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盘点来了!2024年度中国金融十大新闻出炉→

财富   2024-12-24 13:05   北京  

1

习近平总书记就金融工作

再次作出精辟概括和重点部署


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以“八个坚持”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精辟概括,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以“六个强大”指明金融强国要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同时系统阐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需要建立“六大体系”,为我国由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指明了目标方向和实践路径。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之基。

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

擘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蓝图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作出部署。《决定》立足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直面金融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改革路线图,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许多重大任务,主要包括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等。

3

从稳健到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2024年,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中国人民银行在2月、5月、7月、9月先后多次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
    
降准方面,2月、9月央行分别降准0.5个百分点;降息方面,7月明示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并同步下调0.1个百分点,9月再次下调政策利率0.2个百分点至1.5%的历史低位。市场基准利率在政策利率引导下持续下行,今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已分别累计下行35个和60个基点。
    
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这也是2010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将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后,时隔多年再度转变为“适度宽松”。

4

中间变量进一步优化

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速


2024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发表演讲,阐释了货币政策立场,并介绍了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逻辑。一是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三是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四是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五是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
    
此后几个月,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加快向价格型演进。具体包括:进一步加强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基准利率地位,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创设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增强1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并收窄利率走廊宽度,进一步提升政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推动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更加稳固;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

新“国九条”发布

一系列政策举措提振资本市场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发布,分阶段规划了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中国证监会会同相关方面就发行上市准入、上市公司监管、退市、行业机构监管、交易监管、稽查执法等出台政策文件,系统制定修订了50多项制度规则,形成了“1+N”政策规则体系。
    
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第一项是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第二项是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作出“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支持长期资金入市”“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等部署。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住楼市股市”,并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6

保险业新“国十条”发布

强化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2024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
    
《意见》总体要求,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大力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到2029年,初步形成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务持续改善、资产配置稳健均衡、偿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内控健全有效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框架。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监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监管科学有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新格局。
    
《意见》提出,严把保险市场准入关、严格保险机构持续监管、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提升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化保险业改革开放、增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协同九方面要求。

7

多方合力

支付便利化取得积极成效


2024年3月7日,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支付便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而全面的要求。按照《意见》有关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与文旅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铁集团、民航局等部门通过联合发文或出台工作方案,细化配套措施。同时,加强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推动出台省级工作方案,构建了便利化工作的“四梁八柱”,形成了支付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的立体化工作局面。
    
目前来看,在各方配合推动下,支付便利化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外籍来华人员、老年人等群体可以灵活地选择银行卡、现金、移动支付等多样化的方式,在各类场景进行支付,支付的便利性明显提升。

8

优化金融支持体系

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4年,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方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意见。
    
科技金融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出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工作方案、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等举措,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16项措施。2023年10月以来,新上市企业中战略新兴行业企业占比92%,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5650亿元,科创票据发行5258亿元。绿色金融方面,出台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2023年10月以来,累计发行绿色债券6254亿元。普惠金融方面,落实落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举措。对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放宽到单户授信2000万元,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完善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等制度。养老金融方面,有序推进特定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商业养老金等业务试点发展。延长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实施期限。加大公募基金养老产品供给。数字金融方面,加快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

9

持续谋篇布局

金融对外开放与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2024年,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合作进一步有序扩大。开放方面,2月,新修订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实施;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5月9日,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开业,成为继连通公司之后,在我国开业的第二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5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优化“互换通”机制安排;7月16日,法巴证券正式成立,国内第四家外资独资券商落地;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宣布已正式批复法国巴黎保险集团联合德国大众汽车金服海外公司在京设立财险公司,批复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在京设立保险资管公司;11月,首批14家参与“跨境理财通”券商试点名单公布。对外合作方面,经过3年多的发展,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初步探索性工作已完成,该项目已达到可移交至各参与方的成熟水平,货币桥项目将由参与央行和货币当局全面接手,进行持续开发和运营。此外,10月30日,Albilad南方东英MSCI香港中国股票ETF正式在沙特交易所上市,这是投资中国市场的ETF首次登陆沙特市场。

10

一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

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当年起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按照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付息方式均为按半年付息。5月17日,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首发。首发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为固定利率附息债,总额400亿元,经招标确定的票面利率为2.57%,采用市场化方式发行,首发场所为中央结算公司。11月15日,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六期)第三次续发行已完成招标工作。至此,2024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完毕。
    
目前,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分三批全部安排到项目,另安排3000亿元用于加力支持“两新”工作。全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全部安排完毕,正在加快推进实施。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时报

2024中国金融十大新闻体会及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就金融工作

再次作出精辟概括和重点部署

01

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在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基础上,科学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出来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应对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立场、观点与方法,是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准确把握金融强国关键核心金融要素。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金融强国的六大核心金融要素是当今世界各金融强国所共有的关键特征,是一国金融系统“强”与“不强”的重要评判标准。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为我国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具有可度量性的标准。为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包括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二是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三是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四是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五是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金融系统注入传承传统、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软实力、建设金融强国的前进方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郭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

擘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蓝图

02

体会:
    
《决定》对金融改革的规划,清晰地指出了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的制度环境。一是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机制安排。二是深化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可提供灵活高效的融资渠道,对传统银行融资形成有效补充,特别是在孵化创科新业态、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具有风险偏好灵活匹配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提振消费。未来,继续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和质量,是资本市场深化发展和提升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改革方向。三是加强金融机构管理。《决定》提出了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等具体要求,更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聚焦实体经济需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一是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于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决定》进一步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二是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服务经济绿色转型。《决定》提出要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了一揽子改革部署。三是聚焦实体经济薄弱领域,强化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决定》明确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进一步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金融开放,助力高水平国际循环。一是优化完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吸引外资、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境产业合作,加快构建多元对外贸易网络。二是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的独特战略支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改革部署,高质量金融开放离不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协同创新和开放互促。三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打造金融软实力。《决定》提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金融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规则标准对接是金融市场联通的前提,有利于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提升本地金融业务的辐射范围和国际影响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 曾刚)

从稳健到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03

点评: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多次降息、降准,并引导信贷结构优化,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适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了信贷的合理增长和均衡投放,有效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二是适时调降政策利率,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MLF利率和存款利率等市场利率下行。在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一般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较2023年明显下行,有效支持了信贷需求。
    
三是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房地产支持政策,助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维护股票市场内在稳定性;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使用,加强对“两重”“两新”的金融支持;增加12省(区、市)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适用范围,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
    
总体上,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有效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
    
此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反映出我国经济政策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更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对我国当前复杂经济形式的深刻认识与及时应对。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宜松则松,宜紧则紧”,将为2025年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

中间变量进一步优化

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速

04

点评:
    
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意义重大,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每一次微小的改动都需稳扎稳打。近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M1口径的调整。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发生了重大变化,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新口径的M1与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更强,方便社会公众更加准确地解读经济金融的运行状况。30年未变之M1口径,本次从修订意图的公开提出到新口径的公布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也显示了政策落地的效率。
    
对于如何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这方面改革的大致思路是形成“牵一发而带动各市场利率全身”的传导,其中最关键的“一发”正是7天期逆回购(7D OMO)利率。央行对此颇费思量,作出周密安排。例如,通过确定“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的利率形成方式将7D OMO利率强化为主要政策利率;通过利率形成方式与OMO的差异化和操作时间的调整淡化了MLF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通过将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14D OMO等利率与7D OMO利率挂钩而进一步突出后者的主要政策利率属性;通过将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设置为多重价位中标而避免投资者过度关注该品种的利率,从而聚焦于7D OMO利率。
    
此外,政策利率信号在金融市场中的传导需要相对稳定的资金利率作为载体。例如,创设买断式逆回购工具呵护中短期流动性的充裕,明示临时隔夜正、逆回购利率让市场心里更有底,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还给未来利率走廊的收敛夯实了基础。
    
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中国人民银行于今年8月开展了首次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经多月探索后该工具已趋于成熟。
    
现阶段,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央行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未来,随着央行政策沟通与操作的相互印证协同,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预期会愈发稳定和可控,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 张旭)

新“国九条”发布

一系列政策举措提振资本市场

05

点评:
    
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枢纽平台,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对于优化我国金融业融资结构,促进科技、产业和资本良性循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年,围绕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制度举措和预期引导措施,旨在健全市场制度建设,推动解决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具体看,2024年4月发布的新“国九条”,是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国务院再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是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这一指导性文件,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质量、行业机构发展、监管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规划了清晰的蓝图;并与中国证监会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落实安排,共同形成了“1+N”政策体系。从实践运行看,随着“1+N”政策体系的实施,资本市场的生态正进一步优化,为长远稳定健康发展和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一系列稳定股市的具体举措和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相继落地,积极效应持续显现。特别是从2024年9月下旬至今,股票市场回暖向好,各方预期和信心明显增强。
    
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我国资本市场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在未来改革发展中,需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加快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增强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另一方面,强化市场监管,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既要确保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又要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严惩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投资者保护的制度机制,加快建设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资本市场。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擎)

保险业新“国十条”发布

强化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06

点评: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继2006年“保险国十条”、2014年“新保险国十条”之后,国家层面指导保险业发展的又一重磅文件。
    
《意见》的总体要求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条主线、“两器”、“三网”、四个“必须坚持”。一条主线是“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两器”是指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三网”是指助力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四个“必须坚持”包括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坚持从严监管、必须坚持深化改革。
    
《意见》主体部分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分三个板块依次展开。“强监管”板块部署了三方面的工作,要求严把保险市场准入关、严格保险机构持续监管、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防风险”板块强调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要求建立以风险监管为本的制度体系、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稳慎推进风险处置。“促高质量发展”板块包括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两方面的内容,发展定位强调“服务大局”,要求提升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发展路径强调“练好内功”,要求深化保险业改革开放、增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意见》对保险业发展提出了2029年和2035年两阶段的发展目标,是指导未来5到10年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郑伟)

多方合力

支付便利化取得积极成效

07

点评:
    
推进支付便利化是2024年金融行业最重要工作之一。3月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来,在央行和多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下,支付便利化提升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先,各部门通力合作,支付便利化“四梁八柱”成功构建。中国人民银行与文旅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铁集团、民航局等部门联合发文或出台工作方案,细化配套措施,为支付便利化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央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推动出台省级工作方案,更是将支付便利化工作深入到基层,形成了立体化的工作局面。
    
其次,示范区叠加“因地制宜”建设,外籍来华人员和老年人等群体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除了建立机场示范区、重点场所示范区等,各地还发布了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区位特征的便利化提升措施。支付的便捷不仅使外籍来华人士在华生活与工作更加方便,也直接带动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也享受到支付的便利,更轻松地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
    
再次,降低商户外卡受理成本,持续完善支付受理环境。在尊重市场经济的前提下,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引导支付产业相关机构共同努力,有效降低了商户的机具布设和受理成本,持续调动商户受理外卡积极性,解决了传统支付模式下,外卡收单业务面临的诸多限制与成本较高等问题,为支付行业探索利用市场化模式、持续推动产业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下一步,预计支付行业的便利化和深度合作将会持续推进。在充分尊重市场机构的自主性和自愿性的前提下,国内受理环境的互相开放将是大势所趋。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 王蓬博)

优化金融支持体系

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08

点评: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积极调整完善金融服务经济社会的重点方向和方式方法,推动金融资源更好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来,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高质量金融服务需求,进而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支撑。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金融服务,短期内有助于有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困难挑战,更好服务扩内需、稳预期、稳增长;中长期有助于推动我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推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金融领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并开展相关实践。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进一步谋划整体性的政策举措,而且结合五篇大文章具体领域实际制定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功能性作用,从战略定位、机构设置、资源配置、产品创新、服务优化、风险防控等方面就做好五篇大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为相关主体提供更加丰富、优质、多元的金融服务。综合来看,相对于五篇大文章领域的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仍然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除了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同时,要深刻理解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以数字金融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 娄飞鹏)

持续谋篇布局

金融对外开放与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09

评:
    
我国金融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合作,不仅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我国金融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是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金融管理部门持续简化外资机构准入流程,降低准入门槛,取消或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多家外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速在华布局,新设外商独资券商、公募基金等数量增加,在华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积极参与我国金融市场创新业务,如跨境理财通等。二是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沪深港通交易额度、标的范围调整,ETF通扩容,“互换通”机制优化,丰富了产品类型,完善了配套功能。三是金融开放的优化政策持续出台,国家外汇局发布新版《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指引》,强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指导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国证监会出台多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推动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合作仍将持续深化。首先,开放领域与合作深度会不断拓展,在现有基础上,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开放合作将会提速,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应用推广。其次,跨境金融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更加聚焦,我国将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国内金融机构也将把握“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战略合作区域的发展机会,通过跨境金融为相关“走出去”项目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保障,适应新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再次,监管协调与创新会加强,通过金融开放深入促使我国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协调合作,不断提升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控水平,建立完善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筑牢金融安全网,增强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共同应对跨境金融风险,更好地平衡金融创新与安全,为金融业的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曾圣钧)

一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

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10

点评:
    
今年,我国发行了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7000亿元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3000亿元用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重”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实物工作量有序形成,提振固定资产投资。1至10月,电力、热力投资同比增长29.8%,水利投资同比增长37.9%,铁路投资同比增长14.5%。“两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提振设备更新投资和居民消费。今年前10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远高于过去几年的平均水平。9月、10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0.5%和39.2%,扭转了前8个月的负增长趋势,汽车类、家具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也显著回升。同时,政策效应通过经济循环向供给端传导,推动电气机械、汽车相关行业领域生产加快。
    
展望明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和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以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的实施。在外部需求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将成为政策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内需放在明年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大力提振消费放在提高投资效益之前,体现国家层面对居民消费的重视。会议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可能通过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额度、拓宽补贴范围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投资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政府投资项目将更加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发力。同时,“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意味着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有望得到规范,鼓励地方政府、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产能扩张,避免盲目跟风、一拥而上。
    
预计明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将提升至1万亿元以上,为“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一增量政策的持续实施,将进一步提振消费,稳定国内投资需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明明)
    

大家都在看

重要提醒!今晚十点开始预约!
“央企系”VS“银行系”,“新帅”上任能否带来新变化?
亲爱的粉丝们:2024年即将收尾 你们...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定披露重要信息媒体,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