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师恩如歌声
导师简介
杨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水利学会会员。2018年以“地大学者”青年优秀人才计划引进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科学系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遥感水文方向的研究,并且在相关研究领域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与专著编写4部,担任过Journal of Hyd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tmospheric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Arid Land, 地理学报等国内外十余个学术期刊审稿人,承担《自然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等本科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
朱艳超,男,中共预备党员,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变化环境下中亚地区干旱传播机理及生态水文效应研究。在Journal of Hydrology、Climate Dynamic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Geographical等期刊上总计发表论文5篇。2024-2025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连续三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学业一等奖学金。
经师易遇,良师难求
良师是研究生生涯中最重要的引路人和同行者。他们悉心指导,以丰富的知识为学生指点迷津;他们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学生;他们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榜样。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一段旅程都会遇到不同的风景,结识不同的人。有些人如云淡风轻,匆匆而过;而有些人则如春风化雨,点亮你前行的明灯。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地大度过了三个年头。回首青葱岁月,我庆幸在这段求学旅程中遇到了杨鹏老师,更幸运地成为了他的学生。两年半前的初次相识至今仍历历在目。老师在众多调剂选手中将我“捡回”,并在调剂复试前一晚亲自打电话鼓励我,叮嘱我要正常发挥,不用紧张,祝我顺利通过复试。初见时,我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便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顺利通过复试后,我迅速加入了老师的科研小组。老师耐心地向我讲解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并引导我摆脱本科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还分享了Python、GEE等学习资料,为我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与他交流时,老师从未摆出权威的姿态,始终认真倾听,给予我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与亲切感。
师者如灯
照亮求知之路 助我破浪逐梦
在科研的道路上,起初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感到焦虑和迷茫。然而,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很快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付诸实践。杨老师多次教导我,做学问要敢想敢做,勇于尝试,切不可畏首畏尾。在我研一那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开始实施盲审制度,这无疑对我们的毕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常提醒我们,要做到“早做不晚做”,只有有条不紊地做好当下的事,才能在毕业时游刃有余。杨老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也极大地端正了我的科研心态。他指出,学问是一个从自我出发与世界不断交互的过程,应该具备问题意识,保持学术兴趣和阅读习惯,多读优秀的SCI论文,以逐渐构建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同时,要不断练习,通过撰写小论文锻炼逻辑构建能力和书面表达技巧,以便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虽然老师平日里和蔼可亲,但对待科研却一丝不苟。由于我曾因对学业的迷茫而导致科研进度缓慢,多亏了老师的鞭策,才使我逐渐走上了正轨。在学习生活方面,杨老师教我制定长期计划,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并时刻督促我硕士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按时完成相应的关键任务。杨老师还提醒我,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要将时间和精力合理分配在主要和关键的环节上。科研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做好时间管理和分配,高效完成学习和科研任务,每学期发表一篇SCI论文便已足够。
图1 组会中与老师探讨问题
除了学习和学术问题,杨老师在生活和娱乐方面也对我们关照有加。在研一时,正值疫情爆发,因无法外出聚餐,老师经常在每周五组会结束后带我们去食堂聚餐。大家在一起欢声笑语,旁人看来就像是一群好友在聚会,那些温馨的时光如今回想起来真是令人怀念。在研一寒假前,疫情全面解封,老师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着想,提前安排我们回家,并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在路上要做好防护措施。他自己仍在学校专注于科研,不久后老师也感染了病毒。即使在生病期间,他仍然坚持每周五开组会,热心解答我们在科研上的问题。在我们研二时,老师申请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一年。在忙于自己学业的同时,他仍然坚持每周开组会,对我们尽职尽责,时常关心武汉的天气,嘘寒问暖,提醒我们注意身体健康。老师回国后,依旧常常带着我们聚餐,进一步活跃了课题组的氛围。种种关怀,不仅体现了老师对我们学业的重视,更让我们在科研的旅程中感受到温暖与支持。
图2 老师带课题组去宜昌出差
图3 老师回国课题组与已经毕业的大师兄聚餐
在科研的星空下,携手共创辉煌明天
杨老师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导师。在他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在学术上不断进步,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他教会了我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这些珍贵的品质将伴随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衷心感谢杨老师对我的关爱和支持,也感谢他在我生命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我将铭记杨老师的教诲,努力追求卓越为实现我的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
图4 欢送师兄师姐毕业,一起向未来!
图文|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排版|卢星颖
审核|穆巴热克
往期推荐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