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契丹八部之说,千年之后,恰好留存了八大辽构。如果从今天的辽宁的义县一路出发,沿途寻找八大辽构的踪迹,那这条蜿蜒之路行至山西应县时,也正好行到了这段旅途的终点。
至此,八大辽构也该到了终篇之时。
其一
应县,在辽时称应州,属于辽西京道大同府所辖,这里地势险要,与对面的大宋雁门关正成对峙,在历史上常做兵略之地,宋辽时更是两国的边陲要隘。顺便说,此地为何名为“应县”,我看如今通常解释为因附近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而得名,我倒觉得,此处地势扼要,恰好为中原门户,古人说,王之正门曰应门,兴许“应”字正从此而来。
应县木塔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算起来都是十多年前一一寻访过的。
十余年后,又至应县,却觉与当年不大一样了。
这座全木结构的楼格式宝塔高愈六十五米,刹件高耸,古朴端庄。它不仅是国内唯一,更是世界现存最高、历史最久远的木塔。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修建至今,这座巍峨高耸的木塔历经过多少次战火与地震,近千年屹立不倒,吸引过多少信徒与游人,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剖面结构)
观应县木塔首要看木构,而看古建不可不看斗栱。应县木塔使用了纵横交织、形态各异的五十余种斗栱结构,这简直是一座现存的木构博物馆。而这些交替铺陈的斗栱功能亦不相同,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各司其职,从纵向上承接屋檐与柱头的力,而横向上又牵拉左右两边的梁枋,使得各层每个角、每个面的结构成一整体。而斗栱本身是由细小零件榫接而成,对于调整倾角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在遇到外力冲击时又有一定的阻尼效果,这也无怪应县木塔可千年不倒、屹立至今,可谓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细数来,应县木塔的每层斗栱铺作数也不相同,除副阶用五铺作外,一二层檐下俱是七铺作,随着层数上升,铺作数相应减少,至五层檐下只用四铺作了,着实是层层递减、井然有序。
其二
从整体外观上看,应县木塔成八角形,外面五层六檐,但内里实则还有四层夹层,因而也就形成了明五暗四的九层形制。
(暗层分布情况)
尤为特殊的是木塔内的四个夹层结构,这种夹层在辽宋建筑中也称作“夹座层”,夹座层里密密都是斜撑,这也起到保持柱网稳定的作用,增加了木塔整体的结构强度。
(二层暗层梁架平面结构)
如果从平面结构上看,每层正八角形的楼平面上,内、外各设有立柱一圈,柱头上有一圈宽扁的普拍枋形成了一圈紧箍,各种纵横交叠的栱、枋、梁结构相互榫接,沿着内槽与外槽柱列组成了牢固的固定,而层与层之间之间的子结构再叠合受力,整体形成了一种复杂又稳定的高超结构体系。
(受力层结构)
从古至今,高台巨构常见史书之中。以北魏最有名的永宁寺塔为例,据载塔九层,高四十九丈,这可能是我国历史记载中最高大壮观的佛塔了。但这种佛塔的形制也并不是纯木质的,一般都采取内用夯土筑芯、外围木构的形制。
在唐代以前,高台巨构也多半是采取这样的做法,像应县木塔这样内外纯木质结构的高塔,实际是到了唐宋之际,中国的高层木构成熟之后的杰作。它解决了传统高层建筑的力学难题——不再依靠中心的夯土台或者通木柱来解决称重问题,整座木塔每层的中间部分都是阔敞的空间,可以安放高大的佛像,可以由信众祈福其间。
(各层佛像摆放情形)
这大抵是一种把佛教寺院里伽蓝七堂竖叠起来的建造思路,每一层明间就是一座小型的殿堂。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属于描述这座木塔的伟大,与其说这是一座木塔,不如说这是一部实证,将木构的可能性推至想象的极致。
其三
应县木塔的全名应叫作佛宫寺释迦塔,这名字正在塔中的一块牌匾上。
当你真的站在塔下时,首当其冲便会被塔上各面琳琅的牌匾所吸引。整座木塔的塔身内外共悬挂五十余块牌匾,最醒目的一块当属南侧外檐所题的“释迦塔”三字木牌,这块牌面上还有小字二百余字,仔细辨来应是从金到到明数次增补的记录。其中最早的一次,有“明昌五年柒月十五日”小字,底下落着“昭信校尉西京路监使判官王瓛书”款,应是制匾之时。
王瓛其人不详,从官职来看应是金代一名小官,然而“释迦塔”三个大字行笔雄健,颇见颜体神完气足之劲,绝不在知名书家之下。
初见这块牌匾时,也许看官有惑,一座辽塔为何只留存了金代的牌匾。然而也正是这块牌匾,还记录了应县木塔的“出生时间”。在王瓛题记的左侧,还有一次很近的增补记录“先王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
清宁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年号,到明昌六年时,辽已灭国七十年,而此时距宝塔修建之时已过去了一百三十九年。不知是工程浩大拖拉时间过长,还是曾经修好的辽塔又在后来的辽金之战中有过损毁,总之到了金代的明昌六年,这座宝塔终于“增修益完”了。
再往左侧是元代题记:“维大元国延祐七年岁次,庚申四月辛巳朔一日庚戌,特奉勅监造官柴禄大夫平章政事阿里伯重建”。就在这一年的正月里,大元帝国的统治者元仁宗去世了。也就是在这次题记之时,新的统治者元英宗刚刚继位。仁宗、英宗父子两人都深受汉文化影响,熟读儒家典籍,同时信奉佛教,元英宗留下过有一句话,叫作“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大”,这处题记也正好可作印证。
其四
塔上还有两位皇帝的墨宝,第五层“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第四层“天下奇观”之匾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但这两块匾都是万历年间重装的。
先说明成祖这块匾。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伐,亲征漠北,其间多次驻跸应州时,应是在登临此塔时,留下了这块匾额。很难说这是他哪一次北征时的挥毫之作,但“峻极神工”似乎也含有“峻极神功”之意,诚可谓是明成祖一生写照。
明成祖虽然得位不正,但他确实是位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始终把北元残余势力视作心腹之患,一生都在率军北伐的路上。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以逾花甲之龄再一次带兵亲征,最终病死在了北伐回京的路上。明成祖的忧虑并不是杞人忧天,仅仅过了二十五年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所俘。
再看其下一层的明武宗题匾,实话说这四个字从书法角度实在算不上好,但写字的明武宗却实在是个奇人。明武宗喜武好战,最大的爱好就是带兵打仗。他自封威武大将军朱寿,亲自领兵出征。按照《明史》记载,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冬,“(鞑靼)小王子侵犯阳和,抢劫应州……(武宗)亲自率领各军队抵抗,激战五天……小王子引兵而逃。”
也许就是在取得这场驱逐鞑靼小王子的胜利后,明武宗心满意足地登上了木塔。从史料记载来看,明武宗绝对是个性情中人。他对应州的这场大捷一直念念不忘,一直到第二年回到北京后,还在“记录应州功劳,依次授官升赏五万多人。”同时他还给自己下了封诏书大加封赏:“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亲自率领六军,肃清边境,特加封为镇国公,每年给禄米五千石。吏部按命令执行。”
给自己下诏加官进爵的皇帝古今少有,也许此刻的他仍然在回味去年应州之捷的辉煌战绩。而当他在塔上宴请与他并肩作战的将士们时,在耳红面热的觥筹中即兴留下的这块匾额,也算是他精彩人生的一处小小注脚。毕竟能称作“天下奇观”的绝不仅是这座木塔,纵观数千年华夏史,明武宗也足以称得上是一位“天下奇观”。
尾声
起心动念写八大辽构系列,其实是源自一次和某娟的“一期一会”。讨论书稿的时候,某娟无意提起,也许可以写一个系列的刷国保,日后亦可结集。这个提议竟忽然使我有些心动,于是第一个想到要写的题目便是辽构。从读大学时第一次去独乐寺算起,已近二十年过去了。
二十年里,世事浮沉,青春不再。许多东西都变了,但当你二十年后再去重访时,这些古建却依旧是旧模样。这常让我想起小时候便熟读的两句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有时候只有看过了长久不变的,才知道追求永恒的虚幻。
二四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