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蛟:对全球经济金融进行回顾与展望

财富   2024-12-25 12:20   北京  
2024年世界经济在“软着陆”轨道上低速前行。全球供给端扰动居于主导,地缘风险攀升,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碎片化程度加深,全球贸易规模占GDP的比重仍迟滞不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区域分化加剧,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全球生产率持续下滑,创新能力和资本投入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复苏的重要瓶颈。全球抗击通胀之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球经济体总体通胀率从2023年的平均值6.7%下降至2024年的5.8%,为主要经济体央行放松货币政策铺平了道路。国际金融市场在不确定性中前行,日元套息交易逆转引发“黑色星期一”风暴,全球金融产品迎来重新定价潮。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变局加速演进,迫切需要探寻应对之道。
    
资源错配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减速。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生产率增长放缓的挑战,发达经济体年生产率增速从1995年至2000年的1.4%骤降至新冠疫情后的0.4%,新兴经济体则从2001年至2007年的2.5%下跌至0.8%。全球生产率的持续下滑制约经济复苏步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在缺少重大技术进步或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203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为2.8%,远低于3.8%的历史平均水平。
    
杠杆交易平仓触发全球资产价格重定价潮。2024年8月,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引发外汇市场套利交易发生剧烈变化,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资产配置结构。日元融资的套利交易受到去杠杆化冲击,东证股价指数2024年8月5日一度暴跌12%。外汇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日元和瑞士法郎等融资货币大幅升值,而墨西哥比索等高收益货币则遭受重创。虽然后续未引发更大规模的市场失调,但也暴露出大规模杠杆交易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
    
不对称性财政政策加重全球政府债务风险。疫情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曾步入紧缩政策周期,而财政政策并未进行相应调整,仍普遍采取不对称性财政政策。经济复苏期,各国财政紧缩措施未能及时跟进,债务规模持续膨胀。2024年底,全球公共债务规模将超过100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93%,到2030年,预计将接近GDP的100%。高昂的偿债成本将制约各国政府的财政空间,限制央行的回旋余地,对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展望2025年,世界经济将在诸多不确定性中蹒跚前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GDP增速为3.2%,与2024年基本持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增长表现分化,美国经济增速将放缓,欧元区经济略有回升,亚洲地区将保持增长势头,全球通货膨胀总体水平将回落至2025年的4.3%。随着市场需求不断修复,跨境投资活动有望扩张,全球贸易规模增速将有所回升。全球需要加强国际政策协调,推进数字绿色转型,完善全球治理架构,以应对复杂的、全球性挑战,踏上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第一,提升生产率水平,重振停滞不前的全球经济增长。各国需要采取果断的行动,应对资源错配引发的难题,消除阻碍生产率提升的障碍。化解经济摩擦,改善企业之间生产率增长不均衡问题,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聚焦创新与科技,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作为关键驱动力,挖掘数据要素,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机器人应用等前沿领域,加速新兴产业发展。未来10年,人工智能有可能推动生产率增长0.1个百分点,年度劳动生产率增长达1.5个百分点。适应产业升级需求,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的活力与适应性。建立技术合作机制,共享创新资源,协同应对技术瓶颈,确保供应链的安全灵活。推动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流入,释放经济活力。携手共进,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升生产率水平,为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注入新动能。
    
第二,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防范金融脆弱性外溢风险,提升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与韧性。当前,各国央行货币政策趋向分化,金融跨市场、跨产品、跨区域风险攀升,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
    
8月5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VIX)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甚至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3月市场波动期间的单日涨幅。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完善金融风险分析监测、预警与评估指标体系,避免引发市场共振与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减少金融脆弱性的外溢与传染。创新跨周期政策设计,协同应对内外部冲击及周期波动,提升金融市场韧性,助力实现全球经济平稳发展。
    
第三,重建财政缓冲,深化债务治理,发挥经济增长“自动稳定器”效应。财政空间是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基石。2026年,全球公共债务水平预计将达到GDP的115%。各国需要优化支出结构,稳定或减少债务水平。深化债务管理机制,渐进持续地开展财政调整,改善债务脆弱性状况。实施严格的债务可持续性评估,防范债务风险累积。加强多边债务协调,推动债务磋商机制创新,持续完善投融资体系,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难题。通过加强财政整顿与债务治理,维护金融稳定,发挥经济增长“自动稳定器”效应,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完善国际治理机制,降低地缘经济割裂风险。当前,地缘政治局势演变叠加大国博弈进一步加剧金融割裂,提升了跨境合作壁垒。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国家间地缘政治紧张程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将使双边跨境投资和银行贷款配置减少15%。各国需要携手提升多边治理框架的效力。加强多边贸易合作,有效减少因全球供应链分散化、区域化带来的贸易波动性。积极简化投资审批流程,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缓解地缘政治紧张对跨境投资的冲击。构建区域金融稳定机制,完善金融安全网,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确保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面对复杂外部形势,中国经济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活力。中国坚定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2年居全球前三。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2023年“三新”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达17.7% ,不断催生新的发展动能和市场机遇。人工智能、新能源和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筑牢产业发展的技术底座。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全球领先,风能、太阳能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力量,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绿色贷款与绿色债券存量分别为34.8万亿元和3.7万亿元。“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团结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签署了涵盖经贸、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新协议,拓展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空间。金砖合作机制成立18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人口占全球近一半,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超过三成,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未来,中国必将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创造新机遇、注入新动力。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挑战,全球唯有同舟共济,方能在激流中行稳致远。我们期待世界各国摒弃分歧、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携手开创更加繁荣与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中国银行董事长

大家都在看

交行“老将”,履新农行!
深夜,证监会紧急回应!
重要提醒!今晚十点开始预约!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定披露重要信息媒体,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