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又称膏剂,起源于汉唐,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到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则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内服膏方历经唐宋时期的飞速发展,到明清时期更趋完善和成熟,临床运用更加广泛。
膏方作为中药传统剂型之一,为多味中药提取浓缩于膏方中。内服膏方,又称滋膏、煎膏,具有调治疗疾、滋补养身的功效,且因其体积小、口感好、方便长期服用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
我科所用健脾助长膏,是一款四时均可服用的清膏,并不专用于冬季进补。临床依据小儿体质特点,药证结合,以治疗和调理为主,于病有益,防病治病,因此健脾助长膏一年四季均可运用。且此款膏作为儿童膏方,熬制过程中添加了较成人膏方倍量的饴糖,口感甘甜,小儿更乐于服用,用药取材亦是精选道地药材,制作工艺精良,多数药物药食同源,安全性高,可长期服用。
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若喂养不当,过食生冷油腻不化之物,或其他如环境变化、惊恐紧张、劳累过度等因素,日久阻碍胃气,脾运化失司,可致小儿一系列脾系疾病,如厌食、积滞、生长发育迟缓等,健脾助长膏可增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长高。
脾失健运,水液停聚,则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降而见咳喘痰多,可致小儿一系列肺系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气道过敏性疾病鼻炎、哮喘等。因此通过临床辨证,运用健脾助长膏肺脾同调,增强小儿自身免疫力,可以减少发病次数和程度。
临床结合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生理病理特点,针对不同体质及疾病的儿童,纠其偏颇,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1.服用方法:年龄3岁以下,每日0.5袋;3-7岁,每日1袋;7岁以上,1-2袋/日,可每晚饭后30分钟服用,或分次服。服时用少量温开水融化,或直接泡热温服均可。
2.注意事项:服用期间忌食生冷、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或发物。若出现咳嗽严重或体温超过38.5℃停服,待痊愈后继服;大便稀溏者,减量服用或与院内制剂健脾益气颗粒交替服用。
刘 英
主任中医师,中医师承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儿科主任,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教研室主任。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医儿科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协作组——江西站(江西省抽动障碍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儿童生长发育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提升项目”执行专家,江西省省级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评估专家资源库专家(孤独症康复类)。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厅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国家规范化教材6部,参编专业著作数部。
擅长中药辨证、膏方、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免疫系统疾病、生长发育类疾病及小儿体质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