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浙江日报》刊登《上虞: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点赞我区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工作。
一家企业生产效率何以提高6倍?
走进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连续结晶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运转,设备全流程连续化、自动化操作。“通过与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协作,企业打破了连续结晶生产的技术壁垒,生产效率提高6倍以上。”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国斌介绍说,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每年可为企业增收2.4亿元。
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双向奔赴,是上虞区“人才流动共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虞区抢抓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机遇期,坚持人才引育并重,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快人才自主培养,实现3年引聚4名“省顶尖人才”,拥有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187名,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硬支撑。
搭平台:产教融合,推动教育和产业“同频共振”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而人才交流则是激活人才活力、促进知识传播和技术转移的重要途径。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为此,上虞将目光锁定了高层次人才密度高的高校院所,多方发力,深入激发高校院所、人才、企业三方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
如何能让更多高层次人才为企业所用?上虞通过大力引进高校院所,让人才为企业来“把脉”。按照“一个支柱产业对接一所知名大学优质学科,共建一个产业研究院”的总体思路,上虞导入天津大学化工学科资源,建设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目前该研究院已共建5个院企联合研发平台,研究院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攻关17项,帮助企业增收7亿元以上,实现了科技、人才的共建共享共用。
“我们打破了区域、行业、产业界限,以体系化思维构建杭州湾联合创新中心,统筹整合政府端、企业端、高校端、科研院所端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盟,深化产业科技合作,致力于打造上虞推进创新浙江建设的标志性平台,让人才在产业链上下游也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上虞区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
上虞区不仅把高校院所专家“请”进企业,同时还把企业高层次人才“送”到高校院所,积极推动产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多名省顶尖人才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互聘”,10余名国省级领军人才担任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兼职教授”,使人才在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充分流动,让创新活力拔节生长,同频共振。
强链接:人才双聘,推动科技与企业“亲上加亲”
在深耕新材料“蓝海”的进程中,如何破解产业适配高层次人才“引育难”、原创科研成果“转化难”、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新难”、应用型人才“招留难”?这不仅是摆在上虞区面前的挑战,也是其实现动能转换、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机遇。
如今,人才双聘给出了解决良策。上虞积极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双聘制”,支持企业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联合招聘人才,以企业为用人主体单位,同时保留人才高校岗位,纳入绍兴市高层次人才“编制池”事业编制管理。
在这一机制的保障下,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高校教授可以作为“双聘制”高层次人才,深入到产业一线,全身心地投入应用型研发,帮助企业攻克一项项“卡脖子”的新技术,为项目研发提供技术新引擎。
正如上虞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相信人才是发展的最大变量,引进一个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双聘制’将进一步拓宽人才流动共享的渠道,进一步吸引有科技成果、有能力解决产业问题的专家学者、高素质人才来到上虞,共同推动应用创新、成果转化”。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引才、聚才,上虞频频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让人才“活”起来、“动”起来,打造一个个高能级平台,进一步构建开放协同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对于化工新材料行业而言,中试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中试失败率高、民企投资意愿低等问题,上虞区建立了全国首个新材料领域市场化运营的中试基地——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新材料创新基地。
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伟说,他们组建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30多位专家组成的中试专家联盟,以及由国家级特聘专家领衔、国内知名工程化研究专家为核心的工程化管理团队,为入驻项目的工程化提供技术支撑,可以在有效利用中试基地空间和降低中试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中试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目前,该平台已对接中试项目突破100个,企业平均中试成本从1500万元降低至500万元。
以人才流动共享为牵引,不仅实现了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带动了科研设施、数据资料、技术成果等关键科研资源的共享与高效整合。上虞区正逐步从秉持开放灵活的人才使用理念,迈向一个以创新共享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蓬勃的创新活力。
建生态:政策赋能,推动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人才共享,重点是“人”。近年来,上虞区落实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上虞正推动全生命周期、全年龄段的人、产业、城市的年轻化青春化,建设“最懂年轻人、最懂人才、最懂创客”的“青春之城”。
比如,坚持“一年一修订”定期更新人才政策,量身定制奖补措施,重点出台《加快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创业无忧”十条政策》等,其中对自主引进或经推荐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给予最高2亿元资金奖励。截至目前,全区共引育省顶尖人才4名,数量稳居绍兴市前列,引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87名,市级以上领军人才478人,省级团队6个,市级团队15个。
从育才、引才、聚才、识才、用才,再到如今的人才“流动共享”,上虞有效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效能,通过实施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及人才科技项目“一评两认”等机制,依托“人才科技特派员”“产业导师”,推动98名高层次人才跨单位开展柔性交流合作,助力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
“一切围绕产业干、一切围绕产业转”,上虞区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围绕“4+4”现代化产业体系,着重摸清全区重点项目特别是新布局、新招引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项目人才缺口,建立分行业、分层次、分专业的“人才需求清单”,实现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确用才。
同时,上虞区发挥顶尖人才举荐、企业自主评审等人才多元评价机制优势,进一步拓宽以外引外、以才引才渠道,靶向引进一批能够引领项目创新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探索将人才头衔、职称评审权下放至企业,选育发展贡献大、口碑评价好的人才,目前已有4家企业入选省级领军人才自主评审试点单位。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了留住更多产业人才,上虞区打造全省领先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出“零元入住”青春公寓,加大人才专购房供应力度,开展“先租后售”模式,建立健全“短期免费住、中期低价租、长期优惠买”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来源:浙江日报
编辑:郑任莉
责编:金圣权
审核:朱少靖、陈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