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目录由原10大类132种职业病调整为12大类135种职业病(包括4项开放性条款)。其中新增2个职业病类别,分别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每个类别中分别新增1种职业病。一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腕管综合征(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二是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中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
对于这两种新增的职业病,你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什么是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指正中神经在通过手腕时,在腕管受到卡压,引起神经损伤、水肿,进而导致手指麻木、无力、疼痛甚至手掌肌肉萎缩的疾病[2]。
腕管综合征相关结构示意图。图源:UpToDate,翻译:小怡
区别于其他可能引起手麻的疾病,腕管综合征具有以下几个的典型特征[3]:
▶ 早期会出现手指(大拇指、食指、无名指以及部分环指)间歇性的夜间感觉异常和感觉障碍,用大白话说就是:半夜手麻或手痛,缓一缓就没事,过一会儿又开始麻(痛);
▶ 后期可能会出现手指无力和大鱼际肌(大拇指下面的那块肌肉)萎缩的情况。
如果你有上面说的这些情况,可以到骨科就诊评估。
判断是不是腕管综合征
医生会做哪些检查?
临床症状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金标准[1],因此,准确地跟医生描述自己的病史,包括手部麻木的症状、持续时间以及治疗经过等,尤为重要。
在详细询问病史后,医生一般会先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在检查中,医生会轻轻叩击或使用工具压着你的手腕 1 分钟,目的是看看能否诱发手麻的症状出现。
看起来很容易操作,但这样的检查,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仍存在广泛争议。
叩击示意图。图源:https://www.uptodate.com/
因此,在这之后,医生大多还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神经超声检查[4](明确腕管是狭窄并卡压正中神经)、神经传导或者电生理检查[5](检测正中神经是否损伤)以及核磁共振检查[6](可以早期发现神经损伤的炎症改变)。
得了腕管综合征
一定要做手术吗?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我们梳理了不做手术和做手术的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
不做手术:
①保守治疗,避免过度用手、长时间屈腕,从而消除腕管综合征的诱因。
②用小夹板或者护腕支具保护腕关节,有助于避免过度活动腕关节加重正中神经的损伤,并缓解神经水肿[7]。
③口服或者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抑制神经周围的炎症反应,进而缓解症状[8]。
目前,对于上述保守治疗的有效性仍无定论。
做手术:
主要是通过切开腕横韧带、松解腕管,达到解除正中神经压迫的目的。
具体手术可分为传统腕管松解术、小切口腕管松解术以及内镜辅助腕管松解术。对比三种手术方式,其实手术的长期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各有优缺点[9]:
早发现,早治疗
虽然手术可以即刻解除正中神经的压迫,但有少部分患者的手指麻木症状,会在术后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步恢复,这主要是神经长期受压、损伤严重所致[10]。
因此,一旦怀疑自己患有腕管综合征,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根据医生建议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手术时机,影响后期恢复效果。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类暴露于严重创伤事件后出现的慢性损伤性精神障碍,用来描述暴露在较短但具有毁灭性事件中所遗留的一系列创伤反应。
除去天灾人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创伤体验。如失恋、离婚、失去亲友、家庭暴力或高压工作之后长期伴随的无助、焦虑、抑郁等情绪和无法应对的状态。
这些来自环境的威胁使自己处于失衡的生活状态,但并不是每个经历创伤的人都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高发人群有哪些?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在退伍军人和其他接触创伤风险较高的职业中(如警察、消防队员、急救医务人员)较高。
创伤后应激障碍
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个体主动逃避创伤相关刺激、创伤再体验(反复闯入意识或梦境中)、警觉程度增加等。此外,患者还可能产生过分焦虑、重度抑郁、行为过激、药物滥用、自杀等生理、情感、思维、行为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4种症状:
1、侵入性症状
反复的记忆闪回、噩梦、强迫性重复,创伤记忆的重现不可预测且不可控,让人一直处于担惊受怕中。
2、回避
竭尽全力去避开那些可回忆起创伤的点滴。
3、思维与认知改变
总是认为自己不安全,感觉很难过,对曾经的爱好失去了兴趣。把自己与社会、创伤事件隔离,把自己变成一个绝望、孤独、无助的人。
4、应激反应
身体感知会更敏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会更频繁和剧烈。变得更易怒,更铤而走险,甚至直接做出自我毁灭的事情。也会变得难以放松,时刻保持警惕。
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
方法有哪些?
除了增强个体的安全感、控制感和信任感,整合个体的生理、社会和心理使自己达到一种内在的稳定外,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方式。
1、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SSRIs类抗抑郁药等,如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等。因疗效和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目前已被推荐为治疗的一线药物。
目前,帕罗西汀已被批准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其主要通过海马趾神经元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发挥治疗作用,具有一定效果。虽然药物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存在药物耐受性、反应不够持久和停药后复发的风险。
采用药物治疗时,应征询专业医生建议,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使用药物时,应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的患者。
2、心理治疗
遭受创伤事件是导致产生危机状态进而导致患者心理失衡和应激障碍的原因。可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心理特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延长暴露疗法、眼动脱敏和再处理,以及艺术疗法等以创伤治疗为中心的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具有经济、安全、个性化等优点,且在多项研究中均被证实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治疗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因此,心理治疗被很多指南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
用人单位怎么预防职业人群
创伤后应激障碍?
目前对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大多为事后解决办法。但是,只有事先做好预防工作,才能在事发时充分应对,增强抵御创伤性应激事件的能力。
1、全面提升职业人群的心理素质
可以通过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初步了解个人的心理状况,对自身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自己是否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学会培养健康人格。此外,还可以开展仿真训练,提升职业人群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使其在面对创伤性事件时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2、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心理健康的防御系统,稳定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婚姻、愉悦的工作氛围可以给职业人群带来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缓解工作压力。用人单位一是要重视文化建设,丰富职业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可以利用工作间隙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文娱活动,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二是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开展相关讲座,通过参与讲座加强个人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三是鼓励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将心理辅导落到实处。
3、优化组织结构与管理
用人单位可以制订工作场所综合健康促进措施和员工援助项目计划,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改善劳动组织结构,专人专岗,合理安排工间休息,调节工作负荷。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用人单位需要对个人进行年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估,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在允许的情况下调整岗位设置,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
编 辑:王 强
微信矩阵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