵大学被迫西迁。此时,在森林系任主任和教授的陈嵘等5人临危受命,留校保护无法随迁的校产。作为5人小组负责人的陈嵘,在保护校产的同时,带领大家想方设法在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收容了近3万名老弱妇孺,使他们免遭日军凌辱和屠杀。同时,金大西迁未及时带出的图书、仪器、设备、标本(不少为国内稀有的珍贵孤本)等,赖陈嵘等人竭力保护,损失轻微,连在双龙巷的中华农学会所和图书资料也幸经他的兼顾,安然无恙。

陈嵘身处逆境,为了维护金大和金中的校产,同时也为了解决金大和许多未能迁离南京的教职员工的生活出路,苦心孤诣地组织他们于1942年利用金陵中学校舍,创办“私立同伦中学”,陈嵘任校长,使许多青年免于失学。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立即恢复校名为金陵中学,次年又与从四川迁回的金陵中学合校(即现在的南京第十中学)。

抗战胜利后,为了表彰陈嵘等人对保护难民区所作的特殊贡献,南京国民政府还为他们专门颁发了胜利勋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多知识分子移居台湾,而渴望科技报国的陈嵘,选择留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思想认识有很大提高。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并被选为九三学社中央科技文教委员。1960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委员。

编撰《中国树木分类学》

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无自己的造林学教材。陈嵘以中国造林树种为基础,吸收并发展国外造林营林学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造林学,先后出版《造林学概要》《造林学各论》《造林学特论》,为中国造林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1913年以后十分重视采集植物标本,研究树木分类,曾在《中华农学会报》长篇连载《中国树木志略》。1923年又将重要树木标本携往欧美各研究所进行核对。1926年后曾两次深入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各省补充采集标本,并主持建立金陵大学树木学实验室。由于标本收藏丰富、门类齐全,在当时国内颇负盛名。他对树木分类进行了廿余年的研究,参考中国书籍161种,日、英、德、法文书籍110种,终于编成具有权威性的巨著《中国树木分类学》,于1937年9月出版。全书150多万字,插图1165幅,记载了中国树木2550种,为中国树木分类学奠基之作,被国外同行誉为亚洲名著,是20世纪30年代全国所有大学林学系的主要教材、林业科研生产的重要参考文献。这在我国林业史上,前无古人。

晚年的陈嵘,仍倾力著书,出版了《中国森林史料》《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竹的种类及栽培利用》等专著,对发展中国林业科学、促进林业生产、培养林业人才,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首创现代教学林场

 

1913年,陈嵘任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时,学校没有林业学科,陈嵘专门开设林业课程,自编讲义,亲自讲授。为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实际知识,他特建设苗圃和示范林场。

陈嵘不但提倡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视实践锻炼。他走到哪,都会不遗余力地把林场建到哪。他曾在江苏江浦县境约20万亩的荒山上营建学校林场,亲自拟就造林计划书。这是我国现代林场的最早起源。

由于林场规模较大,学校经费有限,无力投资经营,陈嵘建议创办教育团公有林,得到赞赏和批准。据1932年统计,此教育公有林历年总计造林18.25万亩,植树6948万株;留养野生树574万株,估值220多万元(当时币值),不但为江苏第一农业学校提供了全面实习基地,也为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森林系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对培养造就林业新生力量发挥了重大作用。陈嵘还创办了南京九华山林场、青龙山林场和江苏省句容下蜀林场、安徽建平林场等。在陈嵘的教育、影响下,他的学生也创办了许多林场。

提出“封山育林”等理论

陈嵘曾讲述过这样一个观点:“汉民族只会耕田,不会耕山,也不会耕草原。到山区开荒种粮,到牧区开草原种粮,违反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效果当然不会好。”

在《造林学概要》中,他提出了“天然保育法”,为新中国“封山育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封山育林”理念被林垦部列为绿化祖国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陈嵘提出了积极营造保安林、设立全国性林业科研机构和加强林业教育的提议,促进了我国林业科研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陈嵘没有走远

陈嵘为人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不忘国家林业事业和家乡教育事业。病危时,嘱其子将两万多卷藏书捐给林科院图书馆,将七万八千元稿费和利息交给林业部作造林和科研稿费(后作中国林学会陈嵘奖基金),还嘱赠六百元作绿化三社小学与三社林场之用。他去世后,后人敬仰绵延不绝。

在陈嵘出生地石龙村建有陈嵘森林公园、陈嵘纪念室、陈嵘文化研究室。森林公园里,有一座陈嵘墓,墓上刻有“绿化祖国”4个大字。1985年2月,平阳籍数学家苏步青为陈嵘树木园作《缅怀宗一陈嵘先生》七律诗,末两句为“等身著作千秋在,犹自怀公有所思”,表达了其对前贤的崇敬之情。

1992年1月,陈氏族人在平阳县南雁镇坎头村创立“陈嵘纪念室”,苏步青为之题额,并敬撰“宗一陈嵘先生颂:黉门遗泽;科苑流芳”。

2000年3月,“陈嵘纪念室”被命名为平阳县南雁镇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2015年2月23日,“陈嵘纪念馆”在平阳县南雁镇坎头村落成。

2018年,陈嵘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和陈嵘故居修复工作纳入2019年平阳县政府工作报告,《陈嵘森林生态文化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2020年,陈嵘森林生态文化公园项目成功申报浙江省新一轮绿色发展财政奖补项目,获省财政厅核批800万元。

2022年,在浙江泰顺县发现的全球植物新种被命名为“陈嵘栲”。

来源: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




青海九三
信息发布、社员学习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