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
国际资本流动分化加剧
2024年9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下调50个基点,降至4.75%至5.00%区间。这是自2020年3月以来的首次降息,标志着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周期。美联储政策利率变动引发全球金融资产重新定价,降息路径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国际资本流动分化。
2、美欧加码跨境直接投资审查
全球产业链重塑面临新考验
2024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建议评估重要技术领域对外投资风险并加以应对。10月,拜登政府发布新规,禁止或限制美对华实施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交易。主要发达经济体相继提议,推出对外直接投资审查工具,加强敏感行业对外投资监管,给全球产业链重塑进程带来新考验。
3、资本市场联盟改革方案出炉
欧洲金融一体化蹒跚前行
2024年3月,欧元集团发布欧洲资本市场联盟改革新方案。方案涉及架构、经营与民众三大重点领域,涵盖构建统一市场和监管规则、加强数字和可持续领域投资、提高个人投资者市场参与度等主要方面内容。作为欧洲金融一体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资本市场联盟对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提升欧洲民众福祉和增强欧洲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美国财政赤字创新高
全球公共债务依然面临考验
近年来,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压力不断上升。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数据显示,2024财年美国财政预算赤字为1.8万亿美元,较2023财年增长8.1%,处于历史上第三高位,仅次于2020财年和2021财年疫情时期赤字水平。在低增长、高利率的背景下,美国财政赤字累积,债务可持续性遭到削弱,2024财年利息净支出高达9490亿美元,将进一步推升全球公共债务风险。
5、日元套息交易逆转引发动荡
国际金融市场脆弱性凸显
长期以来,日元是全球套息交易的主要币种之一。2024年7月末,日本央行超预期加息15个基点,将政策利率上调至0.15%至0.25%。美国就业数据走弱,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预期同步增强。随着美日利差显著收窄,日元套息交易平盘引爆“黑色星期一”。8月5日,美元指数、美元对日元汇率分别由7月初的105和161下探至102和144水平。日经225指数单日跌幅超过12%,引领全球股市波动下行,国际金融市场脆弱性凸显。
6、美国共和第一银行倒闭
商业地产风险传染引关注
2024年4月,美国共和第一银行宣布破产倒闭,宾夕法尼亚州富尔顿银行迅速接手共和第一银行几乎所有存款和资产。该事件进一步引发市场对于美国中小银行风险的关注:美国高息环境持续,商业房地产估值大幅下跌,美国区域银行和社区银行等中小银行持有大量相关贷款,财务风险突出,储户担忧情绪和市场动荡不断演进。
7、国际金价屡创新高
全球市场避险需求攀升
2024年10月,COMEX黄金期货价格一度超过2700美元/盎司,较年初的2067.6美元/盎司上涨34.9%。11月,国际金价高位回调。三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持续增加,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黄金ETF扭转连续的流出趋势,央行购金的步伐有所放缓,但整体依然保持在积极增长的轨道上。
8、货币桥项目步入MVP阶段
全球跨境支付创新提速
2024年6月5日,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泰国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建设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以下简称“货币桥”)项目宣布进入最小可行化产品(MVP)阶段。上述司法管辖区内的货币桥参与机构可结合实际需求,按照相应程序有序开展真实交易,标志着该项目前期探索性工作已完成。
9、中国—沙特ETF基金互通
金融合作迈出新步伐
2024年7月,中国境内首批投资沙特阿拉伯市场的ETF——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QDII)和南方基金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QDII)分别在上交所、深交所挂牌上市。2024年10月,阿尔比拉德资本在沙特交易所发布了首只投资于香港资本市场的ETF。中国与沙特ETF正式实现互通,为两国居民投资各自资本市场提供了渠道。
10、金砖国家再度扩容
为国际金融治理注入新动力
2024年1月,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参与金砖国家合作,金砖成员国数量由5个增加到10个。扩员后的“大金砖”国家人口约占全球45%,GDP约占世界的27%。2024年10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俄罗斯喀山举行,这是金砖国家扩员后的首次峰会,共有3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个国际组织代表团参会。
金融时报
2024年国际金融十大新闻点评
1、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
国际资本流动分化加剧
2、美欧加码跨境直接投资审查
全球产业链重塑面临新考验
点评: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近年来,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与科技领域投资相关的“国家安全”风险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欧将审查机制拓展至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对面向“重点国家”的投资活动施加更大限制。2023年以来,美欧投资审查模式出现新变化,进一步将本国家(地区)部分敏感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纳入审查框架。根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操作性规则,美国公民和永居居民、在美成立的实体以及在美国境内的任何人均需遵守新的对外投资规定,禁止或须申报与受关注地进行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投资交易,相关领域包括半导体、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欧盟委员会计划评估欧盟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领域的对外投资风险,并将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对措施。此外,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立法机构正在推出新的提案,未来发达经济体可能出台更多新的法律规定,强化对外投资审查机制的覆盖领域和限制水平。
发达经济体加码对外直接投资审查,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可控,但长期看这一趋势将对全球跨境投资活动和产业链调整带来深远影响。来自美欧发达市场的投资和技术过去曾对中国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更大程度上中国还是依靠自主投入实现技术升级和创新。2003年至2023年,中国大陆投资者在本土关键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的投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共完成了17582笔交易,占全部交易量的75%以上,同期,美欧投资者参与的交易仅占12%,2019年以来,美欧投资者对华科技投资参与水平进一步下降。而从全球层面看,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不断收紧投资审查的趋势将导致全球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对本就疲软的全球跨境投资活动造成更大冲击。2023年,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全球FDI流入量下降2%至1.3万亿美元,跨境并购规模降至过去10年最低点。剔除少数欧洲通道经济体投资流量的大幅波动,FDI流入量降幅则超过10%。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提出,在所有对外商投资者不利的政策变化中,近一半(45%)是各国新增或拓展FDI审查机制导致的。2023年,全球有41个国家实施了外商投资审查,未来将有更多国家提出新的跨境投资审查工具,全球跨境投资活动和产业链分工调整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
3、资本市场联盟改革方案出炉
欧洲金融一体化蹒跚前行
点评:陈卫东(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欧洲是世界范围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欧洲金融一体化是全球区域金融合作的典范。自欧元诞生以来,欧洲金融业先后经历了货币一体化、金融监管一体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欧债危机后,优化金融结构、发展资本市场成为欧盟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一方面,银行业联盟应运而生,通过打造单一监管机制、单一处置机制和存款保险机制“三支柱”体系,欧盟持续强化银行监管标准、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联盟计划付诸实践,与银行业联盟强调监管规则和处置机制不同,资本市场联盟致力于实现完善市场投融资功能,提高跨市场资金流动规模,鼓励个人投资者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等目标,其核心在于提升欧洲资本市场竞争力。
2015年《构建资本市场联盟绿皮书》发布以来,欧洲资本市场联盟建设并未取得预想效果。整体上看,资本市场联盟起步发展的近10年来,欧美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差距不降反升。
欧洲资本市场存在的结构分割、投融资功能不足等问题对欧洲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大量欧洲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选择赴美上市,显著降低欧洲经济活力。受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制约,部分欧盟成员国无法有效通过低成本主权债券发行满足快速增长的军费、绿色转型以及社会福利支出,财政收支失衡压力持续加大。资本市场竞争力的不足导致经济主体资金大量外流,无法转化为有利于支持欧洲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本次改革方案沿袭了2015年和2020年资本市场联盟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落实执行情况将最终决定改革效果。近年来,欧洲政治格局深刻调整,欧洲议会中“疑欧派”右翼党团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高,金融一体化改革政策推进的难度明显提升。资本市场联盟的部分改革议题触及成员国核心利益,例如征收金融交易税、发行欧盟超主权债券等,将激化超主权机制与成员国利益间的矛盾。在各方激烈博弈基础下,改革推进和实施效果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4、美国财政赤字创新高
全球公共债务依然面临考验
点评:余淼杰(辽宁大学校长、国际经济学会会士)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问题不可持续。过去数十年,美国联邦政府屡次陷入停摆,联邦债务上限不断上调。2024财年,美国预算赤字约占GDP的6.4%,较2023财年继续上升0.2个百分点,远高于过去50年平均值3.8%。截至2024年11月,美国国债超过3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20%,较本世纪初增长约68个百分点,远超国际政府债务警戒线,惠誉、穆迪等评级机构已下调美国信用评级或评级展望。未来10年,美国财政压力依然沉重,特朗普保护主义政策下收入增速大概率低于支出增幅,CBO预计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平均高达6.3%。经济增速低于债务利率,难以消化庞大债务扩张,至2034财年联邦政府债务将超过56万亿美元,公众持有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从2024财年的99%攀升至122%。考虑到美元国际主导地位,短期内美国不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但财政赤字货币化、美债信用下降将对全球公共债务与金融稳定带来显著的溢出效应。
美国联邦债务问题是全球公共债务风险的一个缩影。当前,全球债台高筑,公共债务风险趋于上行。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政府部门债务达91.7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97.6%。尽管全球货币政策开启降息周期,各国着力推进财政政策正常化,但公共债务前景依然严峻。一是低增长、高债务下财政收支面临失衡压力。二是公共债务结构脆弱性正在上升。三是财政改革面临两难。
未来一段时期,改善公共债务可持续性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美国应当着眼长远,主动平衡自身利益与全球责任,压降政府债务比率。各国要避免陷入财政“债务螺旋”,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与债务处置合作,携手提升经济发展韧性。
5、日元套息交易逆转引发动荡
国际金融市场脆弱性凸显
点评:管涛(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套息交易是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率差异来获利的一项重要金融策略。过去二十余年,日本长期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利率水平维持低位,甚至处于负值区间,日元套息交易积累了巨大头寸。特别是2022年以来,美联储激进加息,美日10年期国债利差一度超过4.1个百分点,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60,套息交易持续扩张,日元流动性潮水源源不断涌向全球市场,平均季度增速高达12.7%。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球银行业跨境日元净债权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日本国际投资净头寸在6月末达到353万亿日元,创有统计以来最高,庞大的日元跨境头寸为此后的交易逆转与金融动荡埋下隐患。
日元套息交易逆转引发流动性退潮,成为全球金融波动“放大器”。日元是全球流动性供给的主要币种之一。2024年下半年,随着美日货币政策预期调整,巨额日元套息交易平仓,投资者加速去杠杆,风险偏好走低,市场流动性倍数收缩,致使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本轮日元套息交易逆转冲击,进一步暴露出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监管缺位。
一是跨境资本流动加剧溢出效应。2024年下半年,美日央行释放偏鹰派信号后,风险厌恶情绪加速蔓延,对货币、股票“过度”定价,跨境资本流动波动使全球股市普遍下行。
二是投资者股票期权交易加剧市场波动。近年来,投资者交易行为出现新变化,通过股票期权对冲结构性产品。
三是非银金融机构放大套息交易逆转冲击。对冲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在套息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银行业跨境日元净债权中占比近六成。BIS数据显示,对冲基金以高杠杆进入市场,合成杠杆率可以高达14倍。在高杠杆、拥挤策略下,一旦美日利差收窄,非银金融机构将面临去杠杆和追加保证金压力,不得不平仓,进而放大套息交易逆转压力与跨资产溢出效应。
6、美国共和第一银行倒闭
商业地产风险传染引关注
点评: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
共和第一银行倒闭对美国银行体系冲击有限。共和第一银行是美国银行体系中的小型银行,主要在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和纽约州运营,2024年初,资产规模和存款规模分别约60亿美元和40亿美元,与美国银行业约24万亿美元的资产相比规模甚小。共和第一银行倒闭后,富尔顿银行迅速接手其几乎所有存款和资产,保障其32家分行重新开业,并接纳其所有储户。此外,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宣布为每位储户提供最高25万美元的保障。因此,整体来说该事件中储户受影响有限。
美国中小银行危机并未远去,商业地产风险传染问题值得关注。以共和第一银行为典型代表的中小型银行频繁遭遇风险事件,主要归因于这些银行在商业地产领域的风险暴露较大,同时,他们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上存在不足。新冠疫情期间,美国的低利率环境使商业房地产行业繁荣发展。但从2022年起,由于利率上升等多重因素,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商业地产价格大幅下跌,资产估值持续缩水。与此同时,随着远程办公模式在美国变得越来越普遍,写字楼类地产的需求明显减少,楼宇空置率显著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商业地产贷款的风险不断攀升。根据商业地产数据提供商Trepp的统计,截至2024年1月末,美国商业地产贷款的拖欠率大约为4.7%,与2021年的4.6%基本持平。但是,写字楼贷款的拖欠率已经从2.5%激增至6.3%。预计到2025年末,美国银行业将面临约5600亿美元的商业地产债务到期,这一数字占同期到期房地产债务总额的一半以上。
美国商业房地产贷款风险主要集中于中小银行。依据美联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月末,美国中小型银行的商业地产贷款总额约为1.98万亿美元,占银行业总贷款的67%。同时,商业地产贷款在中小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高达44%,这一比例远超大型银行的13%。相较于美国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的收入结构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多元化业务和资产组合来抵御风险。他们的资本补充能力和运营空间相对有限,这使他们在面对商业地产信贷坏账激增时,信贷损失准备金的补充能力不足,从而可能引发严重的亏损和股价的剧烈波动。目前,美国商业地产市场持续不振,贷款信用风险持续攀升,这导致了中小银行风险的持续累积,并可能继续威胁到美国中小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中国银行业需持续关注欧美货币政策的动向,以预测可能引发的金融波动,特别要留意美国中小型银行在商业地产领域的风险演变。通过前瞻性分析,深入探究其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的扩散。
7、国际金价屡创新高
全球市场避险需求攀升
点评:鄂志寰(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2024年国际金价持续震荡,多次刷新历史纪录,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三季度,国际金价已37次创下新高。全球黄金需求金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需求规模为1313吨,投资需求成为主要驱动力。一方面,西方国家投资需求强势回归,推动黄金ETF需求转正,流入规模为95吨,是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首现净流入;另一方面,黄金场外投资连续7个季度推动黄金需求增长,投资规模增至137吨,同比增长96.7%。
国际黄金价格总体走强主要受以下因素支撑。一是全球经济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黄金避险属性凸显。2024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多重下行风险。地缘政治局势日益复杂,俄乌冲突久拖未决,中东局势持续恶化,西方国家频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全球贸易碎片化趋势加剧,增强了黄金作为对冲尾部风险的有效工具价值。二是各国储备资产更趋多元化,黄金货币属性再次引起关注。美元“武器化”使得美元在国际交易和跨境结算中的可靠性受到质疑,特别是那些被制裁的国家和地区,为避免对美元的依赖,开始寻找替代性资产。相较于美元,黄金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抗风险能力,成为资产再配置的载体。根据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央行调查报告,超八成的受访央行预计将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黄金,创下自2019年世界黄金协会开展该项年度调查以来的最高纪录。三是全球利率中枢下行与金融市场震荡加剧,黄金金融属性增强。一方面,投资黄金的机会成本是名义无风险利率,无风险利率越低,黄金价格高。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全球流动性水平提升,非利息资产黄金的持有成本降低,黄金投资需求上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震荡加剧,黄金与股票、债券等资产相关性较低,安全性更高,投资者在寻求资产多元化和风险对冲的过程中,将增加黄金配置,分散风险,避免资产价值大幅波动。
8、货币桥项目步入MVP阶段
全球跨境支付创新提速
点评: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货币桥项目进入MVP阶段,意味着参与机构可按照相应程序有序开展真实交易,不仅为解决跨境支付系统长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还将对数字时代全球经济发展及金融稳定产生深刻影响。一是加速央行数字货币跨境应用。货币桥项目为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其他经济体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和跨境应用,促进全球数字货币体系的建设。二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桥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跨境支付方式,降低了国际贸易过程中货币结算的交易成本,提高结算效率,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了外贸企业资金断裂风险和汇率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三是为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注入新动能。货币桥参与者可以在无需建立本经济体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情况下,在货币桥平台上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完成跨境交易,增强金融自主性,有助于减少对美元等国际储备货币的依赖,降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四是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刻影响。货币桥项目使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完成国际货币的交易职能,有利于发挥本国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作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
货币桥项目已拥有相对成熟的法律框架、治理结构,但未来仍面临挑战。一是各经济体监管需要协调。差异化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将给货币桥中不同央行数字货币互联互通造成阻碍和协调困难,需要加强国际间监管标准的协调,在国际合作中形成并完善兼顾各经济体监管要求的方案。二是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体系下的诸多风险需要防范。在货币桥下,国际资本流动将更加频繁,要建立并完善风险检测与应对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跨境交易中可能出现的资本外逃和金融不稳定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三是与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效率需要持续优化。除了需要在统一数据标准、加强技术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货币桥与传统金融基础设施交换数据、协同工作的能力之外,各相关经济体货币当局主导的结算体系还需构建专门的资金清算联结机制,促进资金跨境流通。四是货币桥系统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加强。货币桥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部署,节点分布在各自司法管辖区,可能面临跨境网络不稳定的情况。需要建立高效的运维机制及网络不稳定条件下的共识机制,确保货币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
9、中国—沙特ETF基金互通
金融合作迈出新步伐
点评:何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特别是在金融领域进展显著,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和沙特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在不断密切的经济往来带动下,两国金融合作也展现出持续向好的势头,ETF互通是两国金融合作不断深化的典型案例。
中沙两国金融互动频繁,金融合作不断升温。沙特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中沙两国货物贸易达1072.3亿美元,2024年1至10月达886.4亿美元。在密切的经贸关系带动下,两国金融互动日益升温。2023年3月,中沙两国金融机构完成首次人民币贷款合作,11月,两国央行又签署了为期3年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24年11月,中国财政部在沙特利雅得成功发行20亿美元主权债券,这是首笔在中东地区发行并上市的中国主权债券。中沙两国金融合作有力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随着中沙两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投资者追求资产多元化配置,特别是投资海外资产的需求持续增强。此次两国ETF正式实现互通,是中沙两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的重要体现。一方面,ETF互通为两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方案,有助于深化两国在资本市场领域的合作,拓宽两国居民投资各自资本市场、共享经济发展红利的渠道;另一方面,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沙特则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两国深化金融合作,有助于推动双方金融市场向全球投资者开放,持续提升两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实现双赢发展。
ETF互通为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打下基础,将带动两国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中国坚定支持全球化发展、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展望未来,ETF互通为中沙两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两国金融合作提供了更多思路和想象空间。随着投资者对此类产品认可度的提升,两国可推出更多与资本市场挂钩的跨境金融投资产品,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同时,两国可以此为契机在更宽范围、更广领域内展开合作,助力两国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10、金砖国家再度扩容
为国际金融治理注入新动力
点评:张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
当前,国际政经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正遭遇信任危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作为代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重要平台,以其在地缘政治、经济金融、全球治理、文明文化等方面的包容性主张,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加入。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提升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快速提升,但长期以来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严重不足。主要新兴大国联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二是应对危机和巩固金融稳定。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发展不成熟、脆弱性较高,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金砖国家抱团取暖,可以提高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流动性危机的能力。三是促进共同发展、减少摩擦。在西方国家推动“再工业化”“产业链回流”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深化内部合作迎来新契机。金砖国家禀赋条件不同,经济结构各有侧重,在市场活力、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资源优势等方面具有合作共赢的基础,可以通过合作提升发展动能、促进良性竞争,以合作增强互信、消解冲突。
金融合作是金砖国家合作的重点。近年来,金砖国家一直致力于改革和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金融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从金融合作成果的量级上看,尚不足以适应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投融资需求和金融安全防护形势,尚难匹配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金融舞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未来,金砖国家可在持续落实和完善已有合作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创新金融合作方式,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一是提升金砖国家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程度。加强境内外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清算机构等要素市场及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鼓励各自企业到对方国家发行债券融资。进一步完善中拉、中非产能合作基金运作模式,考虑由各国政府共同出资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下设立“金砖产能合作基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数字技术、半导体、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发展。二是加快金砖货币合作进程。简化和畅通双边货币互换资金使用流程,探索建立金砖国家之间的本币结算和清算体系,在部分领域探索推动易货贸易和以能源资源产品换贷款模式。三是加强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合作,促进金砖国家之间在创新相关金融产品、投融资模式和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大家都在看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