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夫妻还是情侣,最舒服的关系不是如胶似漆,也不是相敬如宾,而是这种感觉

情感   心灵鸡汤   2024-11-19 19:01   四川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诗人木心的笔下,爱情是一件缓缓生根、慢慢发芽的事情。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如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快。

一天之内互相熟识,三天之内确认对象。

喜欢的就立刻出动,不喜欢了就一拍两散。

太快节奏,让感情显得过于轻浮、不够谨慎。

唯有慢慢来,才能让关系更加持久绵长。

在书本《两地书》里,收录了鲁迅和许广平先生互相寄出的百来封书信,见证了两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再到相守的爱情故事。

在漫长岁月里,两人经历了从同处北京,到分处厦门、广州两地,再到北平与上海之间的通讯来往。

地点和背景一直更改,但从来不变的,是二人通过信纸传达的潺潺爱意。

也许,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珍贵的情谊,也会更加明白:

爱情最好的状态从来不是快餐式的体验,而是细水长流的相伴。

三观契合,爱情才能出现火花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的爱情故事,开始于许广平向鲁迅讨教学校之学风。

许广平先生无法理解为何当时高校之教育只追求利,校长以各种利益为诱饵收买学生,因此像鲁迅先生写信求教。

鲁迅先生的回复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解释学风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并对许广平的疑问做出答复。

此后,从教育开始,他们的话题讨论扩展到了理想、青年的志气、人生的取舍乃至社会局面等。

许广平先生会向鲁迅先生提出对当时先进文摘的评论,鲁迅先生会根据自己的分析认同她的观点。

鲁迅先生在信中提出的青年应有不满但不能悲观,深有同感的许广平自然赞许这种理念,还说会按照这样的姿态去当一位青年。

两人在反对的方面上也很一致,他们都不认同“将希望给予将来”的说法,而应该是活在当下,用现在的自己去解决现在的问题。

书信一来一往的交流回复,是他们彼此思想的碰撞,也是对彼此价值观的认识与认可。

也正是因为对于彼此价值观和三观的认同,两人才会持续地写信,才会有进一步认识的机会。

随着一封封的书信往来,两人逐渐熟络,书信的语句也逐渐随性,称呼逐渐亲近,爱情的萌芽也隐藏在了从相识到相熟的背后。

就像这么一句话:“时光决定我们遇见谁,三观决定我们留下谁。

只有彼此契合的好的三观,才能孕育出最诚挚的爱情,并能持续到最后。

倘若只是遇见了,然后心动了便匆忙在一起,往往结局只会彼此受累乃至不疾而终。

网上有这么一个热议的帖子:“三观不合的人在一起有多累?”

其中有个现实的回答是这样的,

当三观不合的两人踏入婚姻,会变得进退两难,想离离不了,想过却过不好。

想一走算了,又舍不得经营了多年的家庭和孩子,让人无比的心累。

如同回答所说的那样,当两人三观不合,即便踏入了婚姻,也得不到美满的保证,反而只会彼此受累,最后只是成为养孩子的合伙人。

因为两人吵架不在一个点上,思想无法同步,生活无法默契,甚至连最起码的沟通都很累。

三观的不合会让两人此前的爱情支离破碎,生活也只剩下争吵和折磨。

这样的爱情又如何保持,这样的婚姻又怎么会幸福?

因此,只有契合的三观才能催生诚挚爱情的萌芽,点燃真正爱情的火花。

倘若没有相合的三观,再好的爱情终究会如同一把散沙,生活的风一吹,就散了。

爱有回应,关系才能细水流长

在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确定爱情关系之后,他们书信中一来一往的回应都在传递着彼此之间的浓厚的爱意。

当许广平先生在信中只是简易提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认为应该如同医生所说的那样不要多喝酒,少吸烟,才能更好地维持身体的健康。

不久,在鲁迅先生的回信里,便有单独一小段列出来,只是来说明他知道饮酒的危害,还有他自己在生活里没有经常喝酒的习惯。

而对于鲁迅先生顺口提到的周围人的事情,许广平先生也会记得并对此有所回应。

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教书,刚好有台风登陆,他住的地方周围许多房屋被吹损,其中便包括了林语堂的屋子。

鲁迅先生在信中向许广平提到台风的时候,提了一句:“语堂住宅的房顶吹破了,毁东西不少。

可能只是一句顺口说出的话,来形容当时台风的猛烈。

而在许广平的回信中,她在信的末尾单列了一句来回应说:“飓风拔木,何不向林先生要求乔迁?

即便他们两个分处两地,没有办法时刻见面。

但无论是对于他们自身人生的大方向选择还是日常小事,又或者是所提到的其他事情,他们都会及时对此一一回应。

诚然,爱情是双方的共同事情,只有彼此的共同回应,才不会让任何一方落空。

而一旦有一方没有了回应,那么这段爱情终将走向破碎。

在网上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对非常恩爱的情侣在经历了几年爱情长跑后结了婚。

起初,妻子每天下班后都会跟丈夫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向他陈述她的爱意。

丈夫也会回应妻子,也会对她的表现进行夸奖,会回应她的爱意。那时两人的感情依旧很好。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丈夫对于妻子的分享只有敷衍的回应,甚至是不回应。

打开聊天记录,也只是妻子满屏的绿色聊天框,丈夫的聊天框寥寥无几。

以为是丈夫上班累了的妻子,并没有太在意,在照顾他情绪的同时依旧会跟他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爱意。

妻子每天都在等丈夫对她的回应,等一切如常。

但是,当后来每天收到的都只是丈夫敷衍的回复时,她的热情被一次次泼灭,她不知道要如何去继续维持他们的感情。

甚至是和他争吵,丈夫也只在最后回了一句“随便你”。

结局不可避免的便是两人离了婚,妻子的满腔爱意得不到回应,而只有一方苦苦支撑的爱情终将难以坚持。

故而,爱需要回应,如同山谷回声,你呼唤它,它回应你。

也只有在彼此回应的爱里,才能感到热切的感情,让这份关系细水流长,携手走到最后。

但凡过程中回应消失,爱便会如同溪流一般,随着河床的分支分散,最终消散。

因为,没有回应的爱意就像不被重视的喜欢,迟早都会消失。

互相陪伴,生活才能有滋有味

即使是日常不起眼的琐事,如果想着要和对方分享,就会觉得十分有趣。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在后来的书信之中,内容大多都是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

他们会互相分享自己的一天干了什么和心情怎么样,即便只是一件小事也会让他们两个津津乐道。

就像鲁迅先生会向许广平先生讲述厦门总是会有许多蚂蚁,所以他不敢再经常吃糕点,怕糕点上都是蚂蚁;

他会讲他今天去把牙给补好了,只花了五块钱;他也会说他当天去吃了本地的素席,觉得席上的菜还挺合口味。

同样的,许广平先生会跟鲁迅先生讲她今天和朋友一起去哪里吃饭,吃了什么菜品还有那顿饭花了多少钱;

也会讲自己现在睡觉吃饭都好,每天白天有空就编织衣服。

他们也会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爱意。

如同许广平先生在对鲁迅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你向我发牢骚,我是愿意听的。”

又如鲁迅先生会跟许广平先生说“我还想讲几句话,所以再写一点。”

他们在互相分享自己生活的过程里,会因收到信而感到高兴,会欣喜地感受对方的生活,找到了彼此的生活趣味。

日常的每一件琐事,因为远方还有一人在牵挂,便显着有滋味极了。

大多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大都也是平平淡淡的过活。

只是这份平淡可能因为有一个人一同陪伴,就不再平淡了。

杨绛与钱钟书两人虽然是赫赫有名的教授名人,但是他们的生活也如同我们一般简单无华,无比寻常的早餐也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显得更有意义。

那一天,杨绛第一次吃到了钱钟书亲手做的早餐,在那之前钱钟书几乎没有做过早餐。

她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

而听到杨绛的回答,钱钟书从此给杨绛做了一辈子类似的早餐。

他们二人在生活中陪伴相守,共同赋予了生活不一样的色彩。

现实中,我们总是会忘记生活最本质的意义不是去寻找滋味,而是彼此的陪伴就是滋味。

可能只是一顿深夜的夜宵,可能是一次累了后的捶背,也可能只是一次下班后的拥抱。

无数平常的小事,都会因为有了对方的陪伴而变得温暖而充实。

就像有这么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初始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

而爱人的陪伴,便如同将不一样的调味料投入到生命之中,包裹着各种不一样的滋味。

《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我只喜欢你》里有句话:“一想到能和你共度余生,我就对余生充满了期待。“

一直以来慢慢的爱情,正在变成“反正都得分“。

太多的人只为了体验爱情的感觉而爱,而非因为真正的爱而爱。

《两地书》里的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的爱情过程,让我们重新警醒正确的恋爱观。

爱情本不是现代推崇的“快餐”,而是如他们一般细水长流的柔和,愿你我都能找到爱情最好的模样。



作者 | 
诗漫·池雨
图片 | 诗漫·摄影爱好者投稿
主编 | 诗雨
编辑 | 李江澜

文末点亮看】,与君共勉。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好文


诗漫读书会
每一串文字落定,都可以是诗漫。
 最新文章