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先贤】​王永贵:“永不下课”的老师,把身心都献给了解剖学事业的九三人

政务   2024-11-07 17:37   青海  


九三先贤的故事

编者按




九三学社涌现了许多令人高山仰止的先贤俊才,先后拥有两百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位社员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做出了永垂史册的突出贡献。九三先贤们朴素而高尚的品格,传递着老一辈科学家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彰显了九三学社科技强国的底色。
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之际,为全面贯彻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青海九三力量,社青海省委特推出追忆九三先贤栏目,希望广大社员积极学习先贤事迹,感悟先贤精神,传承先贤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


王永贵(1913.4-2004.2.4),博士,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华西支社的早期领导者。他是我国著名的解剖学家,一辈子从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中国断层解剖学发展的基础。他在谢世前立下遗嘱捐献遗体,把身心都献给了他一生钟爱和奋斗的解剖学事业。现在,他的骨架安放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第一基础实验楼人体生命科学馆,成了“永不下课”的老师,他以这种惊世骇俗的方式,不断地诠释医学的真谛,引领学生们走进医学的大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一批又一批学子,让他们去感受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华西医学博物馆展示的王永贵照片

结缘四川 创建解剖学科

王永贵,曾用名王器尊,1913年4月17日出生于河北保定满城县东营村,其父王古芳系生物学及化学教师,受其影响,王永贵从小立志学医,希望不断努力学习先进医学为劳苦大众治病。王永贵1919年至1928年在保定烈士田完成小学和初级中学教育,1928年至1929年在保定培德中学学习,1929年至1932年在山西铭贤高级中学读书,1932年至1940年在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读书。正在他读大学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因此于1937年11月申请借读华西协合大学。他的申请书“恒久通讯处”上填写着家乡“已成焦土”,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深深忧虑。1938年齐鲁大学内迁到成都华西坝,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北平燕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华西坝联合办学,人们习惯称这一时期为抗战“五大学联合时期”。1938年5月,五大学联合管理委员会成立。国难当头时,这几所学校从校领导、任课老师到学生全体表现出精诚团结,共同协商解决重大事务,共享资源、师资和课程,共用教学实验室及设备,互认学分……战乱时期的高等教育在华西坝的延续让王永贵从此结缘四川,得以继续读书,终于1940年完成学业,毕业于(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五大学校长联席会场景,左起:成都燕京大学代校长梅贻宝、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吴贻芳、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张凌高、齐鲁大学校长汤吉禾。(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借读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名单(部分,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1940年7月,王永贵在内迁成都的原中央大学医学院(今南京大学医学院)、华西协合大学、原齐鲁大学在四圣祠的仁济医院即“三大学联合医院”的妇产科任住院助理医师,与乐以成(1904-2001,女,妇产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九三学社社员)是同事。他终于得以实现治病救人的愿望,可以结束由父亲好友李伯蘅(留德归国医师)长达五年的助学借款,可以接替刚去世的父亲承担家庭负担,可以供给二弟继续完成学业直到独立……

1941年8月至1943年7月,王永贵在原中央大学医学院任外科助教兼住院医师。也就是从1941年起,他开始从事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并终其一生长达60多年。

1943年8月至1945年12月,王永贵在成都建国造纸厂任专任医师,其间1943年8月至1944年7月继续兼任原中央大学医学院外科助教。1946年2月至1946年4月在三台县仁慈医院(今四川绵阳市三台县人民医院)外科和妇产科任医师。1946年4月至1947年7月在成都信生药厂任厂长兼经理。

1948年初,王永贵受陈志潜(1903.9-2000.9.27,中国公共卫生学之父,九三学社社员)之邀来到重庆大学医学院。1947年,陈志潜完成了北平协和医学院派遣到美国两年的“公共卫生教育计划”考察后归国,根据四川省政府1946年的要求,决定要他为本省筹建一所由中国人自办的医学院,于是陈志潜领衔创建了重庆大学医学院,任院长和公共卫生学教授。陈志潜力邀王永贵到重大医学院创建解剖学科、组织学实验室,任解剖学系讲师。1948年5月,王永贵升任副教授,兼任解剖学系系主任,其间于1948年5月至1948年10月被选派到北京大学医学院进修组织学。

在重庆期间,王永贵于1950年11月至1952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西南军医学院)副教授和科主任,任教材编委。

华西协合大学学习解剖学的学生(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时,王永贵和陈志潜、乐以成、林廉卿(女,九三学社社员)、傅世春(1916-2017,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创始人、首任主委,九三学社青海大学委员会创始人、首任主委,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林志靖(1912-1999,九三学社社员)、彭恕生(1921-2009,九三学社社员)等从重庆大学调到了四川医学院。王永贵任副教授,于1955年至1959年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1960年起任基础课程部主任。1988年1月退休后返聘,继续任解剖学教授。王永贵于2004年离世,在四川工作生活了66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亲手创建的解剖学事业。

王永贵参加革命前后的经历(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在王永贵等一批解剖学前辈的带领下,如今的四川大学华西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于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为中国解剖学界培养了大量人才。尤其是在全国最先开展断层解剖学的应用研究,其中,对“腹膜后间隙”和“盆筋膜间隙”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人体体模”的应用研究,荣获国家发明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四川省科委基金”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即 CMB)”的经费资助。2000年成立了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2001年该研究中心获准成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图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官网

王永贵的主要学术贡献

王永贵在长达60多年的解剖学教学研究生涯中,在专业教材与专著的翻译和编写、开辟我国人体断层解剖学研究领域和坚持与发展实地解剖学教学模式等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永贵在重庆大学期间,面对教材资料的匮乏,就着重于教材的编译和建设工作。1952年,王永贵翻译的《人体表面透视解剖学》由西南军区后勤卫生部印刷发行,解决了专业教材匮乏的燃眉之急。

1952年王永贵翻译的《人体表面透视解剖学》

1966年,王永贵与陆振山(1910-1997.7.5,著名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家,原华西医科大学教授)、高贤华(1927.3-1993.12.4,解剖学专家,原华西医科大学教务长)等一起翻译并出版了加拿大著名解剖学家格兰特所著的《解剖学方法》第6版。该书按人体的局部分区进行描述,介绍了人体结构的形态以及相互关系的规律,密切联系了生理机能和临床应用,以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资料为依据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形成予以说理,加深了读者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线条图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易学易画,妙趣横生。这部译著共668页,近900幅插图。该书弥补了当时医学资料的空缺,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对我国人体解剖学的人才培养和临床应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永贵中年照(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1978年,王永贵参编了《人体解剖学》(第二版),1986年参编的《中国人体质调查》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2年,王永贵与丁嶙山(1914.11-1996.10.30,华西医科大学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起翻译了南非外科医生杜普利塞斯主编的《外科解剖学萃要》第11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该书由一系列短篇论文组成,每一篇论文以外科应用为主线,分别介绍感兴趣区域的正常解剖和异常解剖,对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书共856页,插图779幅,主要为绘制简洁的线条图。1980年代初,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这部译著的及时出版对我国人体解剖学从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应用为主的临床解剖学模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著名临床解剖学家钟世镇院士(1925.9.24-,南方医科大学教授)评价说:“当我探索开拓显微外科解剖学和现代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新方向时,王永贵著作的《外科解剖学萃要》,就是一盏导航的明灯,一直照耀着我,勇往直前去奋斗。”

专著《解剖学》《外科解剖学萃要》(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1988年,王永贵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解剖学》出版,被学界奉为“规范的人体解剖学参考工具书”,对后续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与专著的编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不朽的学术价值。这本书是在国家卫生部领导下遴选全国医学界著名专家、教授和中青年骨干一起历经数年完成全书的编写工作,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该书选收了解剖学中最基本内容的名词、术语等336条,涵盖了总论、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体质人类学等解剖学分支学科,收集整理了汉英(拉)解剖学词汇,是一本广受高度评价的人体解剖学参考书、工具书。

主编专著《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解剖学》(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王永贵热衷解剖学的教学还在于他不断比较和探索,并坚持与发展了实地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把系统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合一,增加了学生的解剖操作时间,减少了讲课时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他的领导下,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华西医科大学)和部分医学院校一直坚持实地解剖学教学模式。王永贵主编了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解剖学》教材,于1987年和1993年,被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连续定为“卫生部规划教材”,于199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解剖学》更名为《实地解剖学》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于2007年获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王永贵从1970年以来,在国内率先开辟了人体断层解剖学的研究领域,为坚持和发展以实地解剖学为主体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断层影像技术B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即CT和核磁共振成像即MRI的发展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王永贵敏锐地重视并实施断层解剖学的研究。198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前身)的资助下,王永贵指导研究生于国内率先开展人体断层解剖学研究。从1978年至1992年间,利用90余具成年男性尸体完成了连续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并附有大量描述资料和统计数字。截至1992年的十多年间,他共指导了8名研究生,开展了人体各个部分三种基本断面的解剖学研究,切制了100多具人体标本,绘制了8部人体断面解剖学图谱,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开辟了我国人体解剖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些图谱的大部分被应用于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为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所培养的大部分研究生至今仍然坚持在断层解剖学或医学影像学工作岗位不断突破,为我国断层解剖学研究和课程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王永贵的得意门生刘树伟,于1986年8月考进华西医科大学做了王永贵的研究生,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断层影像解剖学分会主任委员,任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常委、山东大学委员会主委。他继承了恩师的衣钵,在恩师的影响下加入了九三学社,在恩师的母校校园里继续着解剖学的追寻。当刘树伟得知恩师于2004年去世并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时,他也说,真到了那一天,“就学我老师,献遗体,做成骨架。”

把一生奉献给了钟爱的解剖学事业

王永贵一生钟爱解剖学事业,治学严谨,无私奉献。除了花大量的精力去编译专著、编写教材、指导研究生外。他还专长于课堂与实验教学、研究室的建设等,在诸多方面都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中,王永贵善用启发式,强调学生多动手操作,多观察,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人体,让学生理解结构和位置配布等。例如他问:“同学们,为什么动物的眼睛都是长在头上而不是长在屁股上?”“骨盆腔相对狭小,壁又是硬的,而其内各脏器的体积常成倍地增大,这个矛盾在结构上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他讲课语言生动直观,用词准确,例如讲正常关节内的滑液量,他说:“打开关节囊后,滑液要滴下来,但又滴不下来,量就这么多。”他要求讲课要学相声演员,字字咬准,快慢轻重得宜。他说讲课要让学生听出你的思路,你对问题是怎么认识的,否则照搬结论,照本宣科,倒不如让学生自己看。他禁止教师在实验室大讲形态,说“你讲得就那么好听?比学生自己看还清楚?”他还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解剖学不只是动刀、用剪和操作显微镜,更重要的是获得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描述能力、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唯物辩证思维的能力。他的学生和同事何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九三学社华西支社主委)曾讲过他上课的一个“华西式幽默”故事“手抛犬骨辧伪真”,何教授说他有一次在讲授完人体骨学之后举行课堂测试。他把一块骨头抛向空中,然后询问学生:“此为何骨?”学生众论纷纭:“尺骨”“桡骨”“小儿胫骨”……王教授笑道:“这是狗的腿骨”……

1979年,王永贵在申报教授的时候,专家组对他解剖学业务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评价他“设计并担任六年制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的全部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法有较深的研究。教学中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严格要求,注意启发式,效果良好,获得好评,多次组织(和)领导并参加教学文件及教材的编写、审定,质量较好。对基础医学各科的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具有一定的经验。对实验室、陈列室、研究室的建设有丰富的经验。30多年来,对教研组的建设,(对)研究生、进修生、青年教师的培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王永贵兼任四川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四川解剖学杂志》副主编,任教育部高校教材编审委员、四川省基础学科职称评审组长、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1985年,王永贵被评为成都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根据人事部人专发〔1992〕22号文件通知,批准其从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永贵直到80多岁高龄时仍坚持到解剖室与研究生一起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仍念念不忘教学,他具体指导后辈解决解剖学的直观性问题。国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认为切中要害,在给后辈的信中写道:“教学是个无止境的课题,仁智各有说法。给知识很重要,知识能给得完吗?给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但方法却带有个性,(要适合)个人的特点,学生应发展自己的方法。知识与技法堆在脑子里有什么用?怎么用?思考、遐想、乱想、幻想、转弯地想。想,就生智慧,智慧出创新。这才是人类所需要的,所必需的,否则,地球就不转了。”

王永贵就是这样循循善诱,启发思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时时处处心里都装着解剖学和解剖学教育,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钟爱的解剖学事业。

勇担社会责任 彰显九三情怀

王永贵于1953年8月在四川医学院加入九三学社,入社介绍人系林廉卿(女,1914.11-?)和彭恕生(1921.1-2009.8.8,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家、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历任九三学社四川医学院小组组长,九三学社华西支社筹委会、华西支社主任委员。

王永贵于1958年10月、1962年1月,当选为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1979年9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选出柯召(1910.4-2002.11.8,数学家,院士,原四川大学校长)、徐僖(1921.1.16-2013.2.16,高分子学家,院士)、徐尚志(1915.11-2007.12,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建筑设计家)、王永贵等为出席九三学社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980年1月、1984年7月,当选为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委。1988年7月、1993年5月,当选为九三学社成都市第六、七届委员会常委。1997年5月、2001年11月,任九三学社成都市第八、九届委员会的顾问。

王永贵曾任九三学社四川省筹备工作委员会委员,于1984年2月至1988年7月,任九三学社四川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88年7月至1992年7月、1992年7月至1997年4月,任九三学社四川省第二、三届委员会顾问。

王永贵中年照片(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1963年,王永贵当选为成都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9年、1961年、1963年、1965年,王永贵担任成都市第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1978年、1983年,王永贵、柯召当选为四川省第四、五届政协常委。1988年,王永贵当选为四川省第六届政协常委。

1983年6月16日,王永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生最大的快乐是奉献

1964年,王永贵8岁的二女儿骤然离世,他强忍痛楚把女儿的遗体捐献给病理学教研室。多年后,当他大女儿就读华西医科大学在解剖课学习时,还和同学们一道站在自己胞妹的病理学标本前学习过。每说起这段往事,他的同事们和家人都百感交集……在他晚年时,喜欢绕着工作了几十年的大学校园慢慢散步,每当来到病理学教研室外时,他就会对陪同散步的家人说:“看,二丫头在那里……”。他把父爱深藏心海,但对解剖学的钟爱与无私奉献却发自肺腑。

王永贵为了解剖学心中唯有“奉献”二字。他生前经常说,现在的学生学习用的标本越来越缺乏。他以前读书时,一度可以一个学生对应一个标本,而现在往往都是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对应一个标本,这对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是不够的。正因为这样,他生前立下遗嘱“我的遗体留给学生们解剖”,他的愿望得到家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一辈子严谨的他还在说:“自己这副骨架还不够完美,以前因为摔伤,摘除了一块髌骨!”王永贵的爱人徐竝均老师回忆说他离世前已无力发声,曾不断用眼神表达其捐献遗体的愿望,直至家人向他频频点头示意“已明白了他的心意”后,他才放心地走了。徐老师说,作为一位解剖学教授为解剖学捐献遗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王永贵为他一生所钟爱的解剖学能再尽一份力,应该是他最大的快乐。

王永贵晚年的照片(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2004年2月4日,王永贵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华西医院逝世,享年91岁。家属根据他的意愿捐献了遗体。2月6日,在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举行了简短的遗体告别和捐赠仪式,部分学院领导、王永贵的生前同事、学生百余人参加了告别捐赠仪式。王永贵晚年骨质疏松,原来一米八的个子,到去世的时候不到一米六,加之常年坐着看书写字,脊柱就出现了严重的偏斜。解剖室的老师决定将他的骨架安放在他生前常坐的那张木制座椅上,座椅的扶手上摆放了一本人体解剖学教材。十年后,他的夫人徐老师于2014年6月5日病逝,享年95岁,遵她遗嘱,遗体也捐献给了四川大学解剖教研室。他们为教学事业贡献了最后的力量,为祖国医学事业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基础。

人的一生最大的快乐是奉献,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著名法国作家蒙田说:“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于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着的日子并不多,却活得很长久。”王永贵夫妇为医学奉献了所有,他们是一对知心的快乐的眷侣,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来源: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




青海九三
信息发布、社员学习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