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然资源部、新华社、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深情回顾总结了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相信极地爱好者们一定好奇,展品中,都有哪些大国重器亮相了呢?小美带你一探究竟。
新一代超低温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由多项超低温观测技术加持,搭载我国自主产权研发的超低温电池和新型抗冻雨/覆雪风传感器,适用于南极内陆超低温低湿地区、南极海岸低温低湿地区、北冰洋低温高湿度等多种典型环境的气象观测,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超低温自动气象站已连续多年在我国南极泰山站、昆仑站开展观测,证明其具有极低温环境下长期连续准确的监测能力,2021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基本气象站。
“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1:1模型
“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长3.2米、宽1.4米、高1.6米,主要服务于极地冰盖下大范围、长时间、大深度海洋科学考察与勘探作业。
2023年,搭载哈工程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多波束冰形探测声纳,“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圆满完成78天的科考任务,使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清晰地观测北极海冰冰底形态,共探测冰下冰形冰貌约7000平方米,获取4个点位冰水界面海水流速流向信息,获取了冰下关键海洋参数信息,丰富了北极海洋信息数据库,为潜器在极地高危险区域和极端恶劣环境下科考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精海“极测一号”极地科考无人艇
它是中国第一艘赴南极考察的无人船,可自主避让浮冰、暗礁、船只等障碍物,实现快速广覆盖海域探测。
2023年,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员鲍凌志携精海“极测1号”无人艇在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域开展自主测绘任务,队员程启兴将携精海“极测2号”无人艇在南极玛丽伯德地附近海域开展自主测绘任务。通过无人艇的全天候、全地域、高效率的工作能力,科研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问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极鹰2号”无人机
自中国新型遥感无人机“极鹰2号”于2016年1月18日在南极长城站成功首飞,中国极地遥感无人机已实现包括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和东南极中山站在内的三种不同极区环境中的成功飞行。
“极鹰2号”还完成了对长城站以东的企鹅岛的航拍任务。企鹅岛由于面积较大,高分辨率航拍需要多个航线往返作业才能完整覆盖。而此次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一小时的航次内就实现了覆盖。
此次拍摄不仅精确地提取出区域内企鹅、贼鸥、雪燕等动物数量以及植被情况,还首次精确评估企鹅岛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研究全球变暖对极地的影响提供了支撑。
彩蛋:南极冰芯
看过大国重器之后,大家还不要错过展馆中,有两段晶莹剔透的冰芯静静地躺在冷柜之中,它们正是中国南极考察队从昆仑站冰盖表层和浅层取得的冰芯,携带有丰富的气温、降水、大气化学成分等气候环境信息,被称作“无字的环境密码档案”,可用于古气候环境重建及变化机制研究。
2013年,在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国南极昆仑站深冰芯钻探成功实现“零”的突破。中国在昆仑站首次钻取的冰芯长11.2米,在后续的南极考察中,中国将继续在昆仑站钻取深冰芯,将一段段的冰芯接续起来,开展100万年时间尺度内的全球变化研究,针对古气候研究前沿课题,如中新世的气候转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碳循环)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气候突变、南北极遥相关等进行攻关研究。
——————
另据了解,展览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极地考察4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汇集全国40余家单位130余件(套)展品,其中极地科考破冰船、极地科考站等超大比例模型均是为展览量身打造。南极洲陨石、各型科考装备、首征南极考察队员日记、带有北极熊爪痕的冰浮标等多件珍贵展品均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参考资料】
[1]梁潇 王铁军,献礼国庆75周年!哈工程“星海1000”号亮相国博.哈尔滨日报客户端,2024.08.18
[2]张艺博 张嘉赫.气象科技见证开拓冰路历程.中国气象报社,2024.07.26
[3]杨舒.揭秘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开展.光明日报,2024.06.29
[4]]王蔚.我南极科考首次“无人双艇探极”.新民晚报,2023.12.22
[5]李江涛.我国在南极长城站首飞遥感无人机“极鹰2号”.新民晚报,2016.01.19
[6]张建松 徐硙.中国南极昆仑站深冰芯钻探成功实现“零”的突破.新华网,2013.04.09
更多信息
请添加客户经理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