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实录|以热爱驱动热情,潜心耕耘学问田——王伦澈教授专访

教育   2024-12-16 23:04   湖北  

活动简介

中国地理学会研究生联合分会举办“行者实录”活动,致力于聚焦全国各大高校的地理学前辈。地研联怀着崇敬之心,探寻地理学领域的智者足迹。通过深度专访,地研联将记录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的奋斗与启示。这是一次穿越时光的对话,汲取前人智慧,激发新一代研究生的学术激情。让我们共同踏上这段充满敬畏和探索的征程,感受地理学的传承之美。供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会。


人物介绍

王伦澈教授,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学一级学科责任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常委、科技专委会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大数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环境与能源科学专委会委员,国际大气环境遥感学会(AERSS)创始理事、第十工作组(辐射与生态)主席等相关专委会委员、副主任;区域生态过程与环境演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城市气象与城市热环境、气溶胶与空气质量、大气辐射与地表能量平衡、太阳辐射与光伏发电、地表植被与环境变化、地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地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作物模型与农业遥感等交叉方向的工作。

主要从事区域地表信息监测与生态环境遥感等方向工作,是Natural Hazards、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Earth Science期刊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Remote Sensing、遥感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期刊编委。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地理学报等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80余篇,ESI高被引/热点论文15篇,被SCI论文引用8000多次,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17-2023年间指导的团队研究生中有2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王伦澈教授


采访内容

问题1 :您如何看待当前地理学在全球及国内的学术地位和发展趋势?在现如今的科技和社会背景下,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有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地理要素及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和区域特征的综合性科学,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信息地理等领域,涉及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多方面内容。作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交叉性的特点。

在当前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趋势下,地理学研究逐步向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方向发展,更注重流域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技术引入是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如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学等,使研究手段更加现代化,提高效率和精度。

地理学研究呈现显著趋势:①技术化:从经验科学向实验科学转变;②微观化:关注生态系统、土壤根系等微观地理过程,研究物质迁移与循环等机理;③跨学科融合: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促进整体观念和研究方法的统一;④综合化:注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耦合,研究以人类需求为驱动的地理综合过程;⑤区域性:从全球到区域尺度研究城镇化及多层次空间问题;⑥应用拓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总体而言,地理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


王伦澈老师在野外


问题2:在您的科研过程中,通常是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的?您是否有特定的标准或者方法来聚焦某一领域或问题?


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说,通常需要聚焦一个研究主题,并在三到四年内深入研究。我个人的学术经历可以作为例子:研究生阶段,我的导师建议我关注生态系统碳循环,尤其是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当时,这一领域虽有人研究,但尚未成为热点。我通过阅读文献和与导师交流,逐步确定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并在完成第一篇论文后感受到研究的乐趣。

在深入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估算植被生产力的模型对输入参数的依赖性极高,如大气气象因素(气溶胶、辐射等)和地表参数的准确性都会显著影响模型的精度。因此,博士阶段,我进一步研究了大气过程和参数的反演技术,因为这些因素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过程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研究生阶段要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聚焦于某个关键点,深入研究每个细节、参数和过程,力求精准。虽然这一过程可能较为漫长,但如果能在某一领域开花结果,未来的研究也会更具影响力。


问题3:在面临学术压力和行业变化的背景下,您是如何保持科研热情并持续推动创新的?有没有一些策略或习惯帮助您应对这些挑战?


选择研究生道路后,就要坚定前行,不必担心挑战,只需全力以赴去做。科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逐步推进。每个人的创新能力虽有限,但科学的本质是积累和进步。

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我尤为怀念其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例如,我每天早上6:30起床,7:30到办公室学习,上午学习后11:30错峰用餐,下午1:30继续学习,晚上6:30再次回实验室,至10:30结束一天的学习。周六依旧学习,周日稍作休息或处理日常事务。规律的作息和持续的努力是科研进步的重要基础。

科研热情源于热爱。我博士毕业十年,科研工作已十余年,依然热爱科研和学习。尽管事务繁多,我仍坚持阅读最新文献,关注领域前沿,并通过团队交流分享研究动态,以保持科研视野的广度和深度。

总结而言,选定研究方向后,坚持规律作息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以热爱驱动科研热情,定能有所收获。这种坚持和热爱是科研成功的关键。


王伦澈老师在授课


问题4:在发表学术论文时,您认为哪些方面的经验是关键的?特别是在投稿、同行评审和论文修改等过程中,有哪些技巧或建议能帮助提高成功率?


发表学术论文需要扎实的科研基础和一定的新意。论文的工作量应充足,避免单纯模仿,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特色。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论文通常需具备三个重要方面:新方法、新技术手段或新发现。这些创新点决定了论文的价值和影响力。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首先应与导师商讨合适的目标期刊,并阅读目标期刊的已发表文章,了解其语言风格、结构和叙述方式。撰写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故事性,使论文通俗易懂,让审稿人和读者易于接受。

投稿前,选定与论文主题和水平匹配的期刊,以提高成功率并减少时间浪费。论文修改阶段,需认真解读审稿人意见。如果审稿意见合理,应逐条修改;若审稿人存在误解,则需明确阐述核心内容,消除疑虑。

总之,成功发表论文的关键在于扎实的科研工作、清晰的创新点、合理的期刊选择,以及认真对待审稿意见的态度和回应能力。


问题5:对于考虑继续深造或直接就业的研究生,您认为有哪些因素需要特别权衡?在决定是否攻读博士学位时,您个人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


是否选择读博,首先取决于个人兴趣。如果你热爱科研,对当前或未来的研究方向感兴趣,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探索,那么可以选择攻读博士。但如果对科研或某个方向缺乏兴趣,想更早进入社会创造生产力,也是合理的选择。毕竟读博士并不适合每个人,有些人可能在博士阶段感到疲惫或动力不足。因此,是否读博应在研究生研二或研三时仔细考虑,同时与家人商量。若自身兴趣强烈且家人支持,就可以坚定选择。

作为研究生,应在前两年半集中精力投入科研和学习,而不是过早专注于找工作。我支持准备就业的同学提前了解就业市场,但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会耽误学术进展。没有学术成果的情况下,在研三找工作时会感到非常吃力。

总之,科研工作的选择取决于兴趣和决心。如果决定读博,就专注于导师给予的方向,深入研究,认真坚持,为未来奠定基础。


王伦澈老师在与同学们交流


问题6: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您对当前的青年研究生有何期望?您有哪些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作为研究生,首先要立大志,选定研究方向后静下心深入研究。在当前资源丰富的环境中,科研团队、导师指导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学们应善于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主动交流,与导师、同学以及跨学科群体互动,共享知识与经验。

学习阶段应重视基础,特别是研一时要多读文献、学习技术或软件,夯实科研基本功。基础打牢后,后续实验和研究会更顺畅。同时,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多参加学术会议,积累学术资源,还可参与志愿服务,提升综合能力。

科研进展需要专注和信心。第一篇论文发表后,往往能显著提升自信,助力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此外,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包括语言表达、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等,这些技能不仅对科研有帮助,也直接影响将来的职场表现。

总之,研究生阶段需在科研中集中精力,在综合能力上全面提升。这种双向努力将为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你在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采访人

韩尚妤,河南新乡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END·

图文编辑:刘源哲 武园伊

审编:周笑语 闫孟蕊

终审:初明若 李雨竹 代浩宇 毕丝淇


猜你喜欢

1.地学招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招聘启事

2.佳文赏析 | 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揭示中国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

3.地学快讯 | 至少已经有87%以上的地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得批复

4.地理科普|自然资源部印发《城中村改造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指引》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