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还没到,儿科已经爆满了?最近,北京、天津等地儿科急诊排起长队的消息在网络上渐渐有刷屏趋势。
有家长表示,从十月中旬开始,就有孩子反复咳嗽、发热;还有人提到,很多孩子「症状不是很明显,但是一拍胸片,肺就已经白了」。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呼吸道疾病」、「咳嗽」、「发热」等关键词,有不少家长分享了在儿科门诊排队就诊的经历。据北京日报的数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接诊呼吸道感染患儿数量较上个月同期增长了约 30%,其中有相当比例是肺炎支原体感染。「从今年 10 月中旬以来,儿科门急诊病人数确实有突然的明显增加。」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儿科主任说,「我们医院目前白天的日门急诊量大概在 150~200 人次。」主任表示,虽然当前就诊量比今年上半年有明显增长,但与 2023 年同期相比,还是要低一些。「与 2020 年疫情之前相比,这样的秋冬季门诊量增长数目也基本在预期内。」
今年 10 月 22 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就发出提醒,季节支气管肺炎流行季已经到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去年冬天,由于流感、肺炎支原体等的流行,多家医院儿科急诊就诊量激增,甚至有医院出现了「凌晨急诊叫到 1890 号」、「腾出整个住院部给儿科」的情况。在经历了去年的肺炎支原体「大年」后,今年的情况是否还会同样严峻?(图源:太帅图库)
社交平台上,不少患儿家长表示,今年白肺、重症和肺炎支原体耐药的情况时常出现。「今年再次感染,药似乎没有上一次管用了。」针对这样的声音,北医三院儿科韩彤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携带耐药基因的支原体变多了,「约 80% 支原体都携带耐药基因」。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没有严格遵从医嘱,或孩子一出现症状就使用抗生素,导致支原体耐药性更强。不过,多位临床医生表示,从今年的整体接诊情况来看,重症比例并没有显著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在于患儿家长对肺炎支原体的认知度有提升。干预的比较早,发展成重症的相对来说也就少了。」林辰这样说。吴珺表示,支原体肺炎全年 4 季散发,秋冬季较多,每 4~7 年呈地区流行。「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今年的发生率较去年还是下降了,称不上是『大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证充分的休息与能量摄入,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正确服用退热药物:③通常退烧药使用间隔为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④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观察是否有寒战、惊厥、虚脱等症状,如有上述症状时,应及时给予处理。①雾化吸入前:宜在饭前或饭后30分钟进行,保持面部清洁,不抹油性面膏,协助患儿处于坐位或半坐位。②雾化吸入中:指导患儿进行慢而深的吸气,如果患儿哭闹,烦躁,不能配合可采用睡眠后雾化吸入。如发现患儿频繁咳嗽,气促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吸入。如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心率加快等症状时,可能为痰液阻塞,给予吸痰护理。③雾化吸入后:及时漱口或饮水,清洗面部,以防鹅口疮形成及面部皮肤损伤。给予扣背排痰及时排出痰液。1、氧疗护理: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注意用氧安全,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症状未改善及时进行血气分析,进行下一步处理如高流量湿化氧疗或呼吸机辅助呼吸。2、有效排痰的护理:在餐后2h至餐前30min进行,可选用不同的气道廓清技术如:胸部叩击、胸部震荡、体位引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高频胸壁震荡排痰、震荡PEP治疗等。根据患儿病情及年龄选择合适的排痰方式,促进痰液的排出。操作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并及时作出处理。3、用药护理: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糖皮质激素:少数吸入用药患者可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和声音嘶哑,指导用清水含漱口咽部;口服用药宜在饭后服用,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静脉注射给药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刺激、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华法林及利伐沙班的患儿,应密切关注患儿口腔粘膜、牙龈、皮下有无出血以及大小便颜色,观察是否存在血尿及黑便等情况;静脉滴注肝素钠患儿,确保留置针管路输液通畅,关注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儿,采用轮换法交替更换注射部位,以防注射部位出血及皮下硬结的形成。4、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护理:充分做好围术期的评估,操作前评估患儿的意识、配合程度、禁忌症及辅助检查是否齐全;操作后评估生命体征、并发症等情况。做好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氧疗护理、体位指导等。5、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评估生命体征,选择合适的引流装置,加强巡视,查看胸管的固定、标识、通畅度,胸管内水柱波动及漏气情况、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符合拔管指证后再给予拔管。6、心理护理:帮助患儿及家属减轻焦虑情绪,可采用听轻音乐、玩玩具、看视频、讲故事等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共同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坚持合理用药,减轻症状,增加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