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学术
2024-11-21 14:11
北京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号召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两个重大命题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指向。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往往会先提出一个时期内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实行渐进策略,一步步推进,积小胜为大胜,并在适时调整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逐渐在国际比较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进行了量化表述。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概念来表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他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作为极富民族特色的话语概念,是邓小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所设定的重要战略目标。此后,“小康”一词被沿用,并相继衍生出“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话语表达,成为贯穿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主题词和主线索。相应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也紧密围绕这一目标有序推进,党在相关会议上分别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决定。随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也必将紧紧围绕这一阶段目标全面展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稳步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一系列经济发展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方式,经济体制改革是基础性和最具牵引性的变革。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现实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看,无论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还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活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能够通过激发人才活力、调动党内活力、凸显国家活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的数量级变化往往能够带来社会活力的几何级增长,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搞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公共参与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推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兴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重大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这深刻表明,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精神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激发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发展创造了更具活力的社会环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要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点,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换言之,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来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而言,其一,全面深化改革要为了人民。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二,全面深化改革要依靠人民。全面深化改革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汲取人民智慧、听取群众意见、寻求群众帮助,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其三,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公平共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因此,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找准时代方向、把握时代脉搏。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始终坚持志不改、道不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时也要坚持创新,突出问题导向,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另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实现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作者系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